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的思维有什么不同?

近年来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不断提升,也出现了对自闭症的一些误解。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孩子思维究竟有何区别?那就基于自闭症孩子的一些症状和主流的解释理论,做一个相对简单的梳理。

什么是自闭症?

关于自闭症先来给一个概念:自闭症(Autism),是一种起始于婴幼儿时期的广泛发展性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障碍以及行为或兴趣重复、刻板为主要特征。这三个特征由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在临床观察之下所总结,后来成为诊断罹患孤独症与否的重要标准,称为"Kanner三联症"。除上述核心症状外,大部分患儿还具有智力低下或超常、感知觉损伤及认知缺陷等方面的相关症状。

概念有些抽象,那下面就直接进入正题,就是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思维与普通孩子究竟有什么不同?

(一)整体和重点思考能力的缺失

在一般的认知方式里,人类有一个天生的倾向,就是喜欢尽量从外界刺激中找出联系,也喜欢尽量类化所知到其他情景。也就是说,常人对事物的知觉加工在顺序上存在对事物的总体特征进行优先加工的倾向,即在对事物进行局部分析之前,必须经过整体加工的知觉阶段。据此,他认为常人的知觉过程开始于对总体的组织,之后才是对局部特征的分析。

这种整体和重点思考的正常运作驱使人类最注重事物的意义,由此方可分辨有意义和无意义的材料。

Frith,U(1989)在对孤独症患者进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孤独症患者的知觉加工模式似乎与常人的知觉加工模式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对事物的细节或局部构成进行加工,而无法理解事物的整体意义。并且提出了中央信息整合薄弱(Weak Central Coherence,WCC)理论。

一位学者曾经这么说:"我把自闭症人士的视觉比作昆虫的小眼面视觉—— 同时看到众多零碎且细微、不同的资料。"缺乏这种整体思考使自闭症儿童的世界成为一个零碎分裂的世界,而关注细节的现象也成为"同一性坚持"这一自闭症典型特征。

可以说,自闭症个体这一独特的感知能力既是一种障碍,同时又是一种"优势",它会使他们因环境微小改变而产生不安,但也会使他们拥有一些常人所没有的独特能力,即能力孤岛(Inlets of Abilities)。比如自闭症儿童偏好细节部分多于全盘思考;并且长于分拆的技巧,对细节有很强的观察力,这从一些操作任务如:指从一堆线条中找出隐藏物件、指把多个立体积木的其中一面图画合并组成一个图案中的优异能力可见;但同时多数自闭症儿童不能将物件的零星部分整合,或将句子重组成段落。

有台湾学者曾将这种思维方式总结为自闭症者的"呆超人能力"。包含包含了几个因素:对一个题目的持久注意力、专门性资料处理系统的顺利运作、和最重要的是重复的运作。

具体来说,自闭症儿童缺乏这种整体和重点思考能力的还有着以下典型的行为表现:

1.特强的硬记能力:指自闭症儿童在记一些无意义的单字、句子、或资料时,不会感到更为困难。相对来说,一般儿童倾向于去记忆一个信息的意义或它的规律和结构。

2.注意力偏狭:一般人留意的东西,自闭症儿童可能不会留意。他们所留意环境中的某些小节,一般人也未必会留意。对某些偏狭的题目,他们也许会长时间保持兴趣。

3.能够分辨微细的视觉和听觉资料并且造成一定的感知觉敏感。比如无法忍受吸尘器、狗吠的声音等。

4.鹦鹉式学舌:就算语音、声律、语法准确,它们综合的语言却欠缺整体的意义,令自闭症人士不了解沟通的基本目的。

5.重复性行为:重复动作,Frith,U认为,重复这是因为中央的监控系统太弱了,不能正常关闭输入和输出系统。

(二)心理理论缺损(theory-of-minddeficit)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并据此预测和解释他人行为的能力。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小明把糖果放到碗橱里,然后出门去玩了。妈妈回家后,看到碗橱里有糖果,便把它放到一个抽屉里,然后出去买菜了。小明玩累了,回到家里,想吃糖。此时,向小朋友提问:小明会到哪儿找糖果?是碗橱里,还是抽屉里?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回答,一般来说,三岁或以前的孩子会回答在抽屉里,而四岁以后的孩子都会回答正确的答案即橱柜里,这就意味着他们发展出了自己的心理理论。

而自闭症患儿由于缺乏心理理论能力,往往对别人的感受反应迟钝,不考虑别人的立场和需要,更不了解别人的用意和反应,造成社交困难。

例如,婴儿在1岁左右就可以通过眼神了解他人对事物的看法,或者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觉。这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社会沟通技能,即共同注意。然而罹患自闭症的婴幼儿在1岁前,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就有缺陷存在。此外,有研究显示自闭症儿童对开心,伤心等简单面部表情的识别与健康儿童无差异,但对尴尬、嫉妒的复杂情绪的识别表现出识别困难,对动态面部表情的识别也较困难,导致他们在社交情境中不能准确理解情绪变化和社交差异,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互动模式。

