经历元朝入侵战争后,华而不实的大铠成为装饰品。取而代之的就是胴丸及腹卷。这里要先交代一下蒙古入侵后的情况。
元军被击退了,幕府却对这帮原以为可以得赏赐的武士们打了狠狠一巴掌。除一小部分人外,其他人基本上没有大的封赏,还要求他们原地留守,以防元军再次入侵。这种情况下,武士们更加穷困,不能回家,自己的封地也因此荒废,又或者被邻居、强豪所侵,生活日渐困苦。不过,幕府也是没有办法,因为日本列岛就这么大,不会突然变出土地来,也不能抢东墙去补西墙,抢别人的地来给你,更加不会把自己的地拿出来给大伙分,于是只能来一句“爱莫能助”了。
▲武士画像
眼见武士的怨气日渐高涨,久在京都的天皇又开始蠢蠢欲动。那时候的天皇是后醍醐天皇,有权力欲,他不想再当傀儡。后醍醐天皇看到武士们都不满幕府,于是便筹划推倒幕府,来个王政复兴。可是幕府也是有功底的,天皇一开始出来呼吁却没人理会,还被幕府抓了个正着。不过天皇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再次反起来,这一次还真有人配合,大家一起反,镰仓幕府突然就被扳倒了。
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天皇归位后的政策基本上就是理想多于实干,对武士们的要求也是有心无力,天皇开始明白自己根本撑不起这个国家。加上当时突然勤皇的武士中有个叫足利尊氏的人一直想当将军,天皇就是不给他当,于是两人闹翻了。尊氏又拥立了另一个天皇出来对抗,于是日本出现了两个天皇。尊氏一派称北朝,有一大批武士及有力量的贵族支持;后醍醐天皇一派则称为南朝,只有一些小规模的武士及一些贵族,这个内乱一般称为南北朝。
在蒙古入侵南北朝的数十年间,战争的次数比源平时代更频繁。在这一百年的动乱中,北朝一直处于较有利的位置,南朝并没有大量的兵力去对抗,只能通过盘踞山区,配合偷袭、山地战的方式作有限度的抗争。
▲南北朝的英雄:楠木正成
在此情况下,原本鎌仓时代的集团式骑射战显然不利于山地战,取而代之的是骑乘移动、步行实战的作战模式。因此,轻量化的胴丸、腹卷继续得到推广。
尤其是南北朝战争中,由于没法作长期稳定的牧马经营,马匹的数量很难得到保证,这也成为催生集团步兵战的另一要素。
由于战争形势变化为游击战及山地战,除了铠甲轻量化外,针对身体部位的保护意识也大大提高,例如面具、喉甲、手甲及护腿甲等铠甲也开始出现。因此,相比大铠来说,胴丸、腹卷的上半身部分的重量减少及部件轻巧的同时,身体其他部分的防护意识却比前代有所提升,防护走向合理化。
胴丸、腹卷原本是不同身份的战士所穿的铠甲,前者是中高级武士,后者是下级武士或普通士兵。但随着时代发展,两者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到了室町时代后期,高级武士对两者的喜爱已经没有分别。不过,随着战争走向集团战,高级武士上前立功杀敌的机会和需要也相应减少。
于是兵士和一线武士所用的腹卷、胴丸继续走轻巧的路线,而高级武士的腹卷、胴丸在继续重装备化的同时,也走向华丽,缝接铁片的丝线多配以不同的颜色。可以说,从南北朝到室町时代,战争形势的变化大大影响了铠甲的形态及外观。
南北朝60年后,最终由北朝的室町幕府取胜,完成了统一的历史使命。幕府统治下的室町时代虽然是大小内乱不断,但基本上都在偏远地区,没有影响到首都京都的繁荣,因此,铠甲的发展向实用与华丽俱备的方向挺进。随着政局持稳,室町时代的铠甲出现了约80年的停滞期。
1467年是日本史上的重要一年,那一年幕府为了将军之位再爆发内乱,史称应仁文明之乱。乱局的经过暂且不谈,重点是这场内乱造就了日本史上最长的内乱期,也就是 “战国时代”。作为战争的产物,铠甲终于等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
从应仁文明之乱开始,日本进入了全国战乱,从一开始的政治战乱到地方豪强互相争战的局面。可以说是日本真正的军备竞赛时代。战争日夜不止,如何能保命及量产成为武士及士兵的第一课题。也因为这个原因,传统的铠甲形态也逐渐不足以应付战争频繁的需要。因此,1467年的应仁文明之乱是铠甲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契机。
