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巴拿马和中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拿马共和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至此TaiWan所谓的“邦交国”又少了一个。
巴拿马总统巴雷拉在12日的讲话中提到了,中巴两国交往的历史超过160年。这话听起来稍稍有一点不符合常识,似乎中国被迫跟外国正式交往是1840年以后的事情了,而且大清的外交政策是“谁想要和我交往必须先打我一顿”,所以那时候交往的对象都是英、法、俄、德等传统强国,这里面好像也不应该包括名不见经传的巴拿马。那么中巴交往的历史超过160年,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我们都知道南美洲和北美洲中间是由一条狭长的陆地连在一起的,被称为“中美地峡”,这其中最窄的位置就是巴拿马。
巴拿马原来是印第安部落聚居地,1501年成为西班牙殖民地,后来脱离西班牙殖民成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一个省,再后来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解体,巴拿马就又变成了其中新格拉纳达共和国的一个省。
晕了也没关系,总之1903年,巴拿马在美国的策动下独立,才成为独立的巴拿马共和国。
▲巴拿马运河,图源网络
中国与巴拿马的“交往”确实很早,据史料记载最晚在十九世纪中期,也就是清道光年间就有中国人到过巴拿马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没事不爱出远门儿,干嘛要远渡重洋的去巴拿马呢?这就要说到臭名昭著的“猪仔贸易”了。
地理大发现以后,美洲逐渐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开发殖民地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原住民印第安人性子太烈难以驯化为奴隶,加上天花等外来疾病的传播使印第安人数量骤减,因此欧洲人开始从非洲贩运黑奴到美洲充当劳动力。
到十九世纪中期,世界性的废奴运动基本完成,而且当时的黑奴也不适宜从事技术工种,欧洲人的视线开始转向华人。
华人人数众多,而且吃苦耐劳,服从管理,被西方人认为是最好的劳工。十九世纪中期开始,奴隶贩子们开始在中国东南沿海“招募”华工运往美洲,名为招募实际上是引诱拐骗加绑架。
由于当时的中国人都留辫子,被洋人戏称为“猪尾巴”,所以贩卖华工就被称为“贩猪仔”,而“猪仔贸易”途中由于恶劣的运输条件,华人的死亡率丝毫不亚于黑奴的死亡率。
▲在南非,在矿场工作的中国劳工:早在18世纪中叶,好望角就出现了华工的面孔。1840年后,英法等列强开始从中国“出口”劳动力。他们被称为“苦力”(英文“coolie”的音译)。至1904年前后,契约华工(IndenturedLabor)替代了苦力的称呼,但实质并未发生改变。1904年至1906年,南非德兰士瓦共招募了华工63811名。他们大多来自中国北方的山东、河北等省,由于义和团、日俄战争,再加上连年的饥荒,使得生存无望的6万多名华工踏上了前往好望角的不归路
第一批华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到达巴拿马的。
华人在巴拿马最早的工作就是修铁路,当时还没有巴拿马运河,美国太平洋大铁路也还没修,如果海运想从北美洲西海岸到达东海岸需要绕过整个南美洲。
北美洲早期的殖民地主要集中在东海岸,1849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最窄的中美地狭开始成为东海岸淘金者的必经之路。自此美国开始计划在巴拿马修建一条贯穿巴拿马地峡沟通两大洋的铁路。
这条铁路1850年动工,1855年通车,期间华工成为主要的苦役。铁路竣工后美国又开始计划在巴拿马修建运河,于是又开始贩运更多的华工到达巴拿马。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世界上的重大历史性工程几乎都离不开华工的身影,除了巴拿马的铁路和运河,还有美国的太平洋铁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等。
在修筑铁路和运河的同时,一部分华工开始转而在当地经商,并逐渐富裕起来。随着清政府文明开化程度的加强,也开始逐渐意识到保护海外华侨的重要性。
清政府对海外华侨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弃之不顾到尽力保护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晚清向近代化国家转变的趋势。
清王朝前期的华侨政策是从明清时期一直延续下来的,认为迁往化外之邦的臣民是“自弃王化”,因此采取漠视的态度。
据《大清律例》第二百二十五条:
“……一切官员及军人等,如有私自出海经商者,或移住外洋海岛等,应照交通反叛律法处斩立决。府县官员通同舞弊,或知情不举者,斩立决。仅属失察者,免死,革职永不叙用。道员或同品官员失察者,降三级调用。督抚大员失察者,降二级留任,如能于事后拿获正犯明正典刑者,得免议。”《澳门纪略》中也有如下记载“[康熙]二十三年,海宇大宁,弛洋禁五十六年,禁商船出贸南洋。明年复以澳夷及红毛诸国非华商可比,听其自往吕宋、噶啰吧,但不得夹带华人,违者治罪。”
