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指南2017收藏版

盼望着,盼望着,高考成绩终于出来了。

俗话说“七分成绩定,三分志愿拼”,高考出分后,考生和家长再次面临“志愿大考”:如何能把拼搏得来的分数运用得当,上如愿大学?还没有准备下一步志愿填报的胖友们,不用着急。今天报主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新高考志愿填报速成宝典,解决填志愿难题。

无论受哪种因素的影响,考生都需要做到客观认识大学、理性选择大学。那么究竟该如何操作??小编带你涨知识,选大学,必须最先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大学的种类

对考生来说,每一个分数段对应的院校不止一所,如果你不了解高校分类,你就很难决断该去哪所学校。我国大学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

1.综合类大学

这类大学的学科齐全,文理渗透,偏文的学科和偏理的学科实力均衡。

代表高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

就读优势:

1.各种学术讲座丰富多彩,群体活动也多姿多样,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2.学习氛围好,人脉资源广。因为上大学不仅仅是学知识,还要提升综合素质,建立人脉关系。

家长报考这类学校时,要注意:此类学校的专业非常多,假如你的孩子以低分冲进去,有可能会被调剂到孩子不喜欢的专业。

2.理工类大学

这类学校的优势学科是工科类和理科类,当然也有文科专业,但不是它的优势。

代表院校:清华、国科大、上交大、浙大、中科大、西交大、同济、哈工大。

就读优势:这类学校中有些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3.师范类大学

代表院校: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华南师大、南京师大、湖南师大。

就读优势:师范大学类似于综合大学,文理渗透,办学水平较高,遗憾的是有个“师”字,很多人不爱报考,所以性价比高。

特别提醒:建议学文科类、理学类和心理学的考生积极填报。

4.专业类大学

有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院校。

专业类大学,多数具有很深的行业历史背景,某一类专业很有特色,在本行业内有很高的认同度。这类大学除财经和医学类院校目前比较热而录取分数高外,其他专业院校一般录取分数不是很高。

对大学进行分类,从报考角度讲,主要是让考生一定要走对门,千万别走错门。因为不同类别大学的学科特色差别较大,校园文化氛围截然不同。


二.了解大学的录取

最新的教育部公布的我国具有独立招生资格的高校有2914所。

从高校的录取层次上分:有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录取批次二三本已合并)、高职(专科)院校等。

从院校综合实力和国家扶持力度上分:有“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全国重点高校、省属重点院校、普通高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

其中“985工程”高校全国共39所,得到国家在政策、资金、物力等各方面的支持,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国际化水平都很高;

“211工程”高校数量更多,同样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各种支持。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一本院校每年高考招生时,在有些省(市)放在一本批次招生,而在其余省(市)放在二本批次招生,有的学校也会在多个批次都有招生计划,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搞清楚。


.了解院校的历史延革和归属

1.了解大学的历史沿革

中国大学基本上是在6个阶段诞生的:

洋务运动时期,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苏州大学等;

民国时期即解放前,如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等。

解放初期〔50-60年〕,主要是一些专业类大学,如农、林、水、地、矿、油、财等,如华南理工大学等,

以及没有大学的省份新建的大学,如内蒙古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等。

改革开放初期,各地兴办师范类专科学校,西藏、海南也有了综合大学;

全民办教育的产业化时期,如独立学院、民办院校等。

一般讲,建校时间越长,学校实力越强,专业特色越明显,录取批次越靠前。

特别提醒:在了解历史沿革时,不能忽视各个大学在不同时期接纳、合并其他院校的情况。合并重组的大学,往往拥有几个互不相连的校区,新校区基本都建在郊区。不同的专业实际上分布在不同的校区。这就要求考生按照自己报考科类甄别拟报大学。一般来讲,一个学校的传统专业好于新开设专业,也好于合并专业,校名中能体现的专业好于其他专业。

2.了解大学的隶属

大学都是有归属的。调整后的院校基本分部属和省属两大部分。部属院校又有教育部与其他部委之分。

教育部直属的75所院校多是综合类大学、一流名牌大学,“985工程”、“211工程”院校主要集中在这里。

其他部委院校多是特色鲜明的行业、专业类大学。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隶属工信部〕、大连海事大学〔隶属交通部〕。

