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侦察大队侦察3连的作战方向为中越边境15号界碑至13号界碑之间,实地曲线距离为247公里,具体地点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八布地区。
▲云南省麻栗坡县
1988年9月初,经观察,侦察3连发现当面越军可能已换防。为了查明当面越军兵力部署、火器配置等情况,侦察3连向大队请示组织一次袭击捕俘行动。
经过现地勘察和抵近侦察,发现在距离3连防守地域大约16公里越境内,越军称为“将金”的地区,有一个越军驻兵房,驻兵房三面环山,正面为一块田地,长期驻有8至12名越军士兵和武装民兵,每日5时30分至6时30分之间,会有1—3名越军士兵外出小便、打水。侦察3连决定相机捕捉外出越军。
侦察3连上报的作战计划得到上级的批准后,进行了充分的战前准备,进行了战斗编组(设1个观察组、1个指挥组、1个捕俘组、1个工兵组、2个火力组、3个接应组。指挥组由副大队长马振烈负责,捕俘组由3连副连长张建刚负责,火力1组由3连长王建筑负责,火力二组由3连副指导员林晓东负责,接应一组由3连指导员王庆华负责,工兵组由3连工兵排长刘金波负责)、沙盘推演和战斗动员。
1988年9月14日20时,出击分队从驻地按序列分组出发。由于能见度极差,山路崎岖难行,加之工兵组还要沿途探排地雷开辟通路,极大地增加了出击分队的行军难度。
15日2时许,张建刚带领的捕俘组由于识别标识物出现错误,迷失方向。待捕俘组重新寻找通路到达将金地区时,其他各组早已经提前到达指定位置待机。
5时40分,出击分队各组全部到达预定位置。捕俘组继续前出,潜伏至距越军驻兵房约20米的地方。经仔细观察和潜听,未发现异常动静。张建刚指令捕俘人员严密掩蔽,等待时机。
至6时15分,天色已微明,驻兵房内的越军仍无动作。张建刚让战士付云波抵近观察。正当付云波向前缓慢运动时,驻兵房的大门突然打开,一名外披上衣、全身赤裸的越军从房内走了出来,行至距驻兵房约七八米远的位置开始小便。付云波一看目标出现,在小声朝张建刚等人示意后,立即跃起冲上前捕捉该越军,随后跟进的5班长赵峰和另外两名战士也一拥而上,将该越军扑倒在地上,戴上了手铐。在付云波等人使用白毛巾堵嘴时,该越军拼命挣扎,惊动了驻兵房里的其他越军。
赵峰立即指挥三名战士拖着俘虏后撤,由自己负责后方警戒。撤出10余米后,赵峰等与上前接应的张建刚会合。同行的大队副营职作战参谋曹均华询问赵峰有无越军跟随,赵峰未及回答,越军驻兵房方向便传来了清晰地拉动枪机声以及越军的喊叫声。
我捕俘组人员立即向越军猛烈射击,并交替掩护押俘后撤。张建刚刚走出几步,一枚越军投掷的手榴弹即在其左腿位置空炸,张建刚左腿当场被炸断,身体多处也严重受伤。距离张建刚最近的赵峰与3排代理排长崔东珠立即上前抢救张建刚,二人轮流背负着张建刚,交替掩护后撤,一直到火力1组人员前出接应,兵合一处,才由众人轮流抬着张建刚和押解着俘虏往后撤。
在张建刚被手榴弹炸伤后,其他作战队员立即对驻兵房进行突击,当场击毙越军7名,俘获越正规军下士1人。
越军反应迅速,在驻兵房遇袭后,纵深越军1个加强连立即对我出击分队展开追击。
此时,张建刚血流不止,已经昏迷。由于连队唯一一名军医此时正在国境线待命,未随队参战,3排代理排长崔东珠只能用止血带给张建刚包扎。张建刚苏醒后坚持要求将自己的止血带取下,留给其他负伤的同志用。
虽然捕俘组通过电台将前方情况及时地向指挥组进行了报告,但因捕俘组、火力组态势过于突出,与接应组距离较远,接应组一时难以前出接应,捕俘组、火力组只得凭借自身的力量后撤。由于回撤时通行道路坡急狭窄,沿途树林杂草茂密,崎岖难行,加之还要抬送受伤的副连长张建刚并押解2名俘虏,极大地减慢了分队的回撤速度。
越军为阻滞我后撤,使用迫击炮、重机枪和高射机枪向我猛烈射击。相较于越军的绵密火力,连长王建筑带领的火力1组只有1挺轻机枪,副指导员林晓东带领的火力2组也只有两挺重机枪,其他人员均为冲锋枪。出击分队被完全压制。
