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越了解生活在我们肠道中的细菌,我们就越意识到这些微生物群能够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福祉,而且还包括我们的思想与情感。
最近,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两种肠道菌群与人类情绪反应之间存在关联。这是首个证据表明,在健康的人类中,行为差异与微生物组成有关。在此之前,关于肠道微生物影响情绪的研究已经在动物身上进行过,科学家发现啮齿动物的肠道细菌组成可以对它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现在,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胃肠病学家Kirsten Tillisch博士主导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情绪反应似乎也会受到肠道细菌的影响。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分析了来自18至55岁的40名健康女性的粪便样本。通过样本分析,研究人员根据微生物群组成将参与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显示出更多的拟杆菌属,而另一组则显示出更多的普氏菌属。接下来,研究团队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扫描参与者的大脑,同时向他们展示能激发积极、消极或中性情绪反应的图像。
研究人员发现,拟杆菌组的前额皮层和脑岛的灰质厚度更大,这是大脑中处理复杂信息的区域;并且海马体也更大,这是大脑中参与记忆的部分。
相比之下,普氏菌组的这些区域都相对较小,但在情绪、注意力和感官的大脑区域之间表现出更多的联系。当显示负面情绪反应图像时,普氏菌组在海马体中表现出较低的活性。但在看完这些照片后,他们的焦虑和烦躁的程度更高。
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海马体可以帮助我们调节情绪,所以如果海马体较小,消极图像可能会带来更显著的情绪障碍。这种情况会出现在一些精神障碍中,包括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边缘性人格障碍。而在这项研究中,参与者是健康的,并无这些精神障碍,所以肠道菌群可能在背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该研究的样本非常小,未来需要对更大的样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才能最终得出结论。但很明显,我们肠道中的微生物与我们情绪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事实上,除了大脑中有神经元之外,肠道内也有神经元——包括能够产生神经递质的神经元。血清素(5-羟色胺)是负责幸福感的神经递质,它在肠道内最集中,而非大脑。我们越早深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就越快理解我们的“第二大脑”到底有多强大。
这一发现已发表于《身心医学:行为医学杂志》(Psychosomatic Medicin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