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八里桥之战,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热兵器对于冷兵器军队的大屠杀。但是实际上,这场战役不仅证明了冷兵器相对于热兵器的绝对劣势,还全方位的展现了封建军队与近代军队间的巨大差距。
这场战役中,僧格林沁的蒙古马队与英法联军的印度骑兵在双方武器相近,又没有步兵支援的情况下展开了对决,出人意料的是,在中世纪曾经有着傲人表现的蒙古马队在近代骑兵的冲击下溃不成军,甚至被印度人轻蔑的嘲笑为“小鸡”。
▲八里桥之战
军事头脑不差的僧格林沁
与很多人认为的相反,僧格林沁其实并不是一个不懂战略战术的草莽匹夫。在与英法联军交战前,僧格林沁的战绩可谓是相当的出众。
僧格林沁出身贫寒,后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镶黄旗蒙古都统,之后更是被道光任命为顾命大臣之一。
之后咸丰登基,僧格林沁更是屡立奇功,其先是平定了蒙古的叛乱,后又在太平军北伐之时在天津南王庆坨重创太平军,一举扭转了战争局势。
之后,僧格林沁再接再厉,不停的追杀逃窜的太平军,并于六月生擒太平军名将李开芳。僧格林沁在两年之中,与太平军大小数百战,将太平军赶尽杀绝,无一漏网,因此威名震于海内。
▲僧格林沁
从之前的战绩可以看出,僧王还是有些真功夫的,绝非泛泛之辈。虽不能断言其是少有的名将,但至少不比曾国藩这类的汉族将领差多少。
让僧王来对付英法联军,绝对算不上战略失误。
而僧王在实战中的表现也表明了他确实名副其实。八里桥之战中,僧王拥有1万蒙古马队和2万多名步兵协助,而英法联军则有8000多人,其中有1000名骑兵(326名龙骑兵以及700多名英属印度骑兵)。
在战役一开始,僧王果断的命令骑兵多线冲锋,并派出一支3000人的精锐骑兵迂回到英法联军的身后,准备从背后发起攻击。
僧格林沁很清楚,清军步兵的火器和人员素质远不如英法联军,如果依赖步兵作战只会迅速溃败,并影响到骑兵的士气。
事后也完全证明僧王的判断完全正确,据英法联军回忆,当时清军的炮弹不断的从头顶飞过,没有一发打中联军的队列,可见其炮兵素质之低。
僧王明白他所能依靠的只有这久经沙场的1万蒙古马队,如果能趁洋人立足未稳发起突袭,或许还有些许胜算,而联军步兵的反应也证明了僧王战略的正确。
▲抢掠财物的英法联军
战役一开始,面对僧王骑兵的突袭,联军可谓是猝不及防,几乎无法抵御,以至于联军的指挥官立即下令军队撤退到北塘。
联军逃得如此迅速以至于僧王喜出望外,过早的向朝廷发出了捷报。
但是,好景不长,英军的龙骑兵和印度骑兵此时在北塘登陆,并立即向蒙古马队发起了冲锋。
被笑为“小鸡”的蒙古马队
面对僧王迂回到英法联军后侧的3000蒙古马队,联军步兵立即摆起了方阵予以防御,同时,英国的印度骑兵向蒙古马队发起了冲锋。面对来势汹汹的印度骑兵,蒙古马队还想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张弓拉箭,利用游牧民族著名的回马箭和骑射战术,慢慢消灭掉前来追击的敌人。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印度骑兵的速度极快,而且其冲锋的威力远远超出蒙古马队的想象,往往蒙古马队还没来得及射出箭支,端平长矛和刀剑的印度骑兵就已经冲到了跟前,打得蒙古马队毫无还手之力。
在印度骑兵的冲击下,蒙古马队溃不成军,迅速逃离了战场,最后,联军与清军在八里桥展开了决战。
▲锡克步兵
在八里桥,僧格林沁利用他卓越的军事头脑,数次抓住联军步兵方阵间的间隙,并且精准的指挥蒙古马队予以冲锋,准备将联军步兵分割包围,批次消灭。但是,英国人的龙骑兵和印度骑兵总能及时的拯救他们的步兵。
在僧王关键性的一次突击中,500多名联军骑兵迎战近2000名蒙古马队,联军再一次用强劲的冲锋轻易击溃了敌人。一位锡克骑兵事后带着侮辱性的口吻嘲笑道:“他们就像小鸡一样,很难抓,但一旦抓到,就造不成什么伤害。”
如果成吉思汗听到这些曾经的手下败将如此嘲笑他横扫欧亚的铁骑,一定会气的从棺材里蹦出来。
步兵不如人,骑兵也不如人,僧格林沁的失败几乎已是定局,面对敌我如此悬殊的境况,僧王能让敌人陷入一次窘境已是不易。
虽然最后的战果非常难看,清军阵亡达1200人,英法联军仅阵亡5人,伤47人。而英法联军的大胜,和联军骑兵的英勇也是分不开的,此时的火器,虽然已经十分发达,但毕竟还没有发明连射的机枪,因此,面对骑兵的突袭,也依然有可能被冲乱屠杀,这也是为什么欧洲战场仍有大批骑兵的原因。
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场战役的一半功劳要归功于印度骑兵,没有他们,联军绝不会赢得这么轻松。
▲英法联军
?近代骑兵为何能完虐古代骑兵
读到这里,读者或许会有一个大大的疑问,那就是如果清军步兵失败,那还可以归因于武器的原因,但是为何使用同样的冷兵器,蒙古马队却如此轻易的就败给了联军骑兵,难道,近代军队的骑兵也比封建骑兵强,答案是肯定的。
