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牌照有啥用
支付牌照,即支付业务许可证,是为了加强对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的管理,对非金融机构的支付业务颁发许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
支付牌照发放的对象,是指一些和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它通过与银行的商业合作,以银行的支付结算功能为基础,向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提供中立的、公正的面向其用户的个性化支付结算与增值服务。
支付牌照只剩246张
据平方财经统计,从2011年开始,人民银行陆续向市场发放了270张第三方支付业务牌照,牌照有效期为五年。
第一批,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三方支付公司开始获得支付业务许可,共27家,这对中国的第三方支付行业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后发放第二批,共有13家;第三批开始放量,共有61家;
第三批有96家;
第五批26家;
第六批27家,第七批,也是之前传言的最后一批,19家;
然后2015年,又增加了第八批,这才是最后一批,只有1家。
至此,央行分八批共发放270张牌照。2015年开始,支付江湖风头不再,央行称一般情况下不再受理新第三方支付牌照申请。许多投身而入的企业,意兴阑珊。
随着后续行业发展,陆续出现了牌照到期不续展、牌照合并、牌照注销等,目前市场上仅剩246张支付牌照。
支付牌照续展和注销
因为牌照有效期为五年,所以很多支付机构在2016年时就已经到了续展期。根据平方财经收集的信息来看:
2016年8月,首批续展27家,6家被要求合并;
2016年8月底,第二批续展12家通过,其中2家要求合并。
2016年12月,第三批53家牌照中有一家不予以续展,2家要求合并。
2017年6月,第四批93家续展工作有9家不被续展。
另有三家因违规被注销,一家主动放弃而注销。
此前央行有消息称,为加大管理力度,截至目前已经有24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被监管部门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也就是市场上俗称的支付牌照。而仅今年以来,就有17家支付机构被注销支付牌照。
支付牌照天价收购
自2016年以来,金融行业如履薄冰,监管层动作频繁。2017年持续进行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加强央行对牌照的管理,促使第三方支付市场更加规范。
平方财经获悉,2017年6月7日晚间,国美金融科技宣布收购银盈通支付有限公司,传闻落实,国美终将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收入囊中。央行信息显示,银盈通于2013年1月6日获得支付牌照,有效期至2018年1月5日。其业务类型和范围为“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北京、山西、云南、贵州)、互联网支付”。
此前,美的、平安、京东、万达、恒大、海尔、唯品会、美团、小米等明星企业纷纷通过收购支付企业获得支付牌照。
如此看来,收购牌照的企业,既有唯品会、昆百大A、万达集团、美团点评、京东等电商、O2O平台,也有新华金控、键桥通讯、民生金科、东方财富、高鸿股份、九鼎投资等金融行业深耕者,还有恒大、美的、小米等其他行业巨头。
美团购买支付牌照花费了13亿元,小米花费了6亿,滴滴花费4.3亿,恒大花了5.7亿,唯品会4亿。详见下表。
牌照越来越少,价格越来越高,各行业巨头想在“互联网+”时代有长足进步,基业长青,必将出手争抢有限资源。
支付江湖,或将风云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