具体而言,当地的铠甲业开始蓬勃起来,各地铠甲师设计的新型铠甲也纷纷涌现。重视轻量、方便活动的原则虽然是一致的,但新式铠甲却各有特色。当时的铠甲大概统称为“当世具足”,或“今样”,用现在话来说就是摩登、最新款的意思。之前提到的胴丸和腹卷依然存在,因此,当时的铠甲大致分为以上三类。
▲当世具足1
当世具足的出现严格来说是胴丸的变种,但其材质、设计却是青出于蓝。传统的铠甲一般是从前面包裹身体,然后在背后绑紧为主流;到了战国时代,左侧绑紧成为了主流。究其原因,是因为战争及动用兵士越来越多,需要分清敌我,于是后背要留下空间绑挂军旗。一般的铠甲都由两块甲板组成,到了后来就出现了四、五片甲板组成的铠甲。这种设计一方面便于身体活动,同时也能有效地进行对打及追逐。
另外,铠甲的部件轻量化也进一步发展,原本跟胴体连在一起的腹甲(“草折”)的缝接改由布丝或锁链连接,这样不仅更轻,也方便奔跑及冲杀。不过,高级武将所用的当世具足又增加了对大腿(“佩楯”)的保护。因此,战国时代在继承室町时代的集团步兵战模式下,进一步加强主帅的防护意识。
正所谓男儿立功名。生逢乱世的武士、士兵对于立功扬名都有了强烈的意愿。于是日本武士头盔及铠甲的花样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头盔的装饰日新月异,由个人的宗教信仰到个人喜好的不同,头饰纷纷出现,这些变化都是从前看不到的。防具的强化也十分明显,上面提到的面具由保护颚部进化成保护眼睛以下整个脸部,手甲也由重点保护手背,进一步连手指也加以保护。这种改良的背后说明着战争的频繁。流传下来的铠甲实物中,有超过七成都是战国时代的遗物,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对铠甲的需要有多么高。
▲当世具足2
除了铠甲本身出现改良外,另外一个促使它的技术突飞猛进的外在因素就是东西方文化的踫撞。公元15世纪以来,西欧进入大航海时代,他们的足迹在公元16世纪终于到达了东亚。除了宗教信仰外,西方科技同时传入了东方,其中火绳枪的传入至关重要。
有关火绳枪的传入时期及途径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但研究界普遍相信是中国明朝时期传入日本的。16世纪中期火绳枪在日本首次出现后,短短十年便成为战争的主要武器,并且开始在日本全国量产。因此,铠甲也必须面对应付火绳枪威力的考验,甚至有的铠甲匠成功制作出可以抵抗火绳枪的铠甲。
▲火绳枪
在火绳枪传入日本二十年后,首次看到了号称能防弹的铠甲,同时也出现了仿照西方板甲形态的新式铠甲,这些铠甲一般被称为“南蛮铠”。“南蛮”是当时日本人对欧洲人的称呼,也就是“西洋铠甲”之意。
至于南蛮铠是否真能抵挡子弹,后来的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他们发现,虽然当时的铠甲不能抵挡现今的冲锋枪子弹,但应付当时的火绳枪还是可以的,条件是不能在同一处遭受射击数次。换句话说,只要不是运气不好的话,南蛮铠的防弹能力是足够的。不过,这种高效能的铠甲当然只提供给最高级的将领,加上这种铠甲为了加强防弹能力,大多加厚了铁板的厚度,根本不适合走动冲锋,因此这种铠甲从根本上说就是奢侈品。
虽然如此,但火绳枪的导入已是事实,铠甲的发展也必然要彻底克服这个“宿命”。到了江户时代前夕,已发展出提供给一些中级将领穿用的防弹铠甲,量轻且更加方便走动。换言之,在火绳枪出现约40年后,铠甲已完成了这个历史课题。日本也迎来了希望已久的和平盛世,即江户时代。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胡炜权。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