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你们外省人真是,黑你咋地?

是吧!听到就想揍人是吧!

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一种人,

一言不合就开启地域歧视模式,

说话经常一竿子打翻一省人。

这类人统称为——地图炮。

历史开炮的经历何其多,

古人早就玩溜了 !怎一个黑字了得!


1、先秦时代:这是最早黑的时代!

先秦时代,这不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早黑的时代!

周王朝刚建国时,居然封了53个小诸侯国。

这么多国家,这么多新思维新思想的碰撞,不互掐才奇了怪了。

So,不同学派与国家之间在互黑上达到了顶峰。

比如,当时的楚国,由于最早的封地在丹阳(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附近,经济文化落后。

楚国人普遍被中原人歧视,被称作荆蛮(蛮即粗野、凶恶、不开化的意思)。

画蛇添足这些贬义词贬的就是楚国啦。

大家都知道,在所有地域黑中,河南总是最躺枪的那一个。

其实这悲催的一切,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现在的河南正是当时的宋国,位置大概在今天的河南商丘。

把握交通要道,土地肥沃,与多国交界,这么牛逼,按理说不应该被黑。

问题在就在于当时的宋国人:是商朝的遗民。

成分不好,黑你不怕报复。

自然而然,就成了百家段子手集体要黑的对象啦!

比如大家都熟知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野人献曝等的主人公都是河南人。

这在当时的火热程度,不亚于现在的偷井盖。


2、统一时代:各国黑完!南北黑!

在很早以前,孟子称南方人为南蛮,而南方人称北方人为侉子。

主要是因为南方气候条件不好,生产力低下,经济条件落后。

所以到了六国统一以后,各国间的互黑就变成了南北互黑。

地域黑带来的最实际伤害,就是找工作啦。

甚至现在还有公司会贴出不招XX地方的人。

其实这种恶俗,早在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开始流行了。

因为汉朝实行的是察举制。

何谓察举制?

简单来说就是你要想当官,得有人推荐你才行。

可是当时世家大族都在北方,南方经济那么落后。

要想当个官,基本不可能。

举个栗子,比如说宋朝,南方人想当官就很悲催了。

北宋名臣寇准,正宗北方人,中正老干部,却偏偏是个地域黑。

他表示:“南方下国,不宜冠多士。”

针对就是江西考生萧贯!

最后硬是把人家状元拿掉,把山东平度人蔡齐升为第一。

同样搞针对的,还有才华卓绝的江西考生晏殊。

时新喻萧贯与齐并见,齐仪状秀伟,举止端重,帝意已属之,知枢密院寇准又言:“南方下国人不宜冠多士。”齐遂居第一。帝喜,谓准曰:“得人矣!”——《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三十二》

现在很多的高考生都会想:

同样是高考,为什么某某省分数线却那么低?

时间回到明洪武三十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科举年。

当时考官是南方人,考试完毕,51名录取考生都是南方人。

这下北方人表示不乐意了,怀疑考试的公平性。

朱元璋很生气,下令重录一遍。

重录的结果北方考生文笔不好,朱元璋更怒,将考官杀死。

事实上当时南方的经济文化都要比北方发达。

被录取的南方人多于北方人倒也不奇怪。

但朱元璋不管,科举后分南北榜,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让你晋级。

最后一次亲自过问,一口气就录取了61个北方人。

这也就是著名的"南北榜"事件。

从此明朝的科举录取,也不再采用"全国统一划线"啦。

三十年丁丑会试,命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吉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宋琮等五十一人。时大江以北无登第者,下第诸生上疏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长者第之。考信等,俱磔杀之。——《弇山堂别集·科试考》


3、现代时代:言论虽自由,互黑需谨慎!

到了清代以后,地图炮的格局就定得七七八八了。

康熙说山西人抠门,乾隆说浙江人爱搞事情;

今朕行历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而土著者盖寡。——《清实录》

浙江人习俗太浮躁,还和洋人做买卖,绝对会滋事。——《高宗圣训》


民国时,东北人唤山东人棒子,山东人反唤东北人臭糜子。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广西人称北方人捞妹、捞仔。

其实一开始并非贬义,原是南方人把北方人礼貌语“老兄”学了去。

无奈口音不准,发成了“捞松”才演变而来(南方人表示并非故意的orz)。

到了现在,地域黑依然热烈:

河南的街道,方圆十里,有井无盖;

北京爹妈都是官,清华北大随意挑;

贵州还木有通电,山西全是煤老板;

大胡建都是发发发发的笑;

广东的只要会动的都会吃;

……

哎,摊手!朕还能说啥?

言论虽自由,互黑需谨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谁还不是谁眼中的外地人咧。

能成熟点吗?都一百多斤的人了!

爱卿们,都来说说看

你家乡都是怎么被黑的呗!

【原创不易,其他账号转载请注明来源:朕说】

朕说:做最有趣有料的历史IP,换种方式让更多人喜欢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