3.了解院校的特色

院校名称中凡冠以定语的院校多为专业类特色鲜明的大学,如,科学、科技、理工、工业、电子、交通、矿业、石油、农业、林业、海洋、医学、外语等。目前在一本和二本批次招生的院校中,有368所院校原来具有国家部委的隶属关系,这些院校原有的隶属关系就是其现在的行业背景。

由于具有特殊的行业历史背景,它们的毕业生就业时常常受到国家部委、国有大中型企业及民营企业的青睐和重视。

家长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如能依据院校行业背景挑大学、选专业或许能为孩子的未来就业前景打开另一条新通道!

了解院校的历史沿革和归属,家长就可以辩明学校的强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例如,很多叫某某理工大学的。这里除了教育部所属的像华南理工、大连理工、华东理工、武汉理工之外,还有属于工信部的北京理工、南京理工,剩下每个省(市)都有理工院校,有的省有好几所。如西安理工、陕西理工,这些理工院校的历史背景和特色专业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理工院校前身有的是工学院,有的是化工学院,有的是地质学院,有的是冶金学院,也有的是师范学院,历史渊源和办学特色都不一样,归属也不同。


四.了解院校的办学实力

打开每所高校的官方网站,在学校简介栏中都对本校的办学情况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信息量较大,家长往往分不清主次。从报考的角度讲,家长可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去了解大学的实力:

1.师资力量

主要看院士数、博导数、长江学者数、“千人计划”入选数等,这是大学实力的集中体现

2.学科实力

主要看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学科等。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的学科建设水平,其中有无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同一重点学科的排名是衡量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关键。

一所大学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能直接反映这个学校在全国高校的学术地位、科研水平及培养人才的质量。

教育部2012年的学科评估结果是目前公认的权威参考依据,家长在给孩子圈定了专业方向后,可查看自己所选报学科(专业)在哪些学校属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哪些学校属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不同学校的同一国家重点学科再根据排名来确定,往往能得到较高的性价比。(详见全国高校专业10强排名)

特别提醒: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学科评估主要是按照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进行,对应到本科招生专业时在名称上不一定完全对应,考生需要搞清楚相应的学科对应的招生专业名称是什么。

2017高考志愿填报攻略

第一招·学校优先原则

以下四种情况首选学校:

1、学习成绩优秀,在省级重点中学年级排名位于前列的考生,应首选名牌综合大学,在此前提下选择自己相对喜欢的专业。切忌以专业定学校。因为在名牌综合大学里,即使同学对专业不满意,在入学后仍有很多转系、转专业、修第二学位、第二专业等二次选择的机会。

如果是以专业定学校,这部分同学的某些能力就可能得不到发挥,特别是选择了那些操作性很强、专业面很窄的工科专业,当想跨学科学习或转系、转专业时,便会发现由于专业的限制,困难重重。

2、学习成绩中等的考生,似乎可选择的学校数量多,专业也多为操作性很强的工科、社会科学及相关专业,机会要多于学习成绩优秀的考生。

但事实上是,由于这部分考生为数众多,高攀不上去,低又不肯屈就,可选择的余地就变得很小了。对于这部分考生的志愿,应选择地理位置相对较偏远的名牌学校,这样可选择的余地会变得更大,竞争会小些,同时也有益于今后的发展。

3、对于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考生,选学校更为重要。特别是那些考试成绩在当地一般本科或专科录取批次控制线上下浮动的考生。

应当承认,这部分同学的高考竞争能力相对于前两类同学要弱一些,所以,选择一所位置较偏、所设专业又不太“热”的学校,就很有可能被录取,甚至还有可能提高一个批次录取。

每年都会有部分农业、林业、石油、地质、矿业、师范院校由于生源不足,导致降分录取,而那些处于专科分数段的第一志愿报考这类学校的本科专业的考生,则都顺利地被这些院校录取到相关的本科专业就读。

