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崔琦出生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范庄村,他有三个姐姐。崔琦出生那年,母亲37岁,父亲42岁,这个小男孩的出世让父母体会到老来得子的欣喜。然而母亲王双贤却没有因此而娇惯他,崔琦从小就下地锄草、浇水、施肥,帮助母亲洗碗、做饭、侍奉长辈。母亲正是以这种方式让他明白:人是不能懒惰的,将来的一切只有靠自己的劳动来创造。
崔家的家教在当地是颇有名气的。母亲严格要求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四个孩子可以解释自己的做事理由,但是解释之后还得遵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准怠慢和任性。
2014年04月22日,崔琦携家人回河南宝丰县省亲(网络图)
小时候的崔琦在这种严格教育下懂事听话,并深深理解母亲的苦心。一日,一位老太太到崔家告状,说崔琦偷了他家的西瓜。母亲当时气急,让崔琦到楼门墙角处跪下反省。崔琦一言不发,拿起铁锨弄些炉渣倒在墙角,然后面朝墙,直直的跪在那里。跪了好一会,崔琦没有求饶,表情平静,身体仍直直的面向墙。母亲也面无表情,继续忙着干自己的活。这反而让告状的老太太很不好意思。她向崔琦母亲说情:“小孩子犯错知道了就行了,没必要再这样惩罚孩子,毕竟孩子年龄还小。”
过了好长时间,母亲叹口气让他站起来,质问他以后还偷不偷人家的东西?崔琦低着头走向母亲说:“以后我再也不和他们一块上下学了。”母亲非常奇怪的问:“以后不和谁一块上下学了?”崔琦说:“不再和那些偷西瓜的孩子一块上下学了。”
母亲这才知道崔琦没有偷瓜。她有些不忍心,更有些疑惑的问崔琦:“当时为什么不给娘说明白呢?让你墙角跪着你就跪着吗?”崔琦说:“当时娘在气头上,我如果再辩白说我没有偷,你只会认为我不仅偷了西瓜,而且还不承认错误,这岂不是更糟糕吗?为了不那样,我就先按娘说的去做,这样不再惹您生气。何况,娘的教导都是为了我好,偷东西这毕竟是丑事,我顺从娘的教导,是为了让您以后对我更放心呢。”崔家的教育可见一斑,之后崔家三个女儿相继大学毕业,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
崔琦将诺贝尔奖赠予母校(网络图)
崔琦正是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他读完小学后,乡里还未建立中学,只好暂时辍学回家。在这段时间里,他曾和大姐一块到妇女学习班上担任老师,受到大家的欢迎。他还曾因为“量地”被村里人为难和夸赞。
村里人知道他能写会算,有时派他去跟着分地。村里的地有些是三角形、菱形,甚至不规则图形。计算这样的地块面积要费些时间,村里人计算很久才能算出,可崔琦能极快的算出来,这让村里人感到新鲜又好奇。于是村里人故意找些不好算的地块难为他,每次崔琦都能非常准确的快速计算出结果。当时,乡里有个有名的老会计听说后,有些不服气特意找了块“一杆旗”(极不规则的地块)的地让他算。等到各边数据测量出来,崔琦一口就答出结果来,经过测量计算,崔琦果然答对了。当有人问他如何算出来时,他只是微笑不答。这件传奇小事初现了崔琦儿时的聪明。
1951年,崔琦在亲戚家人的帮助下,到香港培正中学读书。1958年,他获得美国资助进入一所教会学校读书。后来,崔琦到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有次上实验课,导师让崔琦去取螺丝刀。崔琦却发起了呆,因为他既不知道螺丝刀的型号,也不知道该如何动手做实验。这件小事极大刺激了崔琦,从中国来的科研学者居然不会使用这么简单的螺丝刀。崔琦明显的感觉的到与西方人之间的差距,这促使他只能更加卖力的专注于个人的学业。
瑞典国王为崔琦教授颁发诺贝尔奖(网络图)
除了勤奋外,崔琦还有异于他人的实验方法。别人做实验总是为了求得预期结果,这样做起来相对容易。崔琦不把预期结果看得那么重要,而是更留心观察实验过程中一些意外现象。正确方法和辛勤汗水为他日后的科学发现奠定了基础。
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表彰崔琦与另两位科学家因发现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授予他们三人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成为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世界上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