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预告片为何不怕剧透?

[注:内有对多部影片的剧透,请谨慎阅读]

如今,电影从业者们使尽浑身解数,只为让观众离开沙发、走进影院。一面要大力宣传,一面又要维持内容神秘,实在难做。在这种背景下,不论影片是万众期待,还是亟需强推,预告片都难以保持宣传与神秘感的平衡。而近几年,这种平衡已经趋于瓦解了:比起信息量太小“不够看”,他们更倾向通过预告片“泄密”。考虑到拍电影的成本越来越大、看点越来越多,这能理解,但亦令人疑惑。现在我们拼命向大银幕观众贩卖的其实是“观影体验”,而电影本身的情节和悬念都不再是让人进影院的首要原因了,怎么会变成这样?

日前,将于7月在北美上映的《终结者:创世纪》(Terminator: Genisys)公布的系列预告片中,出现了几乎“泄底”的剧透,令影迷叫苦不迭。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派拉蒙影业故意放出来的障眼法,否则连最大的悬念都剪进去岂不是疯了?于是问题来了:预告片信息量这么大,真的剧透么?剧透程度究竟有多强?他们是故意的吗?

预告片制作方故意剧透?

电影推广当然以技巧为重。再好的电影,公关部门都顶着山一样的压力。回望配音大师Don LaFontaine的年代,预告片通过配音的语气语调、无上下文的动作场面、穿插的喜剧元素和戏剧冲突吸引人,但最大悬念和最炫的场面要留到进影院才能看到,而今天悬念和奇观则是作为“广告”存在的。想想《第六感》和《侏罗纪公园》的预告片,比起《终结者:创世纪》和《变形金刚4》真可谓“古典”且“矜持”。

如今预告片的长度比起十几年前来也足足长了约一倍(≤2分钟到约3分钟),还不算各种“抢先预告”、“先行预览”和病毒视频等新手段。《超凡蜘蛛侠2》在前期推广时就采取了超长预告与抢先版的组合拳,把悬念和剧情几乎透干净了,可见趋势如此,“克制”已不流行,“放肆”才是主流。

预告片剧透为何如此猖獗?

发行方的理由很充分:预告片只是件“商品”,如果剧透的预告片不能帮电影赚钱,自然会被淘汰。但一方面大家都觉得预告片太剧透,另一方面这种方式竟然更推动票房?事实上,这么做的初衷就是“鱼和熊掌都想要”。

资深影迷总在说“他们真不应该在预告片里把XX透出来,但反正我也会去影院看。”事实就是这样,即便营销手段里包括剧透,但死硬派影迷观影习惯成熟,固然鄙夷剧透,他们依然会花钱进影院,他们不是营销的目标人群。而普通观众才是这类花招的“靶子”,预告片之所以标题党、抓眼球、满满是噱头,就是为了把他们引来。电影爱好者最关心的永远是影片质量,但对于更大量的普通观众,要不是在预告片里看到了惊人的噱头,通常本无观影欲望。想想,“擎天柱怒骑机器恐龙”的预告片为《变4》吸引了何等夸张的票房,这群观众看到《终结者:创世纪》预告片里约翰·康纳竟然变成了终结者,很可能也不是心碎而是心痒。要是预告片“无奇观化”,普通观众才不觉得“非进进影院不可”,干脆在家等下载。

值得一提的是,预告片可不是导演剪出来的,它们通常是由电影发行商或预告片工作室制作。(题外话:2006年的《恋爱假期》中,卡梅隆·迪亚茨就扮演了这样一为工作室老板)导演为电影质量负责,但发行商和工作室则握着预告片的“剪刀”,他们只想着如何让更多人花钱看。同样一堆素材,剪辑角度不同,成品完全是两样。《入侵脑细胞》的导演塔西姆·辛在拍完《魔镜魔镜》后接受Digital Spy采访时曾愤怒地表示:“我恨死这个预告片了。我想我还算是导演吧,所以我快被他们整疯了。电影拍得很不错,但预告片真是扭曲。海报因为够中立勉强还算OK,但预告片实在不能忍,所以我们努力确保电影发行出来,就是为了不让人们因为预告片就给它差评。”

所以你看,导演比影迷还心烦。

预告片信息量大,观众一定被剧透?