1740年发生了“红溪惨案”,荷兰殖民者在印尼屠杀16000多名华侨,当荷兰遣使来华向乾隆皇帝解释此事时,乾隆的态度却是那些臣民“自弃王化”大清“概不过问”。
1860年的《北京条约》中规定准许华工出国,清政府被迫承认了华工出国的合法性。
1872年,一搜秘鲁猪仔船在广东沿海拐骗了二百余名华工运往秘鲁,途中百般虐待。船停靠日本横滨港时,一名华工逃离该船被英国水手搭救,后将船上华工的遭遇告知英国外交官,由英国照会日本,并由日方展开调查。
事件传回国内后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立即派官员赴日交涉,在日本和英国政府的积极配合下事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事件在日本开庭审理,最终华工胜诉,“猪仔船”船长被定罪。
1873年,秘鲁使臣来华换约,李鸿章强硬交涉了拐骗华工问题,在两国条约中写入了保护华工利益的条款,这是清政府第一次主动保护华侨的利益。
▲李鸿章。图源网络
当时清政府开始积极保护华侨主要原因在于认识到了海外华侨的重要性。
缩小贸易逆差: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逐渐被逆转,每年有大量白银外流。随着华工出国数量的增加,华侨赚取大量外汇,一定程度上可缩小贸易逆差。
晚清出使英法比意大臣薛福成就曾在奏折中指出:
“臣曾阅各国贸易总册,以洋货土货出入相准,每岁中国之银流入外洋者,约一二千万两。又考数年前美国旧金山银行汇票总账,每岁华民汇入中国之银约合八百万两内外。虽该处工资较丰,而人数尚非最多,则推之古巴、秘鲁可知,推之南洋各岛又可知。夫中国贸易与各国相衡,亏短甚巨大,然尚有可周转者,以华民出洋所获之利足资补苴也。倘此源再塞,则内地之银必更形匮乏,民穷已甚,窃恐事变丛生。”《出使英法比义薛福成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保护华民疏》(光绪十六年十月初十,外务部档)
缓解人口压力:清中期以后中国人口压力愈来愈大,大量华侨前往海外谋生,缓解了人口压力、缓和了社会矛盾。如果不保护华侨在海外的生计,如有大量华侨回国谋生,必然增加国内人口压力,激化社会矛盾。
张之洞在一份奏折中指出:
“查出洋华民数逾百万,中国生齿日繁,借此消纳不少。近年各国渐知妒忌,荷虏驱迫,接踵效尤。若海外者不安其居,逼归内地,沿海骤增此无数游民,何以处之?故保护之举,实属以弥近忧而非以勤远略也。”《两广总督张之洞奏派员访查南洋华商情形并拟设领事折》(光绪十三年十月廿四日,光绪朝朱批奏折)
吸引侨资:虽然华侨远在海外,但是心系祖国,经常赈灾、纳捐,对国家有益。
张之洞在另一份奏折中指出:
“……(华侨)百年以来生聚日盛,虽侨居异域,而频年捐赈捐饷不忘本源,深勘嘉尚。”《两广总督张之洞、出使大臣张荫桓奏派王荣和、余镌查访南洋各埠侨工情形筹设领事折》(光绪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张文襄公奏稿》,卷十一,页13-14)
基于这些考虑,清政府开始在世界各地设置使领馆保护华侨,并派官员赴美洲调查华工问题。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出使大臣张荫恒抵达巴拿马,这时的巴拿马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唐人街。
张荫恒在他的《三洲日记》中记录了唐人街的景象“仰望龙旗招展,则华人酒楼也……华人沿路列肆,卖事物,不一而足。”据记载到二十世纪初,集中的华人店铺已经有三百多家,零星的也不下一百多家。
华人的富裕招致了当地人的不满,排华暴乱经常发生。
▲Wasp杂志1882年刊登“中国人必须离开!”的排华漫画。来源:brk1534
与东南亚地和北美洲相比,清政府在拉丁美洲设置使领馆的时间相对较晚,与巴拿马建交也相对较晚。
1903年,巴拿马正式独立,寻求与清政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友好通商。经过协商,两国于1909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派使节并保护对方公民在本国的权益和财产。
当年年底清政府正式任命了驻巴拿马总领事馆各官员,选派原温哥华正领事江苏候补道欧阳庚堪以开署驻扎巴拿马总领事官。而这时已经是宣统元年了,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
中华民国建立后保留了与巴拿马政府的外交关系,而且两国关系一直比较友好,两国历届政府更替都会互相照会承认对方新政府。
小编就在1931年的《民国政府公报》中找到了一份蒋介石指示外交部照会巴拿马,承认其新政府的训令。
▲训令。
中国与巴拿马“交往”的历史确实很久远,如果从大清正式与巴拿马正式建交算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巴拿马总统所说的超过160年的交往,那就要从贩卖华工的“猪仔贸易”算起了。巴拿马的经济至今仍然依仗其重要的交通位置,而沟通两大洋的巴拿马运河正是由当年的华工修建的,因此巴拿马早期的兴盛史同时也是华工的苦难史,巴拿马的兴盛与繁荣背后确实有着华工不可磨灭的贡献。
《雪松说事》系列文章 | 历史大学堂团队作品 | 文:林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