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花不在我心外——读龙应台《目送》有感

静静地品读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不难体会到其中文字散发的清香,以及它带给我们对生命的真情目送及精神上的愉悦。

《目送》的七十四篇散文随笔,是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年老体衰、儿子远渡重洋……目送一个个美丽的稍纵即逝的瞬间,心在隐隐地作痛。

全书分为三部分,以叙写家庭亲情为主,兼及对生死大问的体悟,也不乏对动荡世界的关切。对年迈的父母,作者像对孩子一样照顾和呵护,读来让人为之动容。她让两个孩子设法与外公交流,给予老人心灵的安慰;她去医院探视父亲,推着他出去透气,为他清理失禁的大小便,而且在父亲将离开人世之前向喇嘛求助,以减少老人内心之中的恐惧。最后她与母亲和兄弟一道返乡,按照家乡风俗安顿父亲的灵魂;她给曾经爱美的母亲染完指甲又染趾甲;她陪着失眠的母亲深夜去街头吃东西;她因为要离开而提前二十四小时开始耐心安慰失忆的母亲……只是些庸常的碎屑,却闪耀着爱的光辉。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如果说《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体现的是龙应台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善于进行思想批判,文字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那么由三联书店出版的《目送》就体现了她作为一位母亲的慈爱和女儿的感恩,悲欣交集,文字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

《目送》一篇置于书首,写为人母的龙应台目送着渐行渐远的儿子去异地求学:儿子十六岁到美国当交换学生,在机场,她看着儿子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海关,背影倏地消失,没有回头;多年后,她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她又看着轮椅上被护士推回房的父亲背影。通过这些事,她开始理解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并在文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在这之前,她站在高处,用爱审视批判这个社会。这样的感悟,悄悄的拨动我们内心深处那根弦。

这样的文字,或许只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才能匹配,与之不同的是:《背影》讲述的是父子两代的情感,而《目送》牵系三代,看儿子的青春,追忆自己的少年时光;看父母的晚年,审视自己即将迈进的老年。《背影》里的文字,透着阵阵忧伤,而《目送》中却有一种毅然的勇气在。人世间的情感,因为敢于放手,也许才更加心心相印。

此外的《雨儿》、《胭脂》,年迈的、患了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是女儿的“老小孩”。作者牵着惶恐不安的母亲的手,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带她回家。她提前二十四小时和母亲道别,给皱纹密布的母亲涂粉红指甲油和口红。她哄着她,无微不至,就像当年母亲哄着儿时的她那样。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书名《目送》,即是对时间流逝的无言,也对生命真情的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