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菜宣传不多,绍兴人爱吃什么?外界知之甚少,能说出个名堂来的,恐怕也只有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所提到的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或者,沪人嗜食的“小绍兴三黄鸡”了。
其实,古越绍兴倚山傍海,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在江南水乡风味中,绍菜独占鳌头;它比沪菜、杭菜、甬菜、婺菜、瓯菜等更加清雅纯朴,更加崇尚自然,更加扎根于乡土民间。多数年长的上海人只要提到“乡土味”三字,便会想到正宗地道的家乡味,绍兴菜。
绍菜的用料大多是当地的鸡、鸭、鱼、虾、蔬菜、竹笋等,讲究的是香酥绵糯,鲜成人味,轻油忌辣,菜味醇和适中,发醇成鲜,“霉和腌”为其特色。许多菜肴都是用当地的绍酒烹制,香气浓郁,回味无穷。
绍菜中最有名的是“清汤越鸡”,人称“菜中皇后”。绍兴古为越国都城,当地农家散养的越鸡,个头小,肉质嫩,汤鲜无比。如果去绍兴人家作客,无论城乡,“清汤越鸡”一菜是少不了的。烹制时,取童子鸡一只,加香茹、火腿等辅料,文火清炖。
成菜后,鸡肉细嫩,鸡骨松脆,汤醇味美,营养丰富。此菜早就烙上了绍兴人纯朴乡情的民风印记。车到绍兴,“清汤越鸡”一味不可不食。
绍兴菜源远流长,有其特有的乡村风味和田园气息。绍兴菜又与绍兴酒相伴相成,每到冬酿季节,乡下家家户户自酿老酒。酒糟是酿酒的副产品,香味醇和,用酒糟制菜,在绍兴历史悠久,风味独特。一盆“糟溜虾仁”不知倾倒多少中外游人,其制作方法是选用当地新鲜河虾,烹入糟汁。成菜后,软溜爽滑,虾仁洁白鲜嫩,糟香诱人,令人百吃不厌。
“糟鸡”是宋代大诗人陆游最爱吃的一道菜,他的名句有:“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其制法是“越鸡煮熟,飞盐略擦。布包入糟坛,三日可用。”
成菜后,肉质鲜嫩,酒香扑鼻,为绍兴的传统名菜。
绍兴乡下,每到割麦时节,野兔、野鸡满地乱窜,其时最易捕捉。乡民大都在田间劳作时,抓住野兔,即在火上烤熟着吃。香气四溢,味美无比。当然,而今多采用圈养,不过,一味“烤兔肉”亦为当地名菜。陆游有诗赞日:“猎归炽火燎雉兔,相呼置酒喜欲狂。”
与众不同的是,绍兴人多用酒糟养鸭,因而,肉质醇厚,成本低廉,味道极不寻常。绍兴乡下养鸭成风,诗人陆游有“坡头万只鸭,群鸭暮还家”之句,其实,就是当时养鸭的写照。民间的“火腿炖老鸭”汁浓味醇,香气扑鼻,成为一道家制进补菜,绍兴人有学子考前进补,或妇女产后调养,家中老人多会做这道菜,不仅味道好,而且,还作为补品。
绍兴家常菜的另一特色是“霉”,实际上,绍兴话的“霉”是普通话“腌”的派生词。如绍兴人常吃的霉笋、霉毛豆、霉千张、霉豆腐、霉干菜等霉的菜又咸又香,用于下饭,下酒,正适合绍兴人的家常口味。“臭豆腐”是霉的又一叫法。经油炸后,色泽金黄,异香扑鼻。外面涂上红辣酱,令人垂涎欲滴。
酱缸,是绍兴的“三缸”之一。绍兴人常食的酱鸡,酱鸭、酱肉等均出自此缸。冬闲时节,农人家家户户备有此缸。当地传统菜还有“霉苋菜梗”。相传,越国兵败,越王勾践入吴为奴,国穷民贫,百姓只得采野菜度日。有一农人采得野苋菜一把,先食其叶,将菜梗切段置于瓦罐中备日后再用。岂料数日后罐内香气阵阵,农人取而蒸之,其味鲜美无比。因而“霉苋菜梗”亦成当地—道特色菜。
“虾油卤菜”在别处不多见,而在绍兴却是一款最普通的家常菜,乡间,人人会做,村民将捕来的小虾、小蟹,放上盐,装在瓮内闷上十几天,然后,取其汁,加上成鲞汁卤及酒,即成所谓“虾油卤”。采用此汁浸渍鸡、鸭、肉,滋味鲜美异常,吃起来,滑而不腻,软而不油,鲜美异常,成为一款绍兴人最出名的特色菜。
绍兴的另一道名菜,谓之“鲞冻肉”,南方人秋冬季到访绍兴,多指名道姓,要品尝此菜。清代《随园食单》记载:“肉先煨烂,放入台鲞同煨,鲞烂熟即可食。冬日,谓之鳌冻。”
鲁迅先生喜食的“霉豆腐卤烧肉”,为清代贡品之一。做法是将夹心肉加红霉豆腐卤汁及绍酒,葱段等调料烧至烂熟。其菜鲜美无比,肉块色泽红润,油而不腻。鲁迅先生在文中多有记述。
“清蒸鳜鱼”是绍兴的传统名菜之一,鳜鱼细嫩肥美,刺少。春秋到访绍兴,几乎每家酒楼都将此菜列为上品菜,陆游有诗称赞:“船头一束青,船后一壶酒,鱼钩紫鳜鱼,旋洗白莲藕。”此菜用鲜活鳜鱼清蒸,加入绍酒为调料,色泽淡雅悦目,味似蟹肉。
“香干马兰头”为家常小菜,相传,南宋时,高宗帝赵构为避金兵追杀,逃至绍兴乡下,饥饿难挡。恰遇一农人,以野菜马兰头佐以米粥供奉皇上,赵构食后深感味不寻常。高宗登基后,虽天天山珍海味,仍念念不忘香干马兰头之美味。
绍兴的小吃,要数小笼汤包和馄饨最知名,其肉馅是要去掉皮,只用精肉做馅子吃起来干燥,于是他们把肉皮煮烂,剁碎,结成冻,拌入肉馅。制成的包子皮薄,味美,馅多,吃起来肉中有一股鲜汁,回味无穷,为绍兴一名吃。
绍兴菜无不处处体现了其乡淳民风和浓郁的历史氛围,有其特定的个性风味,别处是很难品尝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