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次变法,奠定了秦国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362年,年仅二十二岁的秦孝公继位。

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初步完成改革,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加上周王室实力大大削弱,诸侯间经常相互征伐。

地处雍州的秦国,从不参加中原诸侯国举办的盟会,逐渐被诸侯们疏远,被当做夷狄一般。

秦孝公继位后,继承秦穆公时期的霸业,在国内颁布求贤令,让人献富国强兵之策。

魏国相国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就带上李悝的《法经》从魏直奔秦,并贿赂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才得以见孝公。

据《史记》载,商鞅首次见秦孝公,试探地从三皇五帝讲起,还没说完,秦孝公已经打起了瞌睡。事后,秦孝公怒斥景监:“你推荐的什么朋友,就知道夸夸其谈。”

不料,商鞅却高兴极了:秦公的志向不在帝道。

第二次,他又从王道仁义讲起,秦孝公的兴致比前一次好点了,?还是觉得不着边际,哈欠连天。

这下商鞅更高兴了:秦公志不在王道。

第三次,商鞅又用“霸道”来试探秦孝公,哪知秦孝公却十分感兴趣,立即拉着商鞅的手,说:“请先生教我。”

第四次,两人谈得十分投机,一连谈了好几天。

之后,景监问商鞅是怎样打动秦孝公的。商鞅说,帝道和王道的实现,需要的时间较长,孝公等不及;这一次讲可以速成的“强国之术”,十分合秦孝公的胃口,不过,秦国自此不会有殷、周那样的成就。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合计着要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却又怕国人议论,因此犹豫不决,只好召开朝会让大臣们一同商议。

率先站出来反对的是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以历史进化论驳斥了旧贵族复古主张,商鞅为实施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在国内实行变法。

第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有:(1)颁布法津。制定连坐法商鞅把李悝制定的《法经》带到秦国,加以公布实行。并把"法"改为"律",增加了连坐法,规定什伍间要"相牧司连坐",即一家有罪而九家相揭发。若不揭发,则十家连坐。

(2)主张奖励军功。在军队中,对于屡立战功的士兵,给予丰厚的奖赏。

(3)重农抑商。鼓励百姓多多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4)焚烧了儒家经典著作。压抑了秦国先进分子的思想潮流,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

六年后,秦国将国都迁往咸阳,并命商鞅实施第二次变法。

主要的措施有: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可允许买卖土地,促进了新兴土地阶层的利益。

实行了郡县制。利于生产活动的进行。

统一度量衡。推动商品社会的以物换物。

次外,还推行了父子、兄弟分户政策。

最后,规范社会风俗。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