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媒体曝光。重庆“无性别公厕”再次回到聚光灯下,受到网友刷屏围观。公众点赞叫好者有之,但质疑是否会危及自身安全性私密性的声音也不少。实际上重庆的无性别厕所在国内并非首家,据媒体统计,2013年,沈阳市环卫部门就曾新增设200余座“无性别公厕”,以进一步扩大公厕利用效率。同年,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曾表示未来所有有条件的新建及改建公厕都将配备无性别公厕,预计无性别厕所将占中心城区所有公厕的25%至30%。近年来,伴随着各地经济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无性别公厕由点及面逐渐在国内各大城市陆续铺面建设,形成一股较为强劲的风潮。
存在即为合理:羞羞答答的无性别公厕静静开放
透过纷繁杂乱的声音,重新审视无性别公厕存在,我们会发现所谓无性别公厕即从字面上理解是一种没有性别限制,无论男女都可以使用、异性亲属可陪同进入的独立公共卫生间。
传统的公共厕所一般分为男女两个空间,但在一些商业繁华区和景区往往难以保障需求、女厕排长队和男厕空置现象同时存在。由于生理构造的不同,男性和女性如厕时候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确实不同,据相关机构调查,在大型购物场所,88%的男性表示上厕所不用等候,而只有44%的女性认为不用等候,女性平均轮候5-10分钟,有的长达16.8分钟。等候时间过长,心理上会产生烦躁感。同时传统的厕所“男女有别”,也不方便家长对儿童或子女对身体有特殊情况的父母如厕时的照顾。无性别公厕的出现,确实给予一些人群带来了便利,如跨性别带小孩的人群,妈妈带儿子或爸爸带女儿;也给孕妇或老人有帮助;另外跨性别、异装癖、变性者等也从中受益。
当下各地兴建的“无性别公厕”以移动式环保公厕为主,建筑设计采用了“单体隔间式”等结构形式,不分性别,以人性化设计提高公厕的服务水平和利用效率。同时从经济效益上考虑,“无性别厕所”与一般男女公共厕所相比较,它初建时占用的土地面积肯定要少,房屋建筑面积也少,也就节省了一大笔初期投资。在后期的维护和日常管理上,相应也会节约不少人力物力。
追本溯源有依据:无性别公厕实乃平权运动的产物?
无性别公厕从历史上来讲为“舶来物”,是随着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女性主义兴起和成熟而同步诞生的。据《纽约时报》报道,2005年,美国社会当年曾兴起一场要求在公共场所修建非男非女中性厕所的“寻找安全洗手间的人”运动,这一运动的目的是保障变性人、同性恋者、性别取向模糊的人安全使用洗手间,不再担心会遭到陌生人的袭击。
美国的公共厕所,先前曾是反对种族隔离政策、争取残疾人权利的地点,如今成为一种文化或政治分歧的象征。针对这一运动,当年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凯斯就曾指出,无性别厕所是个文化“过错线”,社会中关于性别区分的空间很小。无性别厕所运动,在年轻的变性人,特别是大学生中间,引起了特别大的反响。大学生们正在苦苦寻找表达自己心理性别的权利,这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许多大学生都赞成不太严格的性别区分文化,强调以心理性别,而不是出生时的性别基础上洗手间。
北美的各大高校更是不等不靠,在积极分子长期呼吁下,主动承担起建设无性别厕所的重任。当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新校除男厕所、女厕所外,新修建了“无性厕所”。旧金山大学10万名学生中,有10-12%的人是同性恋者或变性人,学校管理层日前已把部分男厕所改为中性厕所,而在2007年使用的两个新学生宿舍楼内,有3种厕所:男、女、中性厕所。
与之相配合,面对男女入厕平权运动的风潮,而美国各州的法律也打破常规,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有12个州相继通过了保证“如厕公平”的法案,这些法案要求兴建更多的公共厕所,并将女厕所的数量增加两倍。曾经在美国的大部分州,人们是不被允许使用有异性标志的厕所的,否则会被视为性骚扰或者危害他人安全。因此一般说来,人们再急,也不会轻易“闯入”异性厕所。法案的通过客观上也为无性别公厕的推广和兴建寻找到新的起点,有力推动社会舆论对于女性入厕这一难言之隐的问题高度关注。2005年5月,纽约市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女厕和男厕的比例必须达到2:1。纽约市市长迈克尔·布隆伯在签署这一法案前还特地表态说:“几乎每一位女士都有过在厕所前排长队、但旁边男厕所却空落落的经历。”就在纽约市通过这一法案前后,弗吉尼亚、得克萨斯、宾夕法尼亚和加利福尼亚州也相继通过了类似法案,规定女、男厕比例达到2:1。
同时,这股男女入厕平权的风潮也刮到了日本、韩国等亚洲发达国家。2009年,韩国首尔市曾推出了“幸福女性”计划,投资1278亿韩元打造一个“女性感到幸福的都市”,其中一个项目就是增加女厕所的数量,计划要求一年内将公共场所的女厕所增加3100个,来年再增加3800个,最终目标是使男女厕比例达到1:1。首尔市承诺要减少女性排队如厕的现象,同时也加大市区无性别公厕建设力度。
机缘巧合终有因:国内无性别公厕推广步履践行?
