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俗称雹子,一般夏季或春夏之交最为常见,它的形状小的像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有的冰雹比西瓜还大。在我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这几个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雹灾.尤其是在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由于哪里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受害重,对农业危害相当的大。猛烈的冰雹轻者打毁庄稼,损坏房屋,重则常有报道说人被砸伤、牲畜被打死。因此,冰雹是我国严重灾害之一。那么在炎热的夏天怎么会形成像冰一样的这种东西了?下面让我给大家科普一下冰雹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结构是怎么样的?我们如何才能预防雹灾?
冰雹是一种有强烈积累的积雨云(也叫冰雹云)中降落下来的冰块或冰疙瘩,通常人们称它为“雹子”.冰雹云是由水滴、冰晶和雪花组成的。一般被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温度在0℃以上,由水滴组成;中间温度为0℃至-20℃,由过冷却水滴、冰晶和雪花等三种组成;最上面的一层温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组成。
冰雹的结构是呈现出透明层与不透明层交替出现的结构
在冰雹云中气流是很强大的,通常来说在云的前进方向,有一股十分强大的上升气流从云底进入又从云的上部流出。还有一股下沉气流从云后方中层流入,从云底流出。这里也就是通常出现冰雹的降水区。这两股有组织上升与下沉的气流与环境气流连通,所以一般强雹云中气流结构比较持续。强烈的上升气流不仅给雹云输送了充分的水汽,并且也给空中的冰雹粒子提供向上的力使停留在云中,使它长到相当大客服这种力才落下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冰雹云中冰雹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冰雹云中强烈的上升气流携带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运动着,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会冻结成较大的冰粒,这些粒子和过冷水滴被上升气流输送到含水量累积区,就可以成为冰雹核心,这些冰雹初始生长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积区有着良好生长条件。雹核在上升气流携带下进入生长区后,在水量多、温度不太低的区域与过冷水滴碰并,长成一层透明的冰层,再向上进入水量较少的低温区,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过冷水滴组成,雹核与它们粘并冻结就形成一个不透明的冰层。在这时冰雹已长大,而那里的上升气流比较弱,当它支托不住渐渐变大了的冰雹时,冰雹便在上升气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断地吸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继续生长,当它落到较高温度区时,碰上去的过冷水滴便形成一个透明的冰层。这时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强的上升气流区,那么冰雹又将再次上升,在这重复上述的生长过程。这样冰雹会一层透明一层不透明地增长;由于在各次生长的时间、含水量和其它条件的不同,导致各层厚薄及其它特点也各有不同。最后,当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冰雹时,它就会从云中落下来,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冰雹了。
冰雹根据它的大小,软硬程度和结构等等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种:
冰雹:直径在5毫米以上的冰块,比较硬,落地会反跳;每个雹块都由一个不透明的核心和核心外面层层透明和不透明交替出现的冰层组成.这是一种危害性最大
软雹:结构松散,重量轻,着地容易破碎,这类冰雹叫软雹.这种冰雹造成的危害较小.软雹一般在较高纬度或者在高原上出现.有人认为,云中的冰雹由于受高空爆炸作用的影响有时会变成软雹.
冰丸:直径5毫米以下的固体小冰球或小冰块,结构坚硬,落到地面会反跳,所以有人也叫它为小冰雹.其危害较冰雹轻.
霰:直径2-5毫米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颗粒状固体降水物,结构松软,着地易破碎,常呈球形或圆锥形,有点像米雪,不过米雪的直径一般都在1毫米以下.
目前使用的防雹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爆炸方法,另一种是催化方法。
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是爆炸方法。在过去,防雹的主要工具是土炮,在炮中装几两火药,没有炮弹。近年来各地普遍采用和普及了空炸炮和土追击炮,可射程为300一1000米高度。这种炮造价低、爆炸力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在有些地区制造了各种类型的火箭,也使用了高射炮,可以射到几千米高空。那么爆炸为什么能防雹呢?有人认为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能影响冰雹云的气流,或使冰雹云改变移动方向。有的人认为是爆炸冲击波使过冷的水滴冻结,从而抑制冰粒增长,而小冰雹很容易化为雨,这样就收到了防雹的效果。但是究竟爆炸为什么能防雹,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第二种防雹方法是化学催化方法。利用火箭或高射炮把带有催化药剂(碘化银)的弹头射入冰雹云的过冷却区,药物的微粒起了冰核作用。过多的冰核分"食"过冷水而不让雹粒长大或拖延冰雹的增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