近代骑兵为什么比封建骑兵强,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近代骑兵的马更好
骑兵要想有强大的战斗力,首先得做到马好,只有有了得力的战马,骑兵才能最大的发挥自己的威力,称霸疆场。但是很可惜,在八里桥之战时,蒙古马队的战马已经和联军骑兵的战马有着质的差距。
蒙古马队的主要马种,就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蒙古马,蒙古马靠着其出色的耐力和适应力,曾经托着蒙古人昼夜不停的行军,横扫欧亚。
但是到了19世纪,蒙古马却已经落后于经过多代育种的欧洲马匹。
据50年代的测量,蒙古马的平均肩高不过才1.2-1.35米之间,可以说是相当的矮小,相对于他们几千年前的祖先几乎毫无变化。而联军的马匹都是经过专业育种人员多代培育的专用战马,肩高在1.5-1.72米之间,足足比蒙古马高了两头。跟这些欧洲战马想比,蒙古马就好像发育不良的侏儒一样渺小。
按照联军对于战马的标准,蒙古马队的战马充其量只能达到联军驴和驮马的标准,根本不够战马的资格。
根据生物学的原理,矮小的战马面对体格庞大的战马,有着本能的畏惧心理,因此,马大的一方冲过来,马小的一方就算骑手没有惊慌,马儿自己也会惊慌失措,向后逃窜,这还没打一方就先逃了,你说怎么打?
▲骑乘高大战马的近代骑兵
也许会有人说蒙古马既然这么废,怎么当时就征服欧亚了?
没错,蒙古马在当时还是厉害的,当时欧洲骑士的马匹高的肩高也不过1.4米,比蒙古马强不了多少,再加上耐力不行,自然比不过蒙古马。
但是近代的欧洲马匹可是生物学家搞出来的,无论是爆发力、耐力都远不是蒙古马这种原始马种可比,蒙古马队往往来不及射箭,就已经被冲到了跟前,远程射不了,冲又冲不过,只有死路一条。
一个是自然的,一个是人造的,人造的打赢自然的,再正常不过了。
(二)近代骑兵的纪律更强,战术更先进
与很多人认为的相反,古代骑兵在发起冲锋时往往很难保持队形,即使是诺曼骑士和击败蒙古人的马穆鲁克在冲锋中往往也是前后不一、队形散乱,在冲进敌阵后,则更是演变为无数场个人的单打独斗,精锐的骑兵们展现自己的武勇和战技,利用自己过人的技术赢得战役。
相对于古代骑兵这种比较个人主义的打法,近代骑兵采用一种叫“墙式冲锋”的战术,这种战术要求骑兵在冲锋途中必须压抑自身的个人主义,努力保持队形一致,并紧密的挨在一起,做到共进退的地步,这种不惜一切代价排成密集队形齐头并进的战术可以最大化的增加骑兵的冲击力。
而在冲入敌阵后,近代骑兵也不会转变为单打独斗,而是不顾后方敌人的打击完全的服从基层军官的命令,强行的脱出敌阵,重新整队,开始新一轮的冲锋,这种不顾伤亡、反复冲锋的战术可以最大化的发挥骑兵的冲击力,在不给敌人喘息的情况下迅速击败对手。
▲发起墙式冲锋的法国胸甲骑兵
“墙式冲锋”虽然厉害,但是其对于纪律和训练水平有着极高的要求,只要一个骑兵违背命令,就有可能导致一个小队战术的失败,而这一点,正是很多古代骑兵难以做到的。
就像拿破仑说的:“三个法军骑兵一定打不过两个马穆鲁克,一百个法军骑兵能和马穆鲁克打成平手,一千个法军骑兵绝对能战胜一千个马穆鲁克。”
更好的战术与更好的纪律让近代骑兵由量变产生质变,进而轻松战胜个人技术高过他们的古代骑兵。
(三)近代骑兵的承受力更强
这一点不是近代骑兵独有的优势,而是整个近代军队的优势,根据军事学的统计,战争越往后,军队承受的极限伤亡就越大,古代军队往往损失10%的兵力就会溃败,而近代军队却能做到伤亡一半还能继续战斗,而到了二战和抗美援朝,更是出现了无数例全员阵亡99%都还继续战斗的案例。
因为狂热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宣传,再加上完善的督战制度和基层军官的管理,近现代军队往往能在付出极大伤亡的情况下继续战斗。
就像拿破仑在远征埃及时总结的,有些时候,马穆鲁克骑兵曾经对法国骑兵占据了优势,但是就因为其承受伤亡的能力较弱,往往率先溃败,而法军骑兵则凭借着顽强的毅力获得了胜利。
▲拿破仑
更好的马匹、更强的纪律、承受力和更先进的战术,使得近代骑兵相对于古代骑兵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僧王蒙古马队的失败,实际上再正常不过了。
中国古代军事的衰落,从来不仅仅是技术的落后,而是背后一整套训练体系和军队建设的巨大差距。
八里桥以及之后洋务运动的失败,都是因为没能意识到武器背后的原因,那些背后看不见的东西,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真正原因。
历史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褚劲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