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人自突厥部落中的崛起:从不过四百骑兵到横跨欧亚的帝国

奥斯曼人是突厥(Türk)部族的一支,他们头顶苍天,脚踩大地,生活在马鞍之上,以放牧与劫掠为生,坚忍不拔,彪悍凶狠。突厥部族最初起源于西海(里海)一带,据说是匈奴别种,姓阿史那氏。传说该族曾被敌人打败,全族尽灭,只剩下一个十岁的小儿,也被斩断手脚丢弃于草泽之中。后来有一只母狼经过,衔来兽肉喂养,等到这个小儿长大,便与母狼结合。不久,敌人得知小儿未死,派人前来追杀,走投无路之时,有神灵将母狼摄至西海之东的山洞。之后母狼产下十子,阿史那便是其中最为贤能者,待到他重建部族就于牙门前树立狼头大纛,以示不忘本之寓意。

5世纪中叶,阿史那所部被柔然人征服,被迁徙到金山(今天的阿尔泰山)南麓。由于善锻铁器,柔然人将他们称作“锻奴”。因金山形似兜鍪(战士头盔,在他们自己的语言中读作“突厥”),他们便将“突厥”作为自己部落的名称。522年,阿史那土门自称可汗,建立突厥汗国,并迅速击败了柔然人,成为当时亚洲草原地带的最强者。最强盛时,其汗国疆域东至辽海,西至西海,南到阿姆河,北过贝加尔湖。但年岁不久,突厥便分裂为东西两部,并先后被崛起中的大唐王朝灭亡——公元630年,李靖率军大破东突厥,俘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659年,唐军又进入西域,灭亡了西突厥。突厥灭亡后,所辖部落四散迁徙,一部分被唐王朝迁徙至中原,最后融入汉族,另一部分则继续向西游牧。


10世纪时,突厥人部落联盟九姓乌古斯中的一支——赛尔柱人游牧于锡尔河以北的草原一带,在布哈拉地区信奉了逊尼派伊斯兰教。接着,他们一路西迁,进入伊斯兰世界的中央地带——衰亡没落中的阿拔斯哈里发帝国境内,并在呼罗珊、波斯、伊拉克、亚美尼亚、小亚等地相继建立了政权。1055年,赛尔柱人的大军进入巴格达,结束了布韦希王朝的统治,其首领突格里勒被哈里发卡伊姆授予苏丹称号。1071年,赛尔柱大军在首领艾勒卜·艾尔斯兰(绰号“英雄的雄狮”)率领下击溃拜占庭大军,俘虏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夺取了安纳托利亚与亚美尼亚地区,此役史称“曼齐刻特战役”。凭借此役,塞尔柱人在该地建立起了罗姆苏丹国。拜占庭帝国的丧钟也由此开始敲响——近200万突厥人涌入安纳托利亚,并最终将该地突厥化,使得拜占庭帝国永久性失去了这一重要的兵员及赋税来源。


13世纪,赛尔柱国家遭受了蒙古人的毁灭性打击,许多突厥部落再次被迫向安纳托利亚迁徙。

奥斯曼人这一支突厥部落,便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最初游牧于中亚呼罗珊地区。直到13世纪初叶,因蒙古人的压力,这支部落渡过了幼发拉底河进入安纳托利亚,成为罗姆苏丹国的附庸。他们被安置于马尔马拉海峡北部和拜占庭帝国相邻的萨卡里亚河畔,其首领得到了埃米尔(阿拉伯语,意为“受命的人”、“掌权者”)的称号。

奥斯曼人最初十分弱小,武力不过四百骑兵。13世纪末,罗姆苏丹国的崩溃给了他们趁机崛起的机遇。1281年,奥斯曼继位成为埃米尔,他是奥斯曼国家的开创者,可以说是奥斯曼人的“太祖”。奥斯曼继位时,伊斯兰教苏菲派长老谢赫·艾德巴里(奥斯曼娶了他的女儿马勒哈)赠予他一把“胜利之剑”,并授他“圣战者”的桂冠。自此以后,隆重授予“胜利之剑”便成为每一位奥斯曼苏丹继位典礼时不可或缺的一环。据记载,奥斯曼为人慷慨,每一次出征掠夺来的战利品及土地都毫不犹豫分封给立功的战士,因此麾下很快便集聚了大量来自各地的武士。同时,奥斯曼还借助“圣战”的旗帜将原本涣散的突厥部落成员整合成一支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武力,并将自己的国家变成了信仰武士“加齐”之国。

他的“圣战”事业得到了伊斯兰信仰者的狂热支持,不管是商人还是牧民,神学家还是法学家,都纷纷前来投奔。奥斯曼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这些突厥游牧部落也因奥斯曼本人的名字而被称为奥斯曼人。1300年,奥斯曼自称苏丹,奥斯曼国家正式建立起来。
“突厥人手持利剑,对他们利剑的恐惧深深植入人们的内心。”之后的岁月里,奥斯曼人一路高歌猛进,先是蚕食了安纳托利亚,之后又一路攻占巴尔干半岛各地。1389年,奥斯曼人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巴尔干的基督徒联军,为奥斯曼帝国向欧洲扩张铺平了道路。1396年,奥斯曼苏丹“雷霆”巴耶济德一世在尼科波利斯战役中大败匈牙利国王西吉斯孟所率的,由法兰西人、德意志人、波兰人、意大利人、捷克人所组成的基督徒联军,结束了欧洲历史上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天主教十字军东征。

总体上,奥斯曼人的强大植根于军事组织。最初奥斯曼人作为游牧部落,实行兵民一体、以部落为主体的组织形式。奥斯曼人的早期兵种是一种被叫做“阿金日(袭击者)”的轻骑兵。这类骑兵是志愿兵,没有军饷,他们自带武器马匹参战,战后分享战利品。集结令一旦发出,这些战士便会以惊人的速度集结起来,在各地的领导者麾下,迅速形成作战编制。在他们的认知里,葬身于敌人的长矛和弓箭之下,远胜于死在家中的床上。

后来,奥斯曼帝国为骑兵封授一定数量的土地,从而形成了类似西欧骑士的阶层。他们享受土地上的收益,平时征募和训练自己的家臣,在战争爆发时,则提供骑兵随同出征,这种骑兵被称作“蒂玛里西帕希”。如果当上蒂玛尔领主,一旦集结令下达,病人让人抬着病床也要上战场。苏莱曼大帝时代,这样的领主人数约为三万七千个,能提供约八万名骑兵。他们与欧洲封建主的不同之处,在于土地依旧属于苏丹,蒂玛尔领主的权力仅在于征收土地上的收入。每一次战役结束,苏丹按惯例接收所有的土地及五分之一的金银财宝,剩余的五分之四则作为赏赐分配给手下的战士。


在帝国的中央,苏丹又建立了被称作“卡皮库鲁瓦里勒里”(近卫骑兵)的王室骑兵,他们也随时做好响应苏丹马尾军旗命令的准备。不同于“蒂玛里西帕希”,近卫骑兵只对苏丹负责,薪水也由中央发放。苏莱曼大帝时代,近卫骑兵兵力为6000人,分为六个分队。出征时,一至四分队负责冲击敌阵,其余两个分队则列于苏丹身侧。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不朽如梦。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