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现并命名一颗小行星?

前不久,NASA公布的信息显示,第41981号小行星已经被命名为姚贝娜,一时间,引起许多人在网上讨论起小行星的命名规则来,那么,小行星的命名规则到底是怎样的呢?还有,怎样发现小行星?哪里最能发现小行星?

小行星的命名规则

在人们的心目中,太阳系中带“星”字的天体都是很神圣的。事实也是如此,在早期发现的天体中,天文学家们多以希腊或罗马神话中的各种“神”来命名。比如谷神星、冥王星等等。然而,神有限,太阳系中各天体的数量目前却没有一个上限。包括什么六头怪星、史神星、卵神星等等,能用的基本上都用了,但还是不够。

幸好还有现实中的“神”,比如牛顿、爱因斯坦等等。然而,随着小行星发现数目的增多,现实中的神也不够用了。

所以,后来,甭管你神不神,有点贡献有点影响力就行。于是,就出现了不少以明星命名的小行星。

小行星是目前唯一可以由发现者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话是这么说,你可以命名你发现的小行星,但是,前提是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接受。

所以,要想让小行星的命名比较容易获得通过,有一些基本规则,比如活着的军事和政治领导人物不适合作为小行星的名字,除非过世已经超过100年;商业公司的名字和宠物的名字也不适合拿来当小行星的名字等等。

规则是有了,但抵不住小行星数量的暴增,不少天文学家和业余天文学家,他们发现的小行星居然高达两千多颗,贡献不小,估计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人对他们都很熟悉了,所以,他们上报的名字比较容易通过,以至于,发现者的爱人、母亲、曾祖父、外祖父、同学都可以作为小行星的名字。

命名一个小行星不容易

有人以为,业余天文学家都能发现上千颗,那我努把力,是不是也能发现十几颗并把自己的七大姑八姨命名?

答案是,我们只看到了表面,实际上,把小行星命名为姚贝娜的业余天文学家杨光宇,可是个不简单的人,首先,他的观测装备很强大,因为他比较有钱,是一位商人。

早在1999年杨光宇就开始搜寻天体,他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拥有名为“沙漠之鹰”私人天文台,专门从事小行星和其他星体的搜寻工作。至今已经发现2000多颗小行星,在全球业余小行星搜索者中排行第二。他最出名的一件事是,2002年发现了名为“J002E3”的天体,如果J002E3只是个小天体,倒也没什么,但后来被证实是阿波罗12号登月火箭的第三节。

就算你有钱,买得起装备,并且有毅力,持续不断地观测,终于发现了一颗小行星,你以为可以命名了,但是,还早着呢。

首先,你怎么确定这颗小行星别人之前有没有发现过?你得在不同的夜晚观测,比较,查询,如果最后证实为新的小行星。此时,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将给这颗小行星一个编号,临时的。

如果这颗小行星有足够多的观测资料可以计算出轨道,就会获得一个永久性的编号,这时,作为发现者你有机会提出建议的名字,如果这个名称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接受了,那么命名才算结束。但是这足够多的资料,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常常需要在小行星几次回归中并被观测到才能测定,而小行星的几次回归,耗时有可能长达十几年。

最后,截至2013年2月9日,具有轨道数据的小行星共604344颗,而获得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共353926颗,已命名的小行星共17698颗。这就是说,就像挂号排队,在你的前面还有30多万颗已经获得永久编号的小行星等着命名呢。

怎样发现一颗小行星?

作为个人,要想发现一个新的小行星挺不容易。不是我们无能,而是正规军太“狡猾”。天文台的装备很强大,发现小行星对于他们来说要容易得多,至今为止,在太阳系内一共已经发现了约70万颗小行星,假设按照一天发现一颗来算,需要1900多年才能发现完。而因为探测技术的进步,绝大部分小行星都是在最近数十年内发现的。

在过去,发现小行星是一件既辛苦又花时间的工作,小行星用肉眼看不到,即使是一些中等望远镜也不容易看到。过去寻找小行星,是先在夜空中找出一小块可疑的位置,然后连续几夜观测,蹲守。

后来,19世纪末,有一个德国的天文学家马克斯·沃夫,他把摄影技术引入到小行星观测中。这种技术的引入相当于是鸟枪换炮。

小行星是运动的,只要让装有相机的望远镜跟随星星的东升西落缓慢地转动,那么,相对于背景恒星的光点,长时间曝光下的小行星会拖出一条轨迹。如此,小行星就被揪出来了。现在,大口径望远镜,还有顶级的CCD镜头,加上各种自动化比如自动导向的技术等等,这些都让小行星的发现变得更容易了。

而作为个人,除了需要较强的设备,还要有一定的运气,因为你所能看到的绝大多数小行星,基本上已经被前人发现并登记在案了。

最后,你还要懂一定量的天文学知识,否则,小行星认识你,你却不认识小行星。

去哪里找小行星?

在火星与木星的轨道之间,有百万颗以上的小行星,这里是小行星热闹的大家园,我们称它为小行星带。2006年的数据显示,在已经被永久编号的小行星中,有98.5%是在小行星带被发现的。所以,要找小行星的话,这里发现的可能性最大。

天文学家们估计,小行星带里面的小行星,直径在100千米以上的大约有200颗,在30千米以上的大约有1000颗,在1千米以上的则超过100万颗。而在1千米以下的,那是数也数不清了,因为有的小行星直径只有几米,甚至更小。

大多数小行星的形状很不规则,表面粗糙,它们中有的是由硅酸盐构成的石块,有的含有很多的碳,最让人憧憬的是,有的小行星是由各种贵重金属组成的。

很多人看到小行星带的图片,难免会想,探测器经过小行星带时会不会被撞击?

其实,不光咱们普通人有这种担心,就是科学家们早前也略微有这方面的担心,但是后来,人类发射的好几艘飞船,全都安然无恙地穿过了小行星带。

小行星带距离太阳在2.17-3.64个天文单位之间,也就是说这条“带子”有两亿多千米那么宽,比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还要大。所以,小行星带的密度是很低的,探测器与小行星发生碰撞的概率低于十亿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