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远见”这个概念的实践,大家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凡夫百般思量,尽是眼前俗事,跳脱不开。
圣人一眼通透,穿越千年长河,因果圆融。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西汉刘向《列女传》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西晋陈寿《三国志。隆中对》
孟母三迁,诸葛亮三分天下计,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个人现在做什么样的战略决策,对他身边的人及对他未来的发展都是有重大影响的。一家企业、一个国家、甚至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如此。
解决眼前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长远问题的策略,很多时候是相悖的,人人都知道要有长远的眼光,但不一定能做到。
移动支付:NFC支付和二维码支付
说到移动支付,大家都不陌生,像杭州、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交易场所移动支付的覆盖率估计已经达到90%以上,君不见路边卖杂粮饼、鸡蛋饼、烤冷面的,都可以用支付宝和微信收钱了。
然后在讨论移动支付技术时,有一个概念是不能跳过的,那就是NFC支付。
NFC支付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即时采用NFC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通过手机等手持设备完成支付,是新兴的一种移动支付方式。支付的处理在现场进行,并且在线下进行,不需要使用移动网络,而是使用NFC射频通道实现与POS收款机或自动售货机等设备的本地通讯。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是近场支付的主流技术,它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讯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交换数据。该技术由RFID射频识别演变而来,并兼容RFID技术,其由飞利浦、诺基亚、索尼、三星、中国银联、中国移动、捷宝科技等主推,主要用于手机等手持设备中。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NFC是一种移动支付方式,与二维码扫码支付的区别在于,NFC是一种高频无线通信技术,不需要使用移动网络。应用NFC技术的手机相当于把手机变成了支付终端,可以直接刷机支付。直观举例,大家常用的Apple Pay就是基于NFC支付。可以推而论之,NFC绝对是当前最有前景的移动支付技术基础。
然而,神奇的是,在二维码支付横空出世之后,NFC支付被瞬间挤压到几乎没有市场。岂不怪哉?!
二维码支付,从理论上讲,根本算不上一种技术。二维码在这种支付方式中,只是另外一种形式的URL,通过摄像头扫描解析,在APP中转码,跳到支付页面而已,和PC端支付原理一致,故此依赖移动网络。
从原理上讲,NFC支付属于高科技,可以促进历史进步的东西;二维码支付是小发明,之所以能火,得益于智能机上的摄像头普及和4G网络的普及。
但市场在排斥高科技,选择了没有“远见”的二维码支付!我们再看远一点。
铱星计划
铱星系统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设计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它的天上部分是运行在7条轨道上的卫星,每条轨道上均匀分布着11颗卫星,组成一个完整的星座.它们就像化学元素铱(Ir)原子核外的77个电子围绕其运转一样,因此被称为铱星。我们使用的GSM和CDMA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只适于在人口密集的区域使用,对于覆盖地球大部分、人烟稀少的地区则根本无法使用。铱星计划的市场目标定位是需要在全球任何一个区域范围内都能够进行电话通信的移动客户。
铱星的优势:
一是轨道低,传输速度快,信息损耗小,通信质量大大提高;
二是不需要专门的地面接收站,每部卫星移动手持电话都可以与卫星连接,这就使地球上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通信落后的边远地区、自然灾害现场的通信都变得畅通无阻。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如果铱星计划全球通用,像512大地震这种情况,每个铱星手机用户都不会受基站倒塌的影响,从而大大提高搜救率和生还率。
遗憾的是:铱星公司在系统成立3年后就破产了!
现在大行其道的通讯基础设施是“基站”,和铱星计划比起来,基站这种方式完全就是原始社会的传播方式。
市场最终选择了基站,并成为今天的绝对主流 !
