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皇家铸币局总监期间,牛顿都做了什么?

在贵金属充当货币的年代,货币在流通中难免贬值,造成货币体系不稳定,国家不得不频繁重铸货币。1696年,英格兰又开始了一次平常的货币重铸。这次货币重铸使得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世界铸币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的名字是艾萨克·牛顿。从1696年担任皇家铸币局监督到1727年去世,牛顿在皇家造币厂工作了30多年,期间他成功解决了英国货币重铸中遇到的问题,也使英国完成了由银本位向事实上的金本位的过渡。

牛顿成为皇家铸币局总监

查尔斯·蒙塔古,英王宠臣,受封哈利法克斯爵士,家世显赫的他曾是牛顿的学生、后来也成为三一学院的讲师,是牛顿身边极少数受到信任的好友之一。

十几年来,蒙塔古一直为牛顿在三一学院所受到的待遇忿忿不平。牛顿就任首席教授一职多年,研究成果与著作无数,却蜗居在日渐残破的公寓,从未有任何晋升机会,薪酬极低,仅能糊口,而同辈的科学家都纷纷获得教会和皇室的赏识,或出任政府要员,或享受国家颁发的终身荣誉,名利双收。蒙塔古自己也是身居高位,在皇室和贵族圈中人脉极广。

眼看牛顿终日寒酸,自从遭受瑞士数学家好友丢勒断交的打击后,情绪更是日益低落,他认为自己有义务给老师兼好友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于是,他曾和贵族朋友一道,推荐牛顿出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长一职,可校方却以得不到教会支持为名,否决了此项任命。

1694年,事情出现了转机。蒙塔古加官进爵,受封为帝国财政大臣,手握重权的他依然没有忘记那位忧愁的大科学家。1696年,他给牛顿写了一封信:“亲爱的朋友,我是多么的高兴,因为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上好的机会来证明我对您的友谊,同时也是国王陛下对您渊博才学的尊重。财政部下属的皇家铸币局总监——欧维东先生,即将被任命为海关专员,于是其总监一职悬空,而国王亲自答允我将您——牛顿先生作为铸币局总监接任者的不二人选。我思来想去,这份工作实在是太适合您不过了,不仅属于铸币局最高长官之一,每年还有500至600英镑的丰厚收入,更重要的是,这个职位其实没有太多的事务需要处理,您可以随心所欲的打发闲暇时间,甚至保留您在三一学院的教职。”

这位学生兼朋友的诚挚心意最终打动了牛顿,他答应接受这份工作,并从此投身政界。正是这一次的选择,成就了英国乃至世界金融史上的一件大事,引发了英国货币发展进程中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甚至为日后英国在全球建立经济霸权奠定了基础。而这一次的选择,也是大科学家牛顿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水岭。

尽管铸币局总监的确是一份闲职,可牛顿并没有掉以轻心,如何做好本职工作,赢得英王信任,是他此时最大的考虑。他很快走出了抑郁症的阴影,每天都准时前往皇家铸币局所在地——伦敦塔上班,主动参与新币种的技术攻关和数量发行。

1699年,搞金融和搞物理同样出色的他获得英王嘉许,升任铸币局局长——管理帝国货币业务的最高长官,年俸上涨至1000英镑,而且还被允许从每次重铸货币的工作中提成,每发行一枚新币,当中就有一小部分税收归局长所有,牛顿的总收入因此达到了每年1200英镑至1500英镑不等,这在人们看来已是备受艳羡的事情了,据说当年建造格林尼治天文台,也只花了500多英镑。

银币成色之争

17世纪,黄金还未受人们的青睐,流通量极少,银币才是英国的主要货币。但金属货币却有着天生的缺陷,那就是容易磨损,一枚简简单单的银币经过多年的手手相传,花样和面值几乎都模糊不清了,银币重量减少,其所代表的财富也在人们心中逐渐掉价。银币不能长期保值,促使部分人宁愿将未磨损的新银币熔化成银块,去换回价值更为稳定的黄金甚至外国货币。