4、如果同学大学毕业后打算直接就业,可以考虑优先选学校。因为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应聘时学校的牌子相对而言显得更重要。

第二招·专业原则

以下几种情况首选专业:

1、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可供选择的学校层次相差不大时,应该将报考的重心、重点转向选择专业上。

2、在所报专业和就读学校发生矛盾时,应该优先考虑专业。因为升学最终是为了就业,选择一个毕业后能用得上、更容易就业的专业,比选择学校更重要。

3、学校各方面情况差不多时,优先考虑专业。现在有的高校实行按大类招生,同学入校后到大二或是大三才选专业,在这种情况下可优先选择学校。

4、如果大学毕业后想继续深造,则应该打好专业基础,为今后的长远发展目标做好规划。可能同学选择的专业所处学校的牌子不是太响亮,但是如果同学能把专业学得很好,本科就读的学校不仅不会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还可以为同学以后考入更好的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招·地域原则

对于城市地域的考虑:

中国的家长是很看重大城市的,例如北京、上海、南京等,总认为到这些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极具优越性的城市读书,不仅能够接受到最好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大大增加了未来就业的竞争力。这样的思路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却也同样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不是有这样的实力?这些大城市高校在录取上一再凸显“三高”分数高、要求高、消费高。如果自己所在的是一个非平行志愿填报的省份,第一志愿的重要程度非同一般,考生和家长真该多掂量掂量,千万不要冲高冒险。

另外,还需要提醒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距离换分数”原则。这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填报志愿的术语,主要针对某些考生和家长“非本省院校不上”的认识误区提出的。

那么多数孩子如果不得不去其他地方,我们可以注意选择各大地区的首府城市。如华中地区的武汉,西南地区的成都,西北地区的西安,东北的沈阳。其次是这些地区的副中心城市,如东北的大连,东南的厦门。原因非常简单,这些地方都是好大学聚集的地方,不仅都有985,211学校,一般都有50年代就布局的一个大学群,学科门类齐全,学术生态环境非常好。比如西安,在90年代还是高校最聚集的地区,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北京,而且多数是部属老牌高校(当然现在不一样了)。

重庆是原来副中心城市里最特殊的,现在是直辖市了,有一个非常好的重庆大学,还有一个有资历的西南大学,211大学,也是不错的选择。推荐深圳,主要是着眼未来。深圳已经超越香港,广州,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大城市了,深圳大学培养了马化腾,深圳还有华为,华大基因等等,随着深圳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开眼界,可以考虑深圳。

上面说的是一般原理,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大家要综合起来考虑。根本的一条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做出选择。

如果同学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就要对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进行一番认真考察,进行比较后再选择。有些大学名气虽然很大,却有可能在某个专业上“输”给学有专攻而名气稍逊的其他大学。

举例来说,清华大学的名气肯定比中国人民大学的名气大,但如果同学要学新闻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就是首选。因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专业是我国唯一的新闻学重点学科,其毕业生是我国新闻界首选。

清华大学的新闻专业起步较晚,在教学经验和实力上都不如中国人民大学。即使考虑到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国人民大学与清华大学的综合实力相差也并不是很大。所以综合权衡,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新闻专业更好一些。

另外,专业方向也可以决定选什么类型的学校。例如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如果想做一名教师,因为需要有教学实习经验和教师修养课程,选择师范类院校会比综合类院校更容易就业;如果想做文秘或记者,在综合类院校就能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比较适合文秘或记者工作。

关于高考志愿填报为兴趣还是为就业,报主是这样认为的:

兴趣VS就业这个决定不容易下

“一出生就有人告诉我们,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点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三亿个精子赛跑。”《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法罕的话反映了印度社会的现实,如不竞争,就会落后。

根据数据显示,69%的考生在报考志愿时,并不清楚自己所填专业的学习内容和未来就业方向。导致很多人在志愿填报时盲目选择一些热门专业,比如之前的金融、法学、国际贸易,如今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等。对多数刚从题海中爬出来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在社会认识还是人生规划方面都没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与认识,此时,决定自己今后可能从事的行业并不容易,那些选择新兴专业的学生更是懵懂和迷茫。

