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年的毕业季,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不得不关注应届毕业生的现状:是被500强录取了准备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是备战国考与万人争过独木桥?还是凄凄惨惨戚戚待业中……其实,关于考生毕业后何去何从这个难题,自古就有。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去看看古人“毕业”后都干嘛去了。
一、挖空心思,考国家公务员
学而优则仕。古代人“毕业”往往会费尽心思谋仕途。“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这些清高精神,大多都是文人骚客的自我包装;与万人争过独木桥一样,“备战国考”的大军其实早在古代就已出现。
就说说这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李同学吧,他就是个十足的官迷。明明可以靠才华笑醉人生,却偏偏要考公务员搞得自己郁郁寡欢。为了进入上流社会,谋取仕途晋身,他不惜两次“倒插门”,入赘了世代簪缨的安陆许府和名门望族前宰相宗府。不过,两次入赘也没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甚至在六十岁的时候,李同学还跟着永王李璘混,一脚踏进叛军阵营最终深陷牢狱。不过,仕途虽坎坷,李同学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学瑰宝。
二、世界那么大,穷游去看看
其实古代的“毕业生”也有志不在仕途的,比如徐霞客徐同学。出生地主家庭的徐同学明明可以靠背景进入国家机关工作,整天喝喝茶看看报纸优哉游哉,却偏偏一心一意计划着穷游,想要去看看这个世界。据说,当年徐同学果断放弃“国考”(科举),说走就走,背上背包开始自己三十余年的穷游之旅。
当然,游山玩水之余,徐同学也不忘做笔记。每到一处,他都记好当地的自然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动物、风俗习惯、经济状况等。最终,《徐霞客游记》一书在千百年来的中华经典图书排行榜上有了一席之地。
三、落榜码字,逆袭成作家
我们都知道,唐朝之前,国家高等学府比如汉代的太学,晋代的国子学,毕业后基本都可以到国家机关工作,但唐朝科举以后,毕业生要通过“国考”的金榜提名才可授予官职。所以有了“落榜”一说。当然,“落榜”的总是比“金榜题名”的多。不过,金子终究发光;有才华,落榜也可以逆袭。
比如明朝的徐渭徐同学在落榜郁郁寡欢之际就寄情于码字中,写了戏剧《四声猿》。在那个还没有“网红”和“炒作”的时代,徐同学就靠着这部作品火遍戏剧圈。再比如清朝的蒲松龄蒲同学,“国考”屡试不中在家待业之时,也常闷头码字写狐鬼小说,后来几经增补和修改,结集出版小说集《聊斋志异》,逆袭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知名作家。
四、自主创业,富甲一方
如前面所讲,古代考生后多谋求仕途,如果“国考”不过家里也没什么背景的话,大多还是去谋求比较体面的职业,比如师爷。要说这师爷虽然不是政府编制,也没什么上升空间,但好歹是地方官员自己出钱招聘而来的幕后参谋,协助官员处理政务,还算是体面有保障的工作。而至于经商,在国家“重农抑商”的政策之下,商人地位非常低下,大多考生不予考虑。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明初首富沈万三。
沈万三沈同学并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主,所以他毕业后选择了自主创业。要说沈同学最终能一步步拓展他的事业,得益于创业必不可缺的天时、地利、人和。
一方面,元末江南农田水利发展迅速,土地高度集中。沈同学的父亲沈佑作为一名 “粪治有方,潴泄有法”的农业专家,对施肥和有效灌溉特别有研究。所以在沈爸爸指导下,沈家耕地的产量比别家的高,沈同学也能很快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另一方面,自元代推行“诸番商贩,率获厚利”以来,江南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沈同学便是利用这种优越的交通得以在国内和国外各大城市之间做起贸易。对此,《云蕉馆纪谈》就有记载,沈同学“尝为海贾,奔走徽、池、宁、太、常、镇富豪间,辗转贸易,致金数百万,因以显富”。综上所述,沈同学正是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自主创业,逆袭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