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脏会突然“罢工”?

新闻里常会有这样的报道:

平时“健壮如牛”的青年人无缘无故昏倒在地英年早逝;

单位里勤奋工作天天加班的好员工突发过劳死;

某人一觉睡下去后再也没醒有来;

……

这些死亡的最终原因大多被推测或判断(尸检)为心源性猝死。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通俗地讲,心源性猝死就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引发的突然死亡,标准定义是“没有预见地由于心血管原因导致的1小时内的死亡”(世界卫生组织曾定义为24小时,后又改为6小时内)。发病前的症状往往不明显或被误解为其他疾病,其主要病理机制是心脏停止搏动导致的急性心衰。

看几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卫生部心血管防治研究中心发布的2012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共有约2.9亿心血管病患者,主要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心衰和高血压等。2011年所有死亡原因中约41%是死于心血管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第一大死因,每年约造成350万人死亡,平均每10秒发生一例。

其中有一部分心血管病患者的症状较轻微,且基本稳定或者根本未被发觉过,急性发作时便可能引起心源性猝死。

2005到2006年间,有研究项目在我国对近68万人随访1年的结果表明,心源性猝死的病例为284例,发生率为41.8/10万,即每年约54万例。

美国心源性猝死由于定义死亡时间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报道,一般认为是每年30万到35万例。

谈猝死之前,先谈谈心脏

医学上证明一个人活着有四个基本生命特征:意识、脉搏、呼吸、血压。

其中脉搏反映的就是心脏搏动,血压也是心脏搏动泵血时传递到血管壁的压力,如果心脏停搏了,负责意识的大脑和呼吸的肺部因缺乏氧气和能量很快也会停工,所以心脏搏动是一个人的生命基础。

为什么心脏搏动那么重要呢?

如果说氧气和能量(主要是葡萄糖)是机体需要的主要养料,那么心脏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泵,把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好的能量,和由肺部加好氧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泵到全身各处,以提供机体所需的氧气和能量,维持机体的基本生命特征和其他活动。

为什么心脏会突然罢工?

亲,因为心脏有血有肉,也会生病的啊!

心脏本身也需要养料,是由分布在心脏上的冠状动脉提供。血液里的油脂多了、流动不畅了或血管壁有炎症了、压力高了等等都会使血管壁弹性下降(硬化),甚至在血管壁发生了沉积(粥样斑块),使血管阻塞以致供血不足,这种情况发生在冠状动脉就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心脏以外的血管壁弹性下降了(在此请想象一下橡皮水管换成了金属水管),压力升高了,这样就需要心脏花费更大的力气完成泵血的任务,这就导致了高血压,长此以往就会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

肺部如果加氧功能下降,也需要心脏加班加点才能收集到足够的氧气以供应全身,时间长了就会发生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

心脏也会被细菌、病毒等感染,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心脏就会发炎,如心肌炎。

心脏的搏动是由其右心房上方的一个叫窦房结的小结节控制的(所以正常心率为窦性心率),它可以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生物电,电流按传导组织的顺序依次传送到心脏的各个部位,指挥心脏有节律地搏动,如果窦房结或其传导组织发生了问题,就会导致心律失常。

上述的这些心脏和血管疾病,都会使心脏不堪重负而停搏,引起心源性猝死。我国成人心源性猝死病因有50%~70%以上是冠心病引起的,国外则81%有明显冠心病。而其中易引起猝死的心律失常大都是先天性的,不治疗的患者多数在30岁以前便结束了生命。

心脏复苏术,人人都能学会的救命方法

据国内资料统计:猝死在发病后即刻或数分钟死亡者占30%~35%,发病后1h内死亡者占85.4%。

心脏停搏一旦发生,如得不到及时地抢救,4~6分钟后便会造成患者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不可逆的损害,因而最宝贵的抢救时间是在心脏停搏后最初的2到4分钟。

猝死者除很少一部分发生在医院内,大部分发生在医院外,因此心脏停搏后的心肺复苏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周围人能否及时、正确做出判断并施行现场抢救,抢救的目的是必须达到脑功能恢复(不恢复的结果就是变成了植物人)。