在如今主观媒体泛滥的环境下,电影爱好者反感这种营销手段不奇怪,但预告片有信息量也不总是招人烦,问题要分成“影片类型”和“影迷类型”两个角度去看才客观些。比如在《复联2》的预告片里看到浩克大战钢铁侠、在《驯龙高手2》预告片里看到小嗝嗝应该已经去世的老妈……好像大家并不会因为看见这些而觉得“擦,被剧透了!”

也有人觉得不必太敏感,因为与剧透共处本来就是影迷生活的一部分,谁能一辈子不被剧透呢。但即便现在电影前期宣传中的剧透被认为“天经地义”,对于真爱电影的人而言,发行商对娱乐效果和保持应有神秘之间的合理平衡并没有什么尊重,也没有必要因为有“存在即合理”的逻辑就坦然接受个中不合理。

而话说回来,这次遭人诟病的《终结者:创世纪》已经不是派拉蒙第一次这么玩儿了,上次利用预告片玩弄观众感情要追溯到2009年的终结者4(Terminator: Salvation),第二男主“马库斯”的身份悬念就在预告片中有所泄露。值得玩味的是,即便这次“剧透”显然是经过授意的,但当其原始结局在互联网上遭人泄露之后,派拉蒙还是假装正义地把结局彻底改掉了。但由此可见,通过预告片剧透而吸引好奇心的行为是被默许的,而网民自行泄底或上传“枪版”却是不行的。对片方而言,这是“是否影响生意”的问题,而本质上,剧透就是剧透,信息过量就会构成剧透;而要为此改掉好不容易写好的故事的主创人员更无辜,被祸害的可不只是“观众的感情”。

很不幸,尽管影迷对预告片里应该有什么、不应该有什么有明确的想法,但发行商不是影迷,也不讲情怀,他们是商人。如果他们认为先行剧透会损害票房便会收敛,而如果他们认为剧透有助吸金,只会大开闸门。除非触到行业底线,不然片方没有理由大费周章改变营销范式。

如何才能避免被预告片剧透?

除非电影工业发生改变,否则预告片很难质变。影迷要避免被调戏,就要多个心眼儿,悉心选择预告片的观看渠道,进一步仔细选择获取电影信息的来源更是必要。而作为今天的电影观众,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是哪种观影人群,换句话说,知道自己进影院的真正需求。

如果你为了能和同事有的聊而决定去看即将上映的《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坐进影院才发现自己对整个系列一无所知,预告片中的“信息量”对你也许不但不构成伤害,反而是种必要的功课;而如果你是等得望眼欲穿的系列粉,看预告的唯一目的可能只是想“解解馋”,即便没有预告片你也会第一时间冲进影院。没有任何标准答案比得上问问自己,究竟你进影院是被天花乱坠的宣传吸引所致,还是为了追求这份电脑和电视给不了的体验?

而如果想培养健康积极的观影习惯,稍加留意便会发现,在发行商们布下的宣传雷区中,只要慎重选择点开的链接,肯定有办法既获取必要信息又不被剧透。毕竟在“动手”前先“动脑”才是主动规避剧透的一大步。在媒体渠道丰富的今天,片方的宣传大网再怎么滴水不透,也不是所有人都被牵着走,总有一些良心渠道从不剧透,做好功课找到他们也是好习惯的一部分,做个掌握自主权的观众至少比一味抱怨好得多。

下次在对一部电影感兴趣之前,先想想是满足好奇心比较重要还是保持神秘感要紧,如果真的承受不起被剧透的后果,大可以在走进影院之前选择不碰任何前期宣传。毕竟在你做决定之前,宣传方早就决定了:透透透!

(via screen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