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实力很强的南宋,为何军事实力很弱?

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临安重建宋朝,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尽管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

由于南宋军民共同打击金军,保卫仅剩的半壁河山,使长江流城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自唐、北宋以来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免受严重破坏。许多不甘忍受女真贵族压迫奴役的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使南北方生产技术得到交流。一句话,经济重心南移,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首先来看看南宋的经济。

耕地总面积:688-700万顷,相当于如今我6--7亿亩,亩产312斤。一直到1950年代还是这样。

粮食总产量:孝宗时1400亿斤。按当时南宋人口七八千万,人均达2000斤。相当于1980年代的2-3倍。投入1斤种子,产出15倍,欧洲才5倍上下。

手工业发展:印刷业,造船业,纺织业……

……

南宋的经济为何发展如何迅速?

先来看看南宋的农业。

当时的生产技术更加先进,首先体现在农器种类。王祯(元初)的《农书》记载的农具已达105种;农具的结构进行改进。

其次重视深耕细作,首创早晚稻的种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由此产生。

再来看看南宋时手工业生产。

南宋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北方手工业者的大批南下以及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的传人,除矿冶业因受资源限制而落后外,其他如纺织、瓷器、造船、造纸、印刷业……都超越北方。

其次,再看看南宋的商品经济。

南宋的城市更加繁华,商业和手工业更加兴盛,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当时最大的城市--都城临安府,至南宋咸淳年间,仅城区(钱塘、仁和两县)就有186330户,若以每户5口计算,即达991650口,加上众多的流动人口,全市约有140万人左右。

别以为者很少,要知道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的伦敦人口也不过三四万。

不过,现对于繁荣的经济,南宋的军事实力却很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缺少能臣武将。靖康之变,掳走的不仅仅是那些皇族,还有当时全国最顶尖的那些治国精英。重建的南宋王朝,短时间内难以培养出这么多的能臣武将,以至于奸臣当道。如奸臣贾似道,搞了一出“打算法”,直接逼的各路武将走投无路,当时南宋财政是有问题,假如能按照规章制度合理执行,也是没问题的,但这个“打算法”成了许多人打击异己的工具。

其次,就是重文轻武。这不仅是南宋的弊病,也是整个宋朝的通病。

这一政策源于宋太祖,他使兵将分离,却符合北宋的整体利益,只是后来继承者不知变通罢了。

当时南宋的禁军各军,轮番守卫边防重镇和内郡要地,将领手中无兵,对中央政权构不成威胁。禁军之外,就是厢军和乡兵。禁军是中央常备军,厢军和乡兵则用于维持地方治安和充当官府劳役。但是,随着禁军的日益腐朽,最终导致南宋王朝千疮百孔,备受西北游牧民族的“欺负”,最终走向灭亡。

再次,巨额军费开支,导致人民负担过重。

南宋早期,统治者为扩大战略防线多次发动北伐,导致了巨额军费开支,财政支出大大超过了北宋。于是,南宋朝廷对劳动者的剥削比起北宋反而有过之。南宋人民的负担比徽宗时增加了一倍,比北宋初增加了七倍,要交:二税和杂税。

“二税”指的是政府收税时,除了正税,还要附加“耗米”,“耗米”几多于正税。收租时往往用大斗。

尤其是“杂税”。名目更加繁多,有经总制钱、月桩钱、曲引钱、卖纸钱、折纳牛皮筋、角钱等,不一而足。

而在农耕社会和冷兵器时代,并非经济发达和综合国力强就能取胜——因为那样农耕时代经济无法非常快转变成国防力量,最简单点说没法制造出足够杀伤力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