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欧洲—环地中海世界不同,古代中国人战斗和生活的主要的舞台是东亚大陆,以内河航行为主,外海航行为辅(其实地中海也只是内海,以风平浪静著称)。所以在中国古代陆战是绝对主流,水战处于从属地位,而且也全部集中在南方,通常是双方为了争夺长江流域控制权所进行的水面作战。
根据文献考证,周人伐商的时候就动用了“舟师”,如唐代《译文类聚》引《六韬》中记载:“武王伐殷,先出于河,吕尚为后将,以四十七艘船济于河。”而常设水军则出现于春秋时期,据宋代《文献通考》与春秋时期《左传》记载,“用舟师自(楚)康王始”,“楚子以舟师伐吴”,而汉代的《吴越春秋》也记录了吴楚之间的数十次水战。
当时的吴、楚、齐三国都是“海军”强国,吴国甚至还对齐国发起过一次海上突袭行动,吴王夫差一方面联和鲁、邾、郯三个仆从国从陆路攻齐,一方面派大夫徐承统率舟师“自海入齐”,齐国也出动舟师拦截,双方爆发海上大战,最后吴国战败。
接舷战是国际标准战术
那么问题来了,冷兵器时期的海战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在17世纪之前,全世界海战战术都差不多,即先用弓弩、标枪等远程投射武器杀伤敌方舰上人员,双方相碰的时候运用各种手段(尖头撞角)撞击敌舰,能撞坏就撞坏,撞不坏就跳上敌舰展开近战,直到最后俘虏敌舰。
伍子胥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海军战术大师,他将陆地车战的理念融入水战,创造了许多舰种和一套完整的战术体系。这些舰种包括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楼舡和桥舡,其中大翼承担进攻任务;小翼担任防守任务,有点类似于现代海军中的护卫舰;桥舡和突冒担任警戒、侦查和支援任务,类似于现代的巡洋舰或驱逐舰;而楼舡上装备了重弩,给己方提供火力支持。
虽然同样是水面接舷战,但不同民族也有自己的特色武器,比如古罗马有“乌鸦吊”,中国古代有钩拒。所谓“乌鸦吊”其实是一座两侧设有栏杆的吊桥,并且吊桥顶端处安有一枚形似鸟喙的巨型铁钉,每当接近敌舰时候便放下吊桥,铁钉牢牢刺入敌舰甲板,然后罗马士兵跳上敌舰搏斗。
中国古代钩拒的作用与此类似,相传系军工大师鲁班为楚国量身定制。这种武器由单兵所持,形如一柄巨大的钩镰枪,与敌舰发生接舷战时,“退者钩之,进者拒之”,既可以防止敌舰逃跑,也可以在战局不利时抵住敌舰不让靠近。这两种武器的出现都大大增加了接舷战的威力:罗马人凭借“乌鸦吊”击败了海上强权迦太基,楚国也凭借钩拒在水战中屡屡击败吴国水师。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水师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战术,即派水性好的士兵下水凿沉敌舰。今藏于北京故宫的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上,就描绘有士兵在水中互相攻杀的场景。
独具一格的近身拍击
自南北朝至宋是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诞生了很多利器或者未来利器的雏形,除了突火枪、霹雳炮、床子弩外,水战领域最杰出的发明就是拍竿。
据史料记载,拍竿“其制如大桅,上置巨石,下作辘钻,绳贯其颠,施于大舰上…每迎战敌船,逼则发拍竿击之,当者立碎”。这种武器其实是大桅顶端绑上巨石,预先用绳子系在高处,等接近敌舰时将大桅忽然放下来,借用石头的力量将敌舰砸坏。如果说古罗马“乌鸦吊”像是战船生出的嘴巴,那拍竿就像战船生出的拳头,与敌船接近时用力将其砸碎。
隋军在统一战争中曾使用过一种叫做“五牙”战舰,这种战舰一共装备六具拍竿。隋军在荆门附近与陈朝水军遭遇时候,用拍竿一连拍碎了十几艘陈军战舰。后来在攻打沔州的战役中,时逢暴雨河水暴涨,隋军战舰可以直接开到城墙边,当时隋军统帅下令用拍竿击打城头守军,很快就顺利的攻克了沔州。
到了宋朝,钟相杨幺叛军又对拍竿进行改造,在拍竿底部装上转轴,这样就可以随意改变拍击方向,灵活性大大增加。装备新式拍竿的“车船”十分厉害,岳飞被派来平定叛乱时候也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用计方才平定。
向敌船投射燃烧物