“大一上学期,为了学好基础化学,压力之大,只有我自己清楚,我总是对自己说坚持、坚持、坚持到底,终于熬到第一学期末,成绩很好,我释然了,但是接下来的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带给我的只有恐惧。”在高考成绩即将公布,填报志愿如同赌博的关口,作为“过来人”的网友“@叶影”说起当年自己的选择,为了就业放弃了自己感兴趣的经济管理专业,令她至今痛苦不已。

网友“@叶影”说,自从选定现在这个专业后已没有退路,只有课上强迫自己听讲,课下强迫自己理解那些根本理解不了的东西,在别人眼里,自己早已经是个只知道死读书的呆子。

像网友“@叶影”这样的学生不是个例,在各所大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自己并不喜欢和擅长的专业中“熬着”。

说到填报志愿,有网友坚持了原来自己的选择,虽说没有那么高的收入,但活得比较自在。网友“@按时发”说,当年我报志愿的时候,根本没考虑过就业,纯粹是喜欢文学就读了中文,后来就业确实不如理工科收入高,但做着自己感兴趣的文字工作,也挺好的,见仁见智吧,看看自己的兴趣能不能成为工作的动力。

网友“@小叮当”说,现在大家肯定会关注就业吧,毕竟大学生太多了,每年就业季和高考季重合在一起,就能看出选择正确的行业到底有多重要,兴趣作为参考,就业应该首先考虑。

饱满的个人兴趣

输给“骨感”的就业现实

兴趣VS就业背后是什么在左右考生的志愿选择呢?有媒体调查发现,我国“高考志愿选择主体”不能简单界定为学生,而应该界定为学生、家长,甚至包括高中学校的领导和教师。

此外,就业前景、专业冷热等其他现实因素也会影响志愿填报的结果。有调查显示,高达35.10%的考生按专业冷热选择专业,19.55%的考生按就业导向选择专业,按往年分数选择专业的占17.90%,按照个人兴趣选择专业的考生仅占15.2%。这份调查说明,当饱满的个人兴趣遇到“骨感”的就业现实,考生往往会屈从于残酷的现实压力。

虽然毕业多年,但说起志愿选择,网友“@小张”还是很遗憾:当年他的高考成绩刚超过一本线,报考的华东科技大学来电询问是否接受调剂,可选择的专业包括热能、核能、新材料等专业。“当时这些专业挺冷门的,我担心不好就业就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虽然现在当上了程序员,但原来的冷门专业都成了热门,还是挺可惜的。”

兴趣比黄金还重要

没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兴趣比黄金还重要。这句话在考生选择专业时,显得尤为可贵。

据了解,谷歌公司招聘软件工程师时,就有不成文的“十万行代码”定律。进入谷歌的工程师,几乎都有编写超过十万行代码的经历。计算机专业的同学都了解,如果只满足于完成课程作业,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个数量级的,只有对专业有着极高的兴趣和热情,在课余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参加项目,才有可能进入“十万行俱乐部”。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曾建议,“选专业,要考虑自己的性格和才情。实现了‘温饱’的家长们,不该将孩子的明天赌在那些虚无缥缈的‘毕业生薪水排行榜’上,而应更多考虑孩子的志趣与才华。”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如果考生有明确兴趣,首先要照顾其兴趣与特长。在选专业的时候,想想自己想做什么,想想所选专业的就业范围。

还有专家针对许多高中生目前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的现象指出,很多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自己的未来规划意识淡薄,有的考生甚至将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理想,进入大学之后才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潜能、梦想等问题,当对照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处的环境,才发现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专家指出,让学生选择并进入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这不仅关乎学生在大学四年间的幸福指数,更关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别轻易“动”孩子的志愿,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理性选择,心中多一些充沛的理想、少一点对现实的妥协,大学生活才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

(本文综合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如愿去到自己心仪的城市。编辑杜晓宇,专业的学生,业余的新闻人,出走半生,依然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