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金山上市,随后不久雷军退出江湖,每天睡到自然醒。直到不惑之年突然觉得不能就这样过一辈子,加上且他本身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于是下定决心在2010年创办小米公司。但正所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小米公司成立之际势必要面对早已在国内互联网圈里沉淀很久的“三座大山”,即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所以小米要走一条跟它们不一样的路才能够有机会绕过去。
如今看来,小米目前取得的成绩一定程度上算是一种成功,至少市场给出的估值已经进入了百亿美元俱乐部,理论讲属于独角兽。当然这也得益于雷军口中的风口论,按照原话来说小米确实赶上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大势发展的“船”,在这个风口下“猪都能飞起来”且能飞得很高。而从结果看,小米手机三年内做到中国市场占有率第一、世界第三,毫无疑问雷军或是小米没有“走偏”。
即便在2015年之后小米手机市场占有率下滑,某种程度上也不能改变他所打造的小米模式是一种备受互联网企业推崇的模式,甚至连小米的竞争对手华为荣耀、魅族等都在有意无意模仿着小米模式。聊到这里,笔者今天将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从四个方面来给大家解读一下小米模式。
购机欲望被点燃
2011年10月,配合极高的性价比、搭载着MIUI系统,小米手机1代横空出世,一瞬间点燃了MIUI论坛里发烧友入手小米手机的欲望。刚开始,小米手机采用线上销售模式并且经常秒罄,360董事长周鸿祎在微博上曾指责小米手机搞饥饿营销,之后这个词一直被戴在小米头上。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根据济学中所说的稀缺性,消费者购买欲望往往会导致经济物品资源稀缺。而不存在稀缺性的物品是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诸如阳光、空气等,称之为自由物品,因此得出的结论是:每部手机都是稀缺品。此外,结合2011年那个时代,小米仅仅是一个创业不到两年的小公司,在准备做手机的时候几乎没有一家大的手机制造商相信小米,唯有时任英华达总经理张峰首先答应生产小米手机(张峰后来还成为了紫米科技CEO)。那么,当小米手机发布之后会发生什么?连雷军也没有想到市场需求量会远远高于预期,这就产生了一个现象——供不应求。
小工厂如何能满足大客户的需要?严格意义上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生产手机需要机器设备、各种零部件、工人劳动力、厂房、技术资源等,更需要社会提供稳定的环境,企业家提供经营管理才能,这些经济资源或生产要素小米当时有吗?有,但少得可怜。
所以,任何企业想要生存都必须掌握资源配置的技巧,才能最大限度取得经济效益。经济人是理性的:消费者追求在有限的收入下最好的生活水平,厂商追求有限成本下的最大利润,这些都无可厚非,因为不损害他人利益。小米手机贴近成本定价,极大地冲击了国内手机市场,对竞争对手产生了巨大危险,故笔者个人认为小米被黑是情理之中。
当然,有人说小米做手机做了快6年,怎么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为什么小米没有自己的工厂?笔者从雷军观点中分析得出,一个创新型公司如果做制造业就不可能把创新和制造两者同时做到极致。可并不意味着小米手机没有创新:从“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的不锈钢边框小米4到3D曲面玻璃的小米Note,再到3D陶瓷机身的小米5以及全陶瓷机身的全面屏概念机小米MIX,小米一次次给制造业出难题,也是导致小米手机生产难度加大,生产时间延长的主要因素。
还有人说,为什么不提高代工厂人的工资,让他们加班加点生产?站在经济学角度思考,首先生产要素是有限的,能生产多少部手机取决于资源多少,比如今年骁龙835处理器,不是小米想拿多少拿多少,要受高通公司的生产限制;其次,经济学中有个图叫做“劳动力供给曲线”,当工人的工资达到一个足够富裕点之后,即便再加工资,他们的生产效率不会提高,反而会下降。因此在笔者看来,一些人要求小米手机定价高一点,以便换来“现货”,是行不通的。
同时可以想象,小米在需求量有100万的时候,只能提供10万台;需求量1000万的时候,只能提供300万台;需求量1亿的时候,能提供多少?那又要看是哪款手机了,类似于小米6亮黑版这种生产难度极大的产品来说,困难无法预测,譬如笔者在5月底预售入手的一部小米6是六月生产的。
