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和酿酒是人类最普遍的行为之一。从表面上看,今天人类的饮酒行为与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猴子、猿类及其他灵长类动物的自然生态没有明显的联系。那么,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一种饮酒的本能呢?这种精神刺激物会出现在自然环境中吗?我们的祖先是否真的经常接触到酒精呢?
“醉猴假说”认为,酒精——主要是乙醇分子——通常被食用水果和花蜜的动物所摄入。著名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19世纪首次发现,发酵是一种自然过程,由酵母对糖分子的代谢作用而产生。代谢过程产生的酒精可以消灭其他细菌,并且在水果和花蜜中低浓度积聚。
乙醇分子也会随风散发到环境中,能可靠地指示水果和花蜜的存在,任何可以感知和追踪这种气味的动物都能找到乙醇的来源。在热带森林中,成熟水果通常是散落地出现,所以拥有在远距离发现它们的能力对生存很有益。
酒精不仅可以提供有用的长距离感官线索,还能作为一种摄食促进物质(开胃酒效应)。今天,我们经常在吃饭的时候饮酒,使得总体食物摄入量上升。动物被散发出乙醇芳香的水果吸引,那这些动物会喝醉吗?
事实上,自然界的动物确实有出现醉酒的轶事,其中包括食用过多发酵苹果而发酒疯的瑞典驼鹿,以及醉得飞不起来的美国雪松太平鸟。然而,关于醉酒动物的科学研究还很少,直接的醉酒证据很罕见。
相反,在血液酒精浓度达到无法承受的水平之前,这些动物通常已经饱腹了。即使一些动物每天可以吃掉自身体重10%的成熟水果,但果肉中的酒精浓度一般只有0.5%至3%。所以它们不会喝醉!这也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对于那些喜欢吃水果的动物,比如巨嘴鸟和果蝠。大多数野生物种都有相应的酶来降解摄入的酒精。
但我们人类有所不同。大约1000万年前,随着我们的类人猿祖先逐渐开始双足行走,在处理酒精的生理能力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变化。基于DNA序列数据和古代酶的重建,科学家发现,早期类人猿代谢酒精的能力由于其基因中的单点突变而增强了20倍,这也导致进食量增加。
那时,人类祖先正漫步在森林地带和热带草原,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水果。而这些水果通常掉落在地上发酵了一段时间,因此酒精含量较高。于是,代谢酒精能力的增加是一种进化优势,最终保留到现在。因此,酒文化普遍存在于人类文明之中是有着进化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