如果你碰巧在医院外遇到有人或某个家人、同事晕倒在地,大声呼唤或拍打肩部(患者可能是听力障碍人士)不应(意识丧失),脉搏已触及不到(心脏停搏),应立即实施现场复苏。

心脏复苏术 (牢记C-A-B法)

1.心脏按压 (Compressions):用掌根在两乳头连线中点垂直方向给予至少5厘米深浅的人工心脏按压,太浅的话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但也要注意太用力有可能造成肋骨骨折;

2.保持气道通畅(Airway):将患者头部后仰,口部张开,如有呕吐物,要先将患者头部侧偏清理干净呕吐物;

3.人工呼吸(Breathing):自吸一大口气后“包住”患者口部迅速吹气,吹气时要捏紧鼻孔(否则请想象往一个有洞的袋子里吹气的效果),吹完气后松开捏着鼻部的手,让气体呼出。

1、2、3步顺序千万不能乱,一个人施救时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保持30:2比率; 如果是两个人的话,最好一个做心脏按压、一个做人工呼吸, 比率可为15:2。需反复做,一分钟内约反复6次。如果可能的话,施救人员最好平时先演练几次,技不压身嘛,况且救人一命功德无量啊!

如果患者有脉搏了,可以暂停心脏按压;如果面部开始红润并恢复了自主呼吸或苏醒了,可以停止人工呼吸,否则要坚持到救护人员赶到(救人绝对是力气活啊!此时还对人工呼吸浮想联翩的同学真的想多了)。

另外,救人同时别忘了请周围其他人第一时间拨打120或其他急救电话,请求后续的专业帮助,因为心肺复苏中的另外一个关键步骤:除颤(心脏停搏大多是失去节律性搏动,而开始发生高频率颤动)是要靠专业设备和人员实施的。

防患于未然,从爱护心脏开始

据国外文献报道,只有12%的心脏猝死者在死亡前6个月内曾因心脏相关疾病而就诊,而绝大多数患者则因症状不明显而被忽视。这些不明显的症状可能是发病数天或数周前自感胸痛或出现以往感觉不同的心绞痛,呼吸困难,或疲劳、乏力及软弱等。

因此,对于这种发生急、自救可能性小、死亡率高的疾病,了解预防方法肯定更实用些,而且猝死发生率最高的冠心病和其他一些心脏病的确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如何才能及时发现这些症状不明显的心血管疾病,以避免英年早逝的悲剧呢?(英年的定义就是远远小于平均寿命,个人认为60岁以内吧)

首先要看看自己是否属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果三代以内的亲属,就是把你祖父母、外祖父母、爹妈、兄弟姐妹、子女以及叔舅姑姨堂表等亲戚全算上,有或有过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那自己就要注意了。

还要特别注意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

经常熬夜、加班、出差,压力山大,作息不规律还要带病坚持工作的,或仍进行高强度(只要强于自己平时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

工作时久坐不动伏案型(打麻将、打游戏上瘾也算)的,请把血管当成水管,想象一下水管长期不用是怎么生锈的;

抽烟酗酒(鼓励不抽烟少喝酒),暴饮暴食(比如经常先饿过了劲儿后又吃撑了的),喜爱油腻或高盐、高糖饮食(比如经常把咸菜当菜吃的屌丝或长期拿饮料当水喝的土豪)还不爱运动(宅男宅女型)的;

经常逃避体检又忌病讳医,总觉得自己除了感冒、拉肚子就不会得其他病,有些不舒服也不注意休息的

……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有以上情况出现,不论年龄大小,都需要您关注一下自己或家人的心血管健康了。

关注和预防的措施除了第一条家族史只能认命外(希望改良下一代基因的可能还有机会),以上提及的其他方面就不要太任性了,汽车还要定期保养换机油呢,您的心脏也需要适当的呵护和休息哦。

(作者:李红梅,复旦和杜克联合培养遗传学博士,博士后,现任强生中国感染和疫苗临床研发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