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联盟成立,标志产业化大幕开启

6月12日,在经历4年筹备之后,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在北京宣告成立。在当前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面临技术、投入、法规等诸多瓶颈下,智能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的成立,无疑将推动多领域协同创新、构建新型交通运输体系。对于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而言,可谓标志着产业化大幕正式开启。

智能汽车已远超出单一技术范畴,成为全球经济强国角逐未来的主战场。

汽车产业发展百年来,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支撑有目共睹,汽车强国和经济强国几乎可以划上等号。而智能汽车横跨汽车、通信、IT、公共交通建设等多领域,已远超出单一技术范畴。作为下一个十年的最大产业风口,毫无疑问,智能汽车需要各国以国家战略角度统筹布局。实际上,围绕智能汽车顶层设计,美欧等汽车强国以注重系统性的、宏观性的整体研究和规划为重点,已起步布局。

美国发布了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南,为自动驾驶汽车参与方的安全设计、开发、测试和应用提供理论框架和最佳范例。而欧洲在GEAR2030中也梳理现存法律、政策、标准框架,并基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型式认证进行预研。德国主要从测试研究方面着手,能源经济部支持3000万欧元,多个机构合作,建立自动驾驶汽车的标准检测步骤,以及模拟仿真,实车路试,功能安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和评价。

此次工信部组织各企业、研究机构成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标志全球主要汽车强国形成布局合围,智能汽车将成为中、美、欧、日等经济强国抢占新一轮经济的主要战场。

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日益显出特质,存在最大挑战也孕育最大机会。

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被称之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两大核心。但就产业的技术复杂性和集聚效应而言,智能汽车可以说远超出新能源汽车。对于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正在日益显示出其自有特点和产业结构。

单以中国智能汽车产业面临的环境而言,就与美欧等先进汽车产业地区有着天然的不同。在美国,几乎每个人都有一辆车。在中国,每六个人有不到一辆车。虽然中国的人均汽车拥有数量也许永远达不到美国的水平。但13亿人口和日益上升的人均收入相结合,将无疑创造惊人的个人交通工具需求;而使用传统技术是无法以环境可持续的方式满足这个需求的。

同时由于人口多,城镇化加快,中国城市在未来几年将会变得更加拥挤。未来几年里预计会有2.4亿人进城。到2025年,全世界600个大中型城市逾三分之一将位于中国。在这种情形下,在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满足日益富裕的广大城镇人口的出行需求是个重大难题。

对于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而言,相比于美欧等汽车强国和地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没有小挑战、小机遇之说,而只有大难题、大机遇。而纵观全球汽车产业规律,特别是德国、日本、韩国等汽车强国的崛起,恰恰说明挑战和机遇是硬币的两面。对于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而言,同样如此:挑战巨大,但机遇更大。

完善智能汽车顶层设计,中国汽车企业才能轻装上阵。

在智能汽车发展大势所趋的背景下,对于传统汽车企业特别是中国汽车企业而言,抢占战略机遇是未来发展的核心选项。但不可否认,相比于大众、丰田、通用、福特等全球跨国汽车巨头,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的任务更重:在底子薄、利润低的现状下,既需要补传统汽车领域的课程,又要快速跟上智能汽车的发展步伐,难度可想而知。

对于智能汽车产业而言,需要拉动5G、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才能实现快速发展,其中面临的资源投入可想而知。而除了技术和产业的进步,基础法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交通工况更为复杂的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而言,需要加快出台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加快关键技术标准研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制定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道路交通规范,完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法规,构建符合国情的智能网联汽车法律法规体系。同时,推动国家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

显然,这些关键瓶颈对于处于追赶期的中国汽车企业而言,已远远超出自身的能力范围。对于中国汽车企业而言,只有在国家的战略统筹之下,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帮助企业卸下沉重的发展包袱,专注于自身专长的产品领域。

总之,对于尚处于产业培育期的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而言,由国家统筹搭建顶层设计、协同各方发挥自身优势,对中国智能汽车和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而言,均堪称一次关键的战略支撑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