综上,小米手机销售模式大致能这样理解:从代工厂流水线下来,较短的时间内(比如一星期内)到达物流仓库,然后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出库,直到消费者手里。当竞争对手不断放大产品的缺点时,他们可能是利用了信息不对称,以偏概全攻击所有产品,给大众制造了一些假象,无可奈何的雷军看到此番情景也只能叹一声。
欲望未灭欲望又起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有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当消费者用1999的价格买到了超乎心理预期的手机之后,他们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小米一开始不投广告,全靠口碑宣传,那小米手机的口碑从何而来?这个在于日趋人性化的定制系统MIUI。国产基于Android定制的系统很少能够做到一星期内升级一次,显然MIUI在升级迭代的过程中让一些用旧手机的消费者体验到最新好玩的功能,以至于小米开创了“橙色星期五”,每周五给开发版用户推送安装包,此举给了发烧友很大满足感。于是,一些用户甚至申请了内测版、体验版,更新多的时候一星期能达到四次,这是寻求效用的一种形式。可以说,MIUI给小米带来了增值。
同样,在小米手机推出一款款1999的产品时消费者知道了越来越多的手机技术知识,便是不满足情感的滋生源泉。当信息透明之后,消费者对小米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为什么电池不能更大?处理器不能更好?相机为啥不加入防抖功能?陶瓷版怎么还不开卖?为什么不能防水?如此种种,是小米突破市场之后自己给自己挖的坑,消费者越来越难满足。米粉们在发布会给的掌声比其他手机厂商的发布会上的掌声要少,是因为小米做的比别人差吗?恐怕不是,是小米把这群发烧友的期望值拉的太高了,而这些过剩的期望反倒被米黑所利用。否则,若小米对产品要求不严格,怎会因为0.1mm的公差问题就把5000个电饭煲样品淘汰,逼得供应商车间主任都急哭了。未来,小米能否满足米粉的需求,还得靠供应链的加持。
探索新零售之路
雷军推崇海底捞的口碑能力、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近来又提出做“科技界的无印良品”。说到此,不得不聊聊小米之家,众所周知小米之家早在2011年底就建立了,不过到了2015年才从售后服务店转型为零售体验店,今年小米之家获得了2016年度中国特许经营社会贡献奖、中国连锁新锐奖,这说明雷军的新零售之路顺利踏出第一步。
纵观小米之家,跟满街的OPPO、VIVO零售店不同,它借鉴的是美国Costco连锁店模式。有人吐槽小米已经成了“小米百货超市”,其实小米之家相比于超市笔者认为有以下特点:第一,商品少而精,每类产品都不会展示太多;第二,互动多而勤,在一些节假日米粉可以去小米之家玩游戏做活动;第三,利润低而久,Costco每件商品的毛利率不超过14%,小米也是一样且基本不涨价;第四,效率高而直,位于商业中心,坪效比达到了25万元,是仅次于苹果的零售店。
将此放在还不至于是完全垄断市场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一种),小米怎样在完全竞争市场立足其实是个难题,凭着性价比超高的手机能生存下去吗?毫无疑问,不可能。于是小米生态链应运而生,个人观点是雷军为下一个风口IOT准备的。
小米作为一个平台孵化了许多创业公司,这些公司的产品很多是主攻智能硬件设备,使其可连接到手机,未来各种智能硬件产品之间也能互联互通。于是乎,小米生态链成了一种类似于竹林生态的体系。当小米之家把这些智能产品一个个展示出来时,大家或许将理解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所说的这是个自动生成的未来家居。故,要问刘德小米会不会倒下,德哥会说有根系发达,自我更新的竹林生态,理论上小米是不会倒的。进而,小米之家开到1000家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便能够体验小米用精益求精的精神探索出来的新国货之路是怎样一条路。
雷军任重道远
笔者记得雷军回答关于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时说,我的梦想有点夸张,推动中国制造业进步,让消费者用很便宜的价格享受到科技的乐趣。不管你们是否认同,我就是要一条路走到黑,就是要做感动人心但价格公道的产品。
为此,小米探索新国货之路之余还组建了可能是国内第一个有大量粉丝参与的新经济研究中心。毫无疑问,不难看出小米在奔跑中是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但若想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实在任重道远。
(文/BQ文创小组@极客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