不过铱星计划这么NB闪闪的高科技,怎么可能淹没在历史里面呢,美国军方早就注资铱星公司,用于全球军用探测、监测等保密用途。咱们再扯远一点。
朱元璋黄册制度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他在元朝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黄册制度”。
凡户三等:曰民,曰军,曰匠。民有儒,有医,有阴阳。军有校尉,有力士,弓、铺兵。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濒海有盐灶。寺有僧,观有道士。毕以其业著籍。人户以籍为断,禁数姓合户附籍。漏口、脱户,许自实。
——《明史》卷七七《食货一·户口》
明太祖的聪明伟大,就在于他善于审时度势,抓住时机,敢于进行变革,政治、经济同时并举。而且讲求策略,每做一件事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为了在户帖的基础上,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户口与土地,他首先改革地方政权组织,仿前代里甲之制,强化户口管制。元代基层一级的政权单位为“社”,每社五十家。明太祖废“社”,编民为里,实行里甲制。通过里甲组织,把本里本甲的赋役管理起来。从改变农村政权组织形式入手,以达到管理经济的目的。
明代的役法,实行配户当差制,即由朝廷佥拨一定数量的人户去充当某类特定的差役,时称“户役”。以里、坊、厢为编审赋役的基层单位,以及里长、坊长、厢长职能的确立,是明代赋役管理体制日为完善的表现,也是当时地方基层政权暂趋成熟的反映。赋役黄册编定以后,户籍不得随意改动,从农村到城市所有的人户都处于封建朝廷的严密控制之下,任何人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持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其组织系统之完备,层层管制之严厉,实超越于前代。
【资料来源: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
从这个制度上看,刚刚推翻元朝的明太祖,用了一种很死板粗暴的方式来管理国家,给每户人家打上标签,要求这个打上这个标签的人做相对应的事情。户口制度还是世袭的,就是说,你出生那一天起,你的职业就跟你爷爷你爸爸是一样的了,你爷爷是军人,你就必须是军人;你爷爷是裁缝,就长大只能干裁缝。
难道朱远璋不知道人尽其用,各取所长么?他还真知道,因为他在洪武三年就诏定了科举法,并模仿宋朝的玩法,给各户籍的人一个上升的通道。之后他的子孙选的大臣,很多也都来源于军户、农户,并非全是子袭父位。
明朝的户口制度,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元代属于外族入侵的性质,其户籍制度基本跟奴隶社会的制度相似。
虽然在明朝建国前期,黄册制度以其精细的粒度、高效的管理、低廉的成本迅速恢复了国力,使明朝迎来经济高速发展期,但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低级的违反人性的制度,不可能永远适应时代的发展。明朝越来越弱,跟黄册制度有很大关系,直到千古名相张居正出手,采用“一条鞭法”将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剥离,变相废除了黄册制度,才使明朝达到了经济发展和国力强盛的又一个高潮或者说顶峰。
听说印度的种姓制度都快废除了,种姓制度与黄册制度类似,只不过产生得更早,消失得更晚。无论如何,应该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历史的车轮。
而如今,流动人口也在促进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也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可见,解决眼前问题的策略不一定能解决长远问题,二者在价值本身和生命周期上都不可同日而语。
反思:咱们干了多少蠢事儿
我想有一天,NFC支付肯定会有更好的发展推进历史进步,二维码支付这种方式仅仅存活在它应该在的地方。铱星计划类似的科技也一定能再放异彩,升华全球的通讯方式和信息共享方式。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咱们这样的只解决眼前问题的策略有多少?
房屋产权有效期定义为70年算不算?
高于银行3倍利率借贷就算高利贷的定义算不算?
94年制定的促销活动礼品价值不能大于5000元到今天还作为处罚标准算不算?
买卖粮食需要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直到2016年才废止算不算?
眼看快30岁了赶紧找个人结婚吧算不算?
为了挣钱把孩子留给老家爷爷奶奶带算不算?
因为通勤方便就一定在住处附近找工作的算不算?
看见一篇有触动的文章,却因为嫌麻烦即不收藏不关注也不转发,过几天就忘记了这回事的算不算?
说起来个个是志向远大,做起来全部是鼠目寸光。
99%的人没有远见,即使有远见也很难实施,因为创新成本和保守思想,很多时候人类拒绝进步。
没办法啊,谁让我们都是凡夫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