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日本曾两次中断和干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第一次是从19世纪60-- 90年代开始迈向现代化的门槛,日本通过挑衅的战争打断了中国现代化的尝试。
1861年,当时曾国藩正与太平军激烈作战,为了尽早战胜“叛军”,在安庆创建安庆内军械所,生产洋枪洋炮。这是一家近代军工企业,拉开洋务运动的大幕。次年,李鸿章在上海、苏州先后建立洋炮局,其中苏州洋炮局于1864年从英国购进一批机器,成为首个使用外国近代机器的军火工厂。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并购置大批机器,1867年扩建成拥有机器、铸铜铁、轮船、锅炉、枪炮等各分厂的综合性工业企业,到1869年拥有的工人已经达到1300人,并不断增长。
同年,李鸿章还创办了金陵制造局,使用进口自英国、德国和瑞士的机器生产火炮、子弹、火药等。
次年,左宗棠创建福州船政局,1867-1869年崇厚创办包括铸造局和火药局在内的天津机器局,之后还成立西安机器局。
一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晚清洋务运动展开了。
而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实际上比清帝国早一些也开展了与“洋务运动”相类似的自强运动。
1850--1852年,日本开启了近代工业企业的先河—在佐贺藩先后建起4座反射炉,铸造火炮。几乎同一时间,萨摩藩也先后建造反射炉、熔矿炉,开办造船厂。接着,长州藩与水户藩等也纷纷加入这场自强运动来。
这些近代企业,为1868年的明治维新能如火如荼的展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可见,两国的自强运动有很多相同之处。
首先,两国都是由政府出头,工业发展的时间、背景基本相同。有一点区别的是清帝国刚开始时还没有民用工业的出现,而在日本各藩主持的工业中,出现了一些纺纱、制糖企业,但主要还是军事工业。
其次,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抵御西方入侵。
再次,基本上都促进了本国工业的发展。
可是,直到1894年甲午战争开战之时,中日之间的工业水平早已不是一个级别上的了。
当时,日本完全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化。拥有十人以上工人的工厂,有3019家,其中使用蒸气动力的675家;工人38万人;铁路2039.6英里,使用蒸汽动力的轮船11万吨。
而中国官办工业企业24家,私人资本兴办的也仅有100家工业企业。
都是一样的起步,为什么二十年后却大相径庭呢?
实际上,中日双方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中国封建残余势力太强大,近代工业的发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肯定会遭到强大的阻碍。
而日本封建顽固势力被明治天皇削了。
其次,中国近代工业一般是官办的,缺乏竞争,贪污腐败严重。
而日本多是官方推动办厂,民间投资,竞争活力。在一些工厂设立精炼所研究理工化学及生产技术,并能制造枪炮,蒸汽锅炉和轮船。还从荷兰进口的机器进行生产。
再次,列强都将目光盯上了中国,哪里有时间去管贫瘠的岛国日本?这就为日本赢得了发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