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1年3月,有群众举报,南昌市郊区的山上有一座古墓被盗了,文物部门赶到现场勘查,发现被盗的是一座西汉古墓,赶紧进行了保护和抢救性发掘。
进一步的调查结果说明:这不是普通的古墓,这是西汉的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坟墓,就是说,我们意外的发现了一座西汉时期的帝王墓葬!
而且更大的惊喜是:墓葬的主要部分两千多年来没有被盗墓贼找到!各种文物基本都保留下来了,所以,我们能见到许多西汉时期的绝世珍宝!
这是近些年中国考古界最重大的发现。
到现在(2017年),经过几年的发掘,墓中出土了许多极其珍贵的文物,可以说是惊喜不断。
但最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最近在勘测现场爆出特大消息:在海昏侯墓中发掘出了许多竹简,上面竟然保存了《论语》、《易经》、《礼记》、《史记》等重要典籍的早期版本或者已失传的篇章!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以后我们的教科书都要重新修订了!
其实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次类似于这样的事件。
我今天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关于1700多年前一次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这次发现曾经极大的改写了中国的上古历史,但也留下了至今无法弥补的遗憾……
▲西汉古墓车马坑。图源网络
古墓里的竹简
大约在1730多年前,当时还是三国末期,北方和蜀地都已经被司马家族的晋国掌控,新登基的晋武帝正磨刀霍霍的准备吞并东吴。
那时候在今天的河南汲县的荒郊野外,有一个叫“不准”的盗墓贼正在到处挖掘古代陵墓,有一天,他挖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墓,进了墓室以后,他没有找到想要的金银财宝,却惊讶的发现地上有许许多多用绳子穿起的竹简。
不准对这些竹简没什么兴趣,就把它们拆开来点成火把,用来照亮墓室,想继续寻找财宝。
火光引起了周围村民的注意,那时候中原地区已经初步安定下来了,政府的管理比较规范,村民们马上报告了官府。
故事情节跟这次发现海昏侯墓类似,当时的官府得到报告以后也是马上派人到现场,抓住了不准,把不准连同墓里的竹简一起带走了。
那些竹简有多少呢?史书上几载,装了几十车,规模之大可以说空前绝后。
这些竹简被运到了首都洛阳,官方一看,这个太重要了,于是晋武帝亲自拍板,召集了当时全国最顶级的专家学者共同来研读竹简上的文字。
为什么需要这么大的阵仗呢?因为竹简是战国时期的,已经过了500年,晋朝的人已经不认识那时的文字了,需要破译。
竹简运到洛阳时就已经残缺不全了,一部分被不准给破坏或者烧掉了,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又毁坏了一些,所以专家花了很长时间来整理,最后得到的成果是惊人的。
竹简里面的内容异常丰富,我们简单的罗列几个:
《纪年》十三篇
《易经》二篇
《国语》三篇
《名》三篇
《琐语》十一篇
《大历》二篇
《穆天子传》五篇
……
总共有七十五篇,超过十万字,都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文献,其中许多是已经失传的,世人早已遗忘的典籍。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纪年》十三篇,这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因为是按年代记事的,又是写在竹简上的,所以就把它称为《竹书纪年》。
无价之宝
《竹书纪年》里面记载了从上古黄帝开始,到战国时期的魏襄王二十年,总共超过两千年的历史。
为什么这部史书如此重要呢?
我们知道,东周之前中国的史书都没能流传下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史书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编写的。而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史书,例如秦国有《秦记》、晋国有《乘》、楚国有《梼杌》、郑国有《志》……
那么这些史书有哪些流传下来了呢?
答案是:一部都没有。
全部失传了。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把秦国以外的各国史书全部烧了,过了不久就天下大乱,楚汉争霸,秦国自己的史书也遗失在战乱中。
于是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
焚书以后,民间还有一些零散的书籍,加上儒生们自己的努力,逐渐恢复了儒家的经典,包括儒家的史书《春秋》、《左传》、《国语》。还有,《吕氏春秋》等书籍也记载了一些先秦历史,这才勉强保留了秦朝以前一部分的历史记录。
但所有这些都不是官修史书,算不得正史。
而《竹书纪年》就是魏国的官方史书!
魏国是由晋国分裂出来的,《竹书纪年》也继承了晋国的史料。
晋国是春秋时期最大的国家,处在各国的中心位置,春秋的历史大部分是围绕晋国展开的。
可以想见,晋国的史书是各诸侯国里面最全面和最权威的!