相比国外的无性别公厕推广运动的力度,无性别公厕在国内萌芽与兴起更是多少有点苦涩的行为艺术的色彩。2012年2月,广州数名女大学生在越秀山公园公厕上演了一场“占领男厕”的活动,希望借此引起政府和社会对男女厕位不均衡问题的重视,消除女性在公共场所如厕排队现象,组织者向市民派发呼吁信,希望立法增加女厕位数,使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达到2:1。
一年后11月19日,在全国,共有北京、哈尔滨、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成都、兰州、杭州、汕头、昆明、长沙及郑州十三地的青年女权志愿者手举标牌——“我们需要更多,性别友善厕所”,出现在当地多家肯德基和麦当劳门店的门口。据媒体报道,此次活动共计发出870封呼吁信。在寄出的呼吁信中,志愿者们意在解决平衡如厕机会、解决女性如厕难;满足中性气质人群和跨性别人群的需求;解决家庭出行的困扰等问题。同时相关组织者明确表示,“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新建或者改建‘性别友善厕所’(即为无性别公厕)来解决。”
这些运动客观上唤起了公众对于女性如厕这一难言之隐高度关注,与之相关增加厕位比例,开设无性别公厕等改善举措,开始由民间呼吁层面逐渐变成摆上各级政府案桌的重要议题。
据南都网报道,2012年,广东德纳律师事务所庞琨为代表的数十位著名的律师、学者 以实际行动回应了国内女性主义者组织的“占领男厕”运动,经过全面的分析,联名向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寄出了一份关于提高女厕位比例的公民建议信。建议书中指出,为避免歧义和执行上的不统一,应在自2005年12月起实施的建设部(现为住建部)《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以下称《标准》)中明确厕位的概念,男厕位包括蹲位、坐位和站位,女厕位包括蹲位和坐位。在《标准》中强制性规定公共厕所中女厕位(含蹲位和坐位)与男厕位(含蹲位、坐位和站位)的比例必须达到2∶1,其中女厕和男厕的蹲(坐)位的比例必须达到4∶1,女厕所面积也必须相应增加。在《标准》中规定公共厕所必须增设无障碍厕所,并适当增设第三卫生间(类似火车、飞机上的无性别厕所)。
同时,各地相关部门也积极研究无性别公厕建设问题,例如2010年11月,福建厦门就新建了210余座钢结构的“钢结构环保标准公厕”,这些公厕就引入了无性别卫生间的理念。它一共分成五个小间,由东往西依次是管理员室、残疾人专用间、两个独立卫生间和专供男士使用的小便间。其中,独立卫生间都只有一个蹲位不分性别,每次供一人如厕。再比如,2012年3月,台湾世新大学设置无性别厕所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台湾“民政局”在此之后也广泛搜集市府各机关公厕规划案,希望在两年内找到示范点,推出“公家版”的无性别厕所。由点及面,处处开花,无性别公厕的建设逐渐由一种社会倡导思潮变成各地实实在在关爱女性的市政工程。
殊途同归终有时:无性别公厕其实也有组织的?
最后想要说的是,实际上,长期隐藏在公众视线之外的无性别公厕问题也是有正式组织长期关注。世界厕所组织(World Toilet Organization)就是这样一个致力于关注人们这一生理问题的非政府性的组织。有意思的是它的简称与大名鼎鼎的世界贸易组织一样,同为WTO。不过这是一个带着马桶盖的“WTO”。世界厕所组织成立于2001年,由新加坡洗手间协会、日本厕所协会、韩国清洁厕所协会、中国台湾厕所协会联合创立,总部设在新加坡。
在世界厕所组织的倡导下,2001年在新加坡举行的首届“厕所峰会”上第一次提出“世界厕所日”的概念。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代表在首届厕所峰会的深入讨论,让一直难登大雅之堂的厕所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来自新加坡、芬兰、英国、美国、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等国的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厕所峰会。
世界厕所组织希望通过世界厕所日鼓励各国政府展开行动,改善环境卫生及建立卫生习惯。这些行动对于减少霍乱 、肠道寄生虫、痢疾 、肺炎、腹泻 及皮肤感染等令人衰弱不振,甚至死亡的的恶疾将有很大助益,同时也将协助学童(尤其是女学童)持续接受教育。 世界厕所日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各国各级政府及普通民众对厕所问题的认识,并推动了各国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快对有关问题的解决。
同时这一问题也受到了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的高度关注。2013年,联大会议报告称,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全球目仍有25亿人缺乏厕所等基本环境卫生服务,11亿人随地大小便,对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同年的7月24日,第6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1月19日设立为“世界厕所日”,联合国希望在2025年以前,把没有适当卫生设备可用的人口减少一半;让落后地区的人不需要再露天如厕。
盘点无性别公厕建设运动萌芽、发展、成熟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事实上无性别公厕建设运动并非简简单单与女性主义运动画上等号,而是伴随着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文明进步风向标。传统特殊人群如厕难这一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难言之隐,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不得不正视研究共性问题。无性别公厕建设运动兴起不妨可借鉴那句经典名言,“虽仅迈出一小步,确实人类文明前进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