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道歉了,6月30日晚,滴滴官方发布《很抱歉,最近打车可能有点难...》
最近我接触到太多对滴滴的抱怨和滴滴的道歉。
最大规模的一次应该是作家六六猛怼滴滴的那次,一次高价格的滴滴打车经历,让六六勃然大怒怒,对“流氓”“作死”等字眼来直接点评滴滴,我看了闫跃龙对此事的评论《说实话,我很讨厌六六》,写的很走肾啊。
两件事情的具体经过,我都贴了原文链接,大家可以去看看。
在滴滴的后台,其实是一个超忙碌的“机器人”,它把乘客发出的海量用车需求进行整理计算,然后分配给司机,就是系统自动派单,这个“机器人”系统在人类的制定的规则下运作是绝对公平的。它最最需要的就是,不断被优化,不断添加新规则、算法进去,直至它聪明绝顶...可以让99%的滴滴员工没事干。
为什么叫车这么难了?价格又这么高了?2017年初落地实施的《网约车新政》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最关键的3条:当地户籍,当地牌照,汽车排量轴距等硬条要求。如此一来,滴滴注册司机中,有资格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跑滴滴的数量减去大半。
多么简单的逻辑,乘客没有变化,司机大幅减少,当然不能再怀念过去“秒接单”的快感了。
共享经济是打不垮的小强强
个人愚见,滴滴平台上要想解决“打车难”的问题,还是要私家车、车联网等“究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经常喜欢在路边观察来来往往的车辆,车上只有司机的“空驶车辆”占较大比重。有多少人把私家车纯粹的当成自己的代步工具,而忽视了车上还有4个空座位。
其实,目前车联网的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了,比如我们在使用地图软件导航的时候,地图会告诉你某些路段拥堵、畅通。是的,交管部门十分清楚某些路段车辆的数量。不仅如此,通过识别车牌他们还知道车主的详细信息,性别,年龄,籍贯,工作单位等等。据说,人脸识别技术也已经逐渐应用在交通管理上了,那么车联网的数据就更加精准了。
我觉得随着网约车平台、车联网技术的继续深入发展普及,有一个情况一定可以实现,同行的人的信息可以互相打通。比如你某天想从北京开车到上海,你查一下就会知道,明天同样出行计划的有1000辆车,如果这些人充分沟通、充分信任并拼车,明天从北京开车到上海实际只需要200辆左右就足够了。是的,你可能知道,这就是目前滴滴顺风车的经营模式,顺风车的模式同样正在应用在市内短距离出行,出行体验好的前提就是,车主基数要足够大。
征信体系的完善、能源的紧张、道路的拥堵等等因素加在一起,未来,道路上只有司机的“空驶车辆”一定会大幅减少。
其实,要想减少甚至杜绝空驶车辆,只需要一个政策:私家车空驶照常甚至多收过路费,而有1-4个乘客的私家车减少甚至免过路费。
类似逻辑的交通政策,在很多国家已经实施。比如美国高速公路上,只有一个司机的车辆是不可以走快车道的。(美国绝大多数高速公路是不收过路费的,所以无法用过路费来调控乘客数量。)
其实,在中国,不管是快车、顺风车、专车、租车等等,看似滴滴在出行领域做了很多事情,其实未来“智慧出行”,我觉得滴滴、易到、首汽、神州等企业只是做了2成而已。他们要做的还有很多,不管是作为乘客、司机,还是旁观者,我们都应该对他们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鼓励。
在体验更佳的“智慧出行”上,一系列的新政不仅打不垮共享出行,相反,共享出行会更加强壮,即使你不理解它。
所以,滴滴,你道什么歉,我不想听。
文/媒媒哒联合发起人 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