旧的货币因磨损逐渐贬值,新的货币因不受信任而遭抛弃。两种原因作用下,流通中的足值货币数量大大减少,造成通货紧缩,伊丽莎白一世时代英国财政总收入中,不足值的硬币甚至占到了50%,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而在当时,新大陆已被发现,海外贸易兴起,通货紧缩无疑给成长中的国际贸易带来沉重打击。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假币伪币制造技术随着工业的发展也是精益求精,铸币局为保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于1662年将机械化引入银币生产,所有银币边缘都铸成复杂的锯齿状作为防伪标记,然而,再繁复的铸币技术也总有被成功模仿的一天,假币制造者们偷采银矿、私铸银币的活动屡禁不止,尽管英国当时对制假贩假行为的量刑极为严苛,若达到一定数量还会处以斩首等极刑,但假币利润之丰厚却不断诱使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由于其私铸工艺精妙绝伦,伪币的锯齿边缘和真币一样精致,这伙人甚至拥有自己专门的头衔——“剪刀手”。

牛顿面对的问题,不仅有来自外部的冲击,还有来自内部的投机取巧。因为造假者除了“剪刀手”,更多的还是铸币局下属数家造币厂的负责人。尽管国家明文规定了硬币的质量及成色,但很多造币厂依然以次充好,故意铸造不足值的硬币从中牟利。更棘手的是,这种“官方造假”行为有时竟然受国家指使。

17世纪的英格兰,先后陷入内战、反荷战争和反法战争,国家军事体制也发生了变化,由从前的臣民自备武器组成军队保家卫国,转变成国家出钱聘请雇佣军,军费成为战时英国的最大财政支出项目。在牛顿掌管铸币局的时代,正逢英法9年战争时期,国家若以降低银币成色的方法发行新币,再以新币支付军费债务,便可用较少的白银来偿还较多的欠债。但民众对政府的这种“小聪明”并不买账,坊间流言四起,银币价值一落千丈。

1696年,政府公信力破产,导致英格兰银行出现挤兑风潮,人们纷纷抛出银币换取黄金以保值,使得市场金价在短期内上涨了50%。流通中的银币数量骤减,通货紧缩日益严峻,英国政府为稳定民心不得不再次铸造和发行新货币,以增加市场中的银币数量。如此一来,增加多少银币,确定多少面值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内阁中由此出现了两派截然不同的意见:以新任财政大臣威廉?郎兹为代表的“保王派”,和以牛顿的好友、哲学家洛克为代表的“保民派”。双方言之凿凿,各持依据,出现僵持局面。

有国王撑腰的保王派提议将所有新币的面值提高25%,但重量只保持原先的80%,即是将“货币成色不足”彻底合法化,令货币贬值成为事实。这种做法无疑对国王最为有利,因为他可以堂而皇之地用少量的白银铸造更多的货币,以清偿堆积如山的战争贷款和国家债务。保民派的代表人物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个人威信极高,同时也是三一学院的教授,他反对降低成色和减轻重量,认为货币面值必须与其价值对等,否则货币的最终使用者——普通民众,尤其是商人,将承担货币贬值所带来的一切损失。至于市场流通中的银币短缺,他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处于战争这一非常时期,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新大陆采掘银矿的西班牙船队在海上受阻,未能及时将银子运回欧洲所致。另外,针对民众储存黄金进行保值,洛克认为货币的本位应该是银子而并非金子,如果两者的价格出现落差,则应该由政府出面调价,降低黄金价格。

不如放弃白银

学者洛克无论在皇室和政府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而牛顿身为物理学家、对国家金融现状也没有太多的了解,便义无反顾地将赞成票投给了自己的好朋友。国王最终在外界压力面前做出让步,同意维持新货币面值,并以对等的白银重量进行铸造。保王派的失败、保民派的胜利,让民众尤其是民间有产者的利益得到了维护,而作为债务方的国家和政府不仅花费了一大笔白银来铸造新货币,还承担了比以往更多的债务压力,而直接顶受这种压力的,便是皇家铸币局。