在连长王建筑的统一指挥下,出击分队交替掩护后撤至一处断崖下。该处地形较为适合隐蔽,捕俘组、火力组立即展开成战斗队形,就地阻击越军,等待接应人员的接应。
在阻击战斗激烈进行的同时,赵峰带人将张建刚安置在一处背静的地方。由于失血过多,张建刚此时已奄奄一息,可是由于没有医生加之缺乏抢救设备,大家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张建刚一步步地走向死亡。
出击分队在断崖处阻击越军3个小时后。13时40分许,再度苏醒的张建刚表示想喝水,然而此时所有人水壶里都已经没水了。随行的连部通信员想去附近的一条小河里打点水来,还未等接近小河,即被越军密集火力给打了回来。约5分钟后,张建刚由于失血过多,壮烈牺牲。
14时许,在接应人员和后方炮火的强力支援下,出击分队继续后撤。位于越驻兵房北侧6公里处的开阔地是出击分队后撤的必经之地,该开阔地长约200余米、宽约40余米。越军以重机、迫击炮火力严密地封锁了这里。出击分队以交替掩护、逐次后撤的方式安全通过开阔地后,又突遭越军机枪火力急袭。吉林省延边籍战士宋春哲和辽宁籍战士姜根权先后中弹牺牲,其中宋春哲胸部身中7发重机枪弹,姜根权胸部身中4发轻机枪弹。
通过开阔地后,由于我人员体力消耗极大,已经无力继续抬运张建刚的遗体。经过紧急研究,决定暂时将张建刚的遗体存放在一处隐蔽的地方,等待情况好转后再返回来取。队员们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山洞,把张建刚的遗体放了进去,并用茅草覆盖遮蔽。为了保证安全,在山洞外,赵峰布设了3枚压发雷,工兵排长刘金波布了1枚绊发雷。
在后续接应人员的不断增援下,至18时,3连出击分队终于全部回撤至边境线我方一侧。
为免出现意外,9月16日晚,大队主官和侦察3连干部在八布荒田举行紧急会议,决定立即派人将张建刚的遗体抢运回来。当晚23时10分,3连部分人员再次越过边境线,原路返回抢运张建刚的遗体。抢运人员携带了一副担架、一条军用毛毯和几条背包绳。到达掩藏张建刚烈士遗体的山洞后,赵峰排除布设的3枚地雷,进洞将张建刚的遗体背出来,平放在担架上,盖上毛毯,再用背包绳固定好后,众人抬着张建刚的遗体迅速回撤,于17日黎明前安全返回我境内。
▲张建刚烈士遗体被抢运回我国境内阵地
事后,在张建刚的骨灰里,人们找出了106块弹片!
在总结此次战斗情况时,3排代理排长崔东珠由于悲伤过度,情绪失控,打了连长王建筑两个耳光。崔东珠认为是连长王建筑带领的火力1组未能很好地发扬火力压制越军,才导致了张建刚的负伤及牺牲。
王建筑是战前集训时才从其他连队调整到3连任副连长的,向战区开进前的一个礼拜才被任命为3连连长(原连长宋文华被调整到大队任作战参谋,张建刚同时被任命为副连长)。相较于初来乍到的王建筑,张建刚一直在3连生活和工作,与3连干部战士感情深厚。张建刚牺牲后,3连上下深受打击,多数干部战士都把责任归结到连长王建筑的指挥不力上,对王建筑产生了怨恨。这种怨恨看似有理,但也不一定完全站得住脚,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对于一名缺乏经验的现场指挥员来说很难做到十全十美,从组织后撤时表现出指挥能力和战斗中的临机决断来看,王建筑至少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指挥员。
将金地区袭击捕俘战斗是第13侦察大队在老山前线侦察作战中伤亡最大的一次战斗,共牺牲3人,重伤4人(战士周栋宁、周国民、刁希龙和作战参谋曹均华)。战斗中,俘获越南武装民兵连长邓金宝和下士阮文进,缴获苏式冲锋枪1支、半自动步枪3支、子弹523发、匕首6把,击毙越军19人、伤敌20人,火力连摧毁越军驻兵房3栋、60迫击炮1门。
战后,副连长张建刚、战士姜根权、宋春哲被追记一等功。侦察3连被总参谋部和成都军区云南前指通报表彰。
注:本帖内容来源于对总参情报部编印的《对越侦察作战战例选编》、16集团军战史以及部分参战人员的回忆、日记。
本文作者 : 枪管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