▲晋国,图源网络
《竹书纪年》就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晋国和魏国史书的合辑!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这部书出土以后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
西晋政府高度重视,晋武帝命令中书监荀勗﹑中书令和峤整理竹简的文字,用那时的人们能读懂的文字写了下来,就是《竹书》的“初释本”十三篇,后来卫恒和束皙又整理了一个“考正本”。这两本书是对《竹书纪年》的最确切的释读。
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不久以后就爆发了永嘉之乱,那些无比珍贵的竹简在战乱中全部遗失了,剩下“初释本”和“考正本”流传了下来。
有了如此珍贵的史料,中国史学研究在西晋年间迎来了一次空前的大爆发,史学家们纷纷研究《竹书》记载的内容,根据《竹书》来修订已有的历史资料,各种著述层出不穷。
但《竹书》上面记载的内容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晋武帝司马炎。图源网络
被遗忘的上古历史
对先秦的历史,最权威的记录是《春秋》和《史记》,《竹书》里的大部分内容跟他们还是符合的——但有一些地方,《竹书》的记载却跟他们很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
例如对于上古“禅让”的记录,传统的说法是尧、舜、禹都是非常贤明的君主,尧老了以后就主动把位置禅让给舜,舜老了就禅让给禹,那是一段安宁祥和的黄金时代。
《竹书》里面却这样记载: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竹书》很明确的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夺了他的帝位,并且阻止尧的儿子丹朱来见父亲。
哪来的什么禅让?分明是血腥的宫斗大戏。
这个……让我们怎么接受呢?
“尧舜禹汤”都是儒家宣扬的上古贤君,“禅让”是贤君们美好德行的集中体现,所以儒家的夫子们一直念念不忘那个美好的时代,并且告诫我们:人类本来是善良的,只是后来才堕落了,所以我们要尽量恢复过去的那些高尚的道德。
《竹书》却冷冷的说:根本没有什么黄金时代,世界从来就是黑暗的。
还有伊尹,他是商朝的创立者“汤”的大臣,儒家史书记载:汤过世以后,他的儿子太甲继位,但太甲不好好治理国家,胡作非为,伊尹就把太甲关起来,让他好好反省。后来太甲终于改过自新,伊尹就重新把他接了回来,继续当帝王。太甲对于伊尹的教诲非常感激,感谢他教会了自己做人的道理。
《竹书》上却记录了一段充满杀机的文字:
“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
“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
汤死后,伊尹把太甲流放到桐这个地方,自立为帝;后来太甲从桐偷跑出来,杀了伊尹,夺回了帝位。
在儒家的史书里面,伊尹一直是贤臣的代表,他兢兢业业,辅佐两代君王,是后世一切臣子的榜样。《竹书》却说,伊尹是个篡位的阴谋家,最后事败身死。千古偶像瞬间坍塌了。
《竹书》的记载完全颠覆了儒家的历史观,给了我们一份暗黑版的上古历史。
如果《竹书》的记载可信的话,就意味着我们一直以来知道的历史都是被美化过的!
谁对谁错?是个严重问题。
▲商汤,商朝开国君主。图源网络
儒家的尴尬
事情还不至于此。再推导下去,还有一个更恐怖的事实。
我们知道《竹书》是战国中期的史书,而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人物。这就意味着:如果《竹书》记载的历史是真实的话,那么这些事实孔子是知道的!而孔子的学说却完全忽略了这些历史,只是不停的宣传“尧舜禹汤”。这就说明:从孔子作《春秋》开始,儒家就在有意识的篡改历史!
而且孔子自己也说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儿子干了坏事,老子替他隐瞒;老子干了坏事,儿子替他隐瞒。这才是我们大家要的和谐社会嘛。”
为了让大家保持高尚的道德,我们可以“善意”的隐瞒很多事情;我不告诉你真相,都是为了你好,为了不污染你纯洁的心灵。
这样推下去的话,孔子说的:“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背后的含义就很耐人寻味了。
再进一步推广下去,被我们封为经典的“四书五经”是否也是建立在不可靠的基础之上呢?
这个结论,即使在今天听来都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可以想见,在以儒家精神治国的封建时代,《竹书纪年》上的这些文字会给人们造成多么大的震撼,又会招来多么严厉的抵制!