毫无心理准备的牛顿,面对的正是这么一个麻烦的烂摊子。他对保民派的支持坚定不移,所以在新币铸造过程中对银币重量和成色执行了极为严格的标准,结果到了年底,白银储量正式告罄,几家造币厂叫苦连天,明明是银根短缺,甚至无银可铸,却仍要承担越来越多的铸造任务,新币发行根本难以为继。铸币局的尴尬一直持续了3年,结果还是没能完成当初规定的铸造数量,以国家和政府作为权威担保的银币,彻底失去了自己在公众中的信誉。身为铸币局最高领导的牛顿,无疑是打了自己一个响亮的耳光。

牛顿开始冷静下来,认真研究洛克货币政策的可行性。洛克也好,郎兹也罢,两方的货币政策如今在牛顿看来都应各打五十大板,而他自己却无法推出比较有个人特色的金融创新观点,但是,身为学者的他却秉持一种信念:理论永远落后于现实,所以,无论何时都必须立足现实。

现实是怎样的呢?随着银币公信力的荡然无存,白银的外流愈加严重,人们纷纷以白银换取黄金,连铸币局自己也开始大量储存价值相对稳定的黄金。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导致金价上扬,金子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而伴随黄金的大量流入,金价也开始自动回落,正式成为价格受市场调控的流通贵金属。

起初,牛顿依然坚持推行洛克货币政策,他还向内阁提议:教会和贵族拥有大量银器,不妨把这些华而不实的东西熔掉做为铸币之用,以解造币厂燃眉之急。这种幼稚的建议当然不会得到采纳。随后,牛顿参考了欧洲其他国家的经验,得出种结论:白银流失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人们都拒绝使用白银作为支付手段,所以,不如彻底放弃白银铸币。

这种观点的出现是破天荒的,毕竟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已从中世纪延续至当时,是最根本的货币金属,要彻底推倒白银,选用其它货币,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洛克本人便是银币的忠实拥护者,他甚至顽固的认为:银币如天赋人权一般,是上天赐给人类的基本财富,普天之下,只有金属、也只有银金属才能担当货币的职能,其它东西,尤其是纸币,那简直如废纸一样不具任何价值意义。洛克始料未及的是,当初坚决拥护自己的好战友,今天居然站到了与其对立的方向上,而他的观点竟然比郎兹还要“大逆不道”。

金本位制度终于建立

牛顿还是以前的那个牛顿。早年的时候,他曾经独立研究出微积分理论,但因为担心别人认为这种理论太怪异、无法接受,索性将笔记封存起来,只字未提,结果让另一个同样建立了微积分的数学家莱布尼茨捷足先登。牛顿将这项开创数学界先河的著名理论“拱手相让”,眼看着本属自己的胜利花落别家,更遗憾的是,还造成了两位伟大学者之间无法弥补的裂痕。

如今,面对广泛的质疑,牛顿还是一如既往地选择了沉默,并未对此进行针锋相对的抨击。不久后,牛顿因其才学卓著受到安妮女王的赏识,获封艾萨克爵士,从此跻身贵族之列,社会地位的上升为他增添了不少信心,他勇敢地向内阁递交了自己亲自撰写的调查报告,结合了东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例子,详细论证了白银如何大势已去、沦为辅币,黄金如何普遍流行、升为主币的问题。在报告中,他并没有强求政府彻底放弃白银,而是想方设法说服对方认识黄金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国家统一定价。

1717年,议会通过决议,将英国的黄金价格定为每盎司(纯度0.9)3英镑17先令10便士,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定价决策,从此,黄金价值正式与英镑面值挂钩,而在当时的英国市场,黄金早已取代白银成为主要支付手段,于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金本位制度终于建立了。

10年后,牛顿去世,遗体安葬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受世代英国人的瞻仰与膜拜。50年后,英国正式立法,对银币的使用日期进行了限制,银币最终完全退出历史舞台,金币成为公认的基本货币。又一个40年过去,1817年,利物浦当选大不列颠联合王国首相,英国正式立法,确认货币金本位制度。学者们纷纷调侃:“早在100年前的牛顿时期,我们就是一个实行金本位的国家了!”

而正是在这100年的岁月里,东西方历史发生巨变。作为蓝色文明的代表,大不列颠,这个日不落帝国的铁蹄在踏遍全球各个角落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文明成果——金本位制度推行到世界各地。

(作者:徐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