此外,自闭症患儿与他人的交流常常是单方面的,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理解他人心理状态和意图的动力,导致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和沟通失效或不足,从而表现出较差的语用学能力。

他们语音、语法能力基本无损伤,但对语言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并且存在显著而广泛的言语和非言语语用学障碍,如语义理解困难,不能理解和使用间接语言。比如电影《莫扎特与蓝鲸》里的女主角就是一个按字面意思理解句子的人,父母告诉自己因为电视中的人"break the record"(破了记录)而激动不已,于是break了一堆records(唱片)证明自己也可以做到。虽然电影有点夸张,但是帮助大家理解吧。

儿童心理理论缺损还可以通过小窗测试Hughes & Russell(1993)体现出来。在这项测试中,小孩可从一个小窗观看两个箱子的内部,他需要指向他挑选的那个箱子。假如他指向那个没有放糖的箱子,就可赢得一粒糖。如他指向有糖的箱子,就不会有糖的奖赏。另一种测试是加进一位对手,对手会打开小孩曾经指向的箱子,如果里面有糖,就归对手所有。这项测试的关键是要小孩骗倒对手,他方可得到奖赏。测试结果显示自闭症儿童不管有没有对手,他的成绩都很差。

关于上述的测试,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自闭患者存在的执行困难(executive dysfunction),他们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很难改变思考模式,并且由于额叶受损而导致的执行功能障碍者的很多症状与自闭症者的表现相似,比如:1.僵化、欠缺弹性的行为;2.因环境的轻微改变而感到不安;3.坚持完全遵循惯例的每个细节;4.行为冲动、难以抑制实时的反应等。

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缺损的神经基础还可能在于"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研究人员发现人脑中存在一种与同理心以及认知他人意图有关的镜像神经元,它的损伤可能是自闭症患者社会功能障碍更为微观的解释。

(三)缺乏共情与过度系统化

由于弱中央系统与心理理论缺损都只能解释自闭症儿童的部分症状,近些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共情——系统化模型(Empathizing一Systemizing)。

人们发现共情和系统化往往是拮抗的,比如女性的情商比男性高,而系统化能力则相对较低。而自闭症之所以表现出社交和沟通障碍是由于他们的共情缺损,而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和能力孤岛等非社会性特征则是系统化无损甚至超常的表现。

Baron一Cohen(2002)将共情定义为:识别他人情绪和感受(认知成分),并对其作出适当情绪反应(情感成分)的驱力。咱们之前讲的心理理论其实就是共情中的认知成分。而该理论认为自闭症儿童情感淡漠与交流障碍也有着自身不适当情绪反应作为基础。

系统化指:通过分析系统变量,来推导支配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则的驱力,以及利用规则构造系统的驱力。简单来讲就是变量选择、控制与分析观察,归纳规律指导行为的过程。

其实正常孩子的也有归纳物理世界规律的能力。但自闭症的孩子简直就是一个"科学家",他们为理解系统,理解这个世界,必须反复观察系统中的所有细节特征,把每次观察作为一个样本,在所有样本中归纳出一个不变模式,并把这个模式作为该系统的规则。将其上升至"原理"层面(truth)Baron一Cohen(2008)才能继续一丝不苟并且、只有自己才能理解的生活。

比如有研究显示,正常儿童在注视面孔时更关注眼睛,因为眼睛中有最为丰富的情绪情感的信息,然而自闭症儿童则更加关注人们的嘴巴,因为口唇活动与声音传出在他们看来具有"视听一致性",是一个系统化的表征,而对共情有重要意义的目光注视则被忽略了。

写在后面

其实关于自闭症,现在的临床鉴定标准并不一致。其包含的症状和种类具有多样性,并表现出很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因此,自闭症又泛指一大类的临床表现,故又称"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谱系的一端是低功能的自闭症,谱系的另一端则是高功能的自闭症(high function autism,HFA)。

现在,学界对于自闭症的心理机制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自己也只是做一个搬运工,基于当先相对比较主流的:弱中央系统理论、心理理论缺损理论、执行功能障碍理论、共情-系统化模型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梳理。而这些理论在解释自闭症儿童症状时有侧重、有交叉,也有争论。文章的很多观点都是基于个人判断选择性引用的,如果希望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或者是想了解治疗应用方面的内容,请参看相对更为专业的研究。

因为笔者亲人中也有低功能自闭症患者,也在这里感激这个社会对这群来自"遥远星球的孩子"的关注与关心,因为去尝试了解与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了。

最后想说一句不相干的话:生活不是艺术电影,却同样,有艰辛也有感动。不仅是自闭症患者与他们的家庭吧,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作者:潘二妮)

【参考文献】

[1] The enactive mind, or from actions to cognition: lessons from autism.

[2] Understanding autism:in sights from mind and brain.

[3] 《自闭症共情——系统化理论述评》,齐星亮.

[4] 《自闭症弱中央统合理论综述》,陈墨.

[5] 《自闭症患儿心理理论及其在心理干预中的应用》,俞蓉蓉.

[6] 《自闭症的认知神经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邓赐平.

[7] 《封闭世界中的孩子——儿童自闭症的分析与治疗》,李成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