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于既溢之余,发于持满之末

我曾经有两个印象深刻的下属,一个是25岁的小伙子小赵,另一个是刚刚40岁的大哥老宋。

小赵思维活跃,刚毕业一年,工作比较努力。他经常来问我问题,所以很快就相熟。其中有一个问题,我笑了好久。他问我:“我什么时候才能出人头地啊,我做了这么多事情和社会实践,读了那么名人传记和成功学,为什么还没有的成功。那谁谁谁跟我这么大的时候,已经身价上亿了!”我回答他,“你积累不够,运气不足。”

老宋老实勤恳,工作十几年,经验非常丰富。我之所以能领导他,仅因为我学历较高,沟通能力比他强而已,论业务能力,我实际是赶不上他的,我也对他明说了,而且很尊敬他。但有一天,喝多了酒,他也问我一个问题:“年轻人真是可怕,你这么年轻,就已经是公司高管了,管着那么多比你资深的人,还对你挺服气,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对此只是打了个哈哈,“不敢当,不敢当,只是运气不错,碰到正好适合我的岗位而已。”

这两个问题,表面上没什么关系,其实都是在探讨一个问题,一个人什么时候应该成功,跟年龄到底有没有关系?

今天,我看到一个书法作品,“功到自然成”,突然心有戚戚,于是想起标题上的两句话。

流于既溢之余,发于持满之末。

水到满时溢出正好,弓于满处发箭最佳。

这讲究的就是成熟的时机。

成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定是有某一个条件被触发,被人认知,才打上成功的标签。

比如小赵认为身价上亿,就是一个成功的标签;老宋认为年纪轻轻能凭本事当上公司高管,就是成功的标签。

还有人有其他的认知,比如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等。

“流于既溢之余,发于持满之末。”这两句出自苏轼的《稼说.送张琥》,各种教材和课本上都没有,估计大家也不熟悉。估计平时也没几个人看这些无聊杂书,我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

大意是富人种的庄稼长得比穷人要好,果实更饱满,保存也更持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实,久藏而不腐”。穷人家的庄稼就差得多。

原因是富人家田地多,所以可以使田地轮休,保持肥力,也可以随时提供田地种植应时的庄稼;粮仓充实,所以不急于收割庄稼,使庄稼生长至充分成熟。

而穷人家田地较少,更是充分利用,日日折腾有限的土地,种庄稼像鱼鳞一样地密集,耗尽田地的肥力,不得休养。因为要等着吃新粮和赶上时令,等不到庄稼充分成熟就开始收割,准备下一季庄稼种植。

人的事业成长一样如此!人的成功跟培育婴儿长大一样,思想成熟了,条件具备了,做起事情来更得心应手。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哪方面弱,就通过培养使其刚强;哪方面虚,就通过积累使其充实。“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不错,“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这两个成语之源,就是出自苏轼的这篇文章。

成功从来和年龄都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因为你“博观”和“厚积”的过程要花时间,才让成功和年龄之间有了一定的关联。

每个人认知的成功定义不同,为成功需要做的准备就不一样。但规律是一样的,积累到了,实力够了,你就可以去做了。

小赵,刚刚工作一年,还有很多路程要走,经历的事情太少,就容易显得稚嫩,在很多要做决策的事情上,就不能全局思考,井井有条。离独挡一面尚有差距,与其天天把时间放在读成功学上,不如分一部分时间在工作中,多积累经验,用一次一次细小的成功来堆积出一份好运气来。所以我跟他说“积累太少,运气不足。”

老宋的问题中,其实是带有自己的怀才不遇的不甘心。老宋不是志大才疏眼高手低之人,只能说他陷在认命和不认命之中,才忽略了去补足自己的短板。他眼睁睁地看着当年和他同龄的人和后来比他年轻的人一个一个去读本科读MBA,自己却不去补足学历和视野的短板;知道自己表达能力欠缺,总结规划能力一般,却十几年来没有提升。老宋在业务骨干的位置上呆了很多年,一步一步走向认命,把对更大成就的追求隐藏在心底,用肩膀顶起一轮又一轮的管理者,而自己却原地踏步,只能在喝多了的时候泛起一点点臆想。

并无任何讽刺轻视小赵和老宋的意思,只是做为朋友,真心想帮他们梳理一下问题的症结,希望他们将来达成所愿,能过得更好一些。

我并不鼓励大家追求世俗的成功,但是能让自己更完善一些,能实现自己想达到的成就,为什么不去试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