在古代,无论哪个民族使用什么海战战术,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用战船全为木制,而对付木质战船最好的方法就是火攻。除了拜占庭人在海战中善于用火攻(希腊火)之外,在水战中将火攻战术发挥到极致的,就只有中国人了。
水战中最常见的武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向敌船投射燃烧物的远射武器,如火箭(箭头绑上燃烧物或者火药包)、火药箭(靠火药燃烧推动箭支前进)、投石机、霹雳炮等,另外一种就是火船,即载满易燃物的战船,作战时将其点燃,然后借助风势冲向敌人舰队,实现烧毁敌船的目的。
两宋是中国古代水战发展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不仅因战争需要出现了很多冷热结合的新武器,而且也发生过很多精彩的水战战例。
宋建炎四年,韩世忠率南宋水师截击北归的金军完颜宗弼,双方在镇江江面上展开激战,因宋军海船体积庞大,往往是金船的数倍,因此在水战中占据上风,将金军渐渐赶至南岸死水港黄天荡。宋军水师堵住黄天荡出口,如果金军轻舟突围,则用海船两路夹击,双方接近时宋军士卒抛出铁钩将其拖翻。
金军被围将近一个月,后重金收买当地乡民,得知附近有老灌河故道可通长江,于是连夜开掘,又回到长江江面上,可水战依然不是宋军对手。宗弼于是重金求破敌之策,有个叫王知全的福建人向宗弼献策,教金人在舟中填土,上铺平板,以防颠簸及船身被钩,“有风勿出,息风则出”,并以火箭射宋军船篷。金人用其计,后来果然大败宋军。
绍兴二十三年,宋金在唐岛爆发海战,宋军在人类海战上第一次使用火药武器,“宝亟命火(药)箭环射。箭所中,烟焰旋起,延烧数百艘”,最终大破金军。同年十月,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侵,与宋军在长江上爆发激烈水战。宋将虞允文指挥宋军向金军施放霹雳炮,敌船多有被焚毁者,经过两日苦战大败金军,金主完颜亮不肯退兵,最终为部属所杀。
直接用火船将敌船点着
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是火船攻击的经典战例:曹军将战船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庞大的水上连营,周瑜让手下将领诈降以降低曹操警惕心,然后派十只载满易燃物的小船借助风势冲近曹军水寨,等对方来不及反应的时候忽然点火,一举对方连战船焚毁大半。
无独有偶,在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中也出现了这个套路。陈军“舟大,乘上流,锋甚锐”,但“巨舟首尾连接,不利进退”。陈军巨舰全部出战,联舟布阵,旌旗楼橹,望之如山。而朱军舟小,不能仰攻,连战三日渐不能支。就在最关键的时刻,朱元璋放出七只载满火药的小船,借东北风势扑入陈军水寨,焚其巨舰数百艘,彻底击败陈友谅。
明朝中后期,西、葡、荷等国殖民势力来到远东,大批中国海盗在南洋建立海上武装,明朝水师遭遇前所未有的海上强敌。崇祯六年,荷兰-刘香联合舰队与明朝-郑芝龙联合舰队在金门料罗湾爆发海战。
荷兰舰队装备的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盖伦船,共计上下三层(最下面一层放压舱石),侧舷火炮往往在十门以上。而当时明朝水师主要以福船为主,舰首备红夷炮一门、千斤佛郎机六门、碗口铳三门,迅雷炮二十门。
从火力上衡量,福船装备的火炮除红夷炮外已经大大落后于时代,而且明朝水师三分之二都是小船。此时欧洲海军采用的是侧舷齐射战术,而明朝福船唯一主炮设在舰首,只能舰首对敌,如此一来,正好形成了著名的“T字横头”阵型,形势对明军极度不利。
然而明朝水师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战术,舰队中的一百艘小船全部是火船,双方刚一开战,无数火船就在大船的火力掩护下蜂拥而上冲向敌舰。荷兰人从未见过这种火海战术,思想上毫无准备,很快就被烧毁大部分船只。此后荷兰人不得不屈服于郑芝龙势力,每年向其交纳十二万法郎的进贡,才得以保持通商安全。
明朝灭亡后,华人海上武装继续发展,郑成功一直坚持反清,在后来的镇江之战中,郑军甚至用船上火炮对陆地进行炮火支援,大破八旗精锐,而且其海上行军路线和后来鸦片战争中英军几乎一样,这些都充分说明,当时华人海上武装和欧洲列强海军已经十分接近。直到后来,郑成功病逝,郑明政权终结,华人海上力量向欧洲海军的进程终于划上了句号。
作者南冠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