真假之辩(作者注:《竹书》的真假是史学界有争议的问题,作者是门外汉,所以下面这段基本是胡诌,不足为凭。)
但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怎么能确保《竹书》上的内容就是真的呢?《竹书》跟儒家说的相反,所以总有一个在说谎,但怎么能肯定不是《竹书》在说谎呢?或者进一步说,怎么确定当年发现的那些竹简不是有人刻意伪造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从《竹书》出土以后就一直存在了,无数学者为了《竹书》的真伪争论了上千年。
不过到近代以后,随着甲骨文的出土,以及各种文献的陆续发现,还有后来的《清华简》的出现,这个问题基本有结论了:各种渠道发现的文献上面的内容跟《竹书》都可以互相印证,还有天文学上的推算也能证实《竹书》的真实性,所以《竹书》是战国时期的史书这一点是可以确认的,不存在伪造的可能。
▲孔子。图源网络
那么剩下的问题就在于,怎样确定编写《竹书》的人没有伪造历史?
通过上千年来各种史学专家的研究,基本的结论是:春秋战国的历史,《竹书》的内容可信度是非常高的,甚至可能比《史记》更可靠,实际上,《竹书》出土以后就有很多人凭借上面的内容校正《史记》的错误。
至于商朝历史,根据近代出土的甲骨文来验证,《竹书》的记载也相当可靠。
真正的问题在于更早的那些历史,从三皇五帝到夏朝,《竹书》写作的年代离那时候已经有接近两千年,可信度就很让人怀疑了,同样,《史记》的记载也靠不住。但我们又找不到其他任何可靠的文献可以证实那段历史。
其中,我们特别关心的就是关于“禅让”的记载,到底《竹书》跟儒家史书,谁说的才是真相?
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战国时期的人对于三皇五帝的历史也并不了解,所以有各种不同的学说在流传,出于晋国的《竹书》跟出于鲁国的儒家分别属于不同的派别,所以他们的记录才有那么大的差别?
令人沮丧的是,这个问题可能永远找不到答案,除非有一天我们能找到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明确可靠的文字记录,那才能给我们一个权威的答案,只是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所以《竹书》和儒家的争议,可能永远是一个罗生门,无解。
▲竹书纪年。图源网络
失传之谜
《竹书纪年》让世人知道了很多被湮没的古代历史,但很可惜,这样石破天惊的一部伟大著作,最终还是没能流传下来。
前面我提到,西晋年间,竹简被解读以后,有“初释本”和“考正本”流传了下来。
但奇怪的是,如此重要的一部史书,在被无数专家学者研究以后,竟然渐渐的散失了,“初释本”和“考正本”双双失传!
唐朝前期还有关于《竹书》的很多记载,但可能已经不完整,唐朝后期到五代,《竹书》就逐渐散失,到了北宋年间,《竹书》完全失传了。
为什么会这样?这又是一个谜团。不仅这本书我们找不到了,连它失传的原因我们都不知道。
我们只能猜测。
《竹书》散失的时代,正是儒家学说越来越强势,理学逐渐兴盛的年代,这时候的学者们是不是都在有意无意的抵制跟儒家有冲突的《竹书》?《竹书》是否被当作了邪门外道遭到了主流学者的冷落,以至于无法再流传下来?
我们不能确定,我们只知道,这部惊天著作就这样很遗憾的从中国的文献里面消失了。
事情还没完。到了明朝的时候,《竹书》突然又出现了,但史学界一般都认为这本书是后人伪造的。
我们真的永远看不到这本神奇的史书了吗?
可以,有办法。
▲竹书纪年。图源网络
重修《竹书》
到了清朝,终于迎来了转机。
一个叫朱右曾的学者想到:《竹书纪年》本身我们是看不到了,但几百年前不是有很多人看过这本书吗?他们在自己写的书里面都引用过《竹书》的内容,如果我们把这些引用的文字都搜集起来,编成一本书,是不是也可以代替原来的《竹书纪年》呢?
他花了很长时间,翻遍了古代的各种著作,从字里行间逐行逐行的寻找《竹书》遗落的文字,终于把这些文字搜集到一起,千年前《竹书纪年》本来的面貌渐渐浮出了水面。
有这种想法的不止他一个人,整个清朝,有很多学者都在做这件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朱右曾、王国维、范祥雍三人,这些学者像接力赛一样,每个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补充自己搜集的成果,经过上百年的努力,终于重新整理成了一本《竹书纪年》,称作《古本竹书纪年》。
虽然是残本,虽然是对古人引用的文字的再加工,但依然有很大的价值,我们总算能勉强见到这部传奇史书大概的样子,所以才知道了关于“禅让”,关于上古贤君,那些亦真亦假的传闻。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史学家们能有更加伟大的发现,能够重新找到《竹书纪年》,以及那些遗落的上古传说。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无忌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