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瑰宝』扇子,轻摇千年中国韵

一把小小的扇子,折射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文人墨客在扇子上寄情抒怀;

宫中美女借扇子传情达意。有深闺中的女子,摇着轻罗小扇,扑花中蝴蝶、捉月下流萤;

▲轻罗小扇

在临水的阁楼上,从雕花的窗里探出头来,手持一把轻盈扇,半遮着曼妙的容颜;

又或是风流才子将折扇潇洒一挥,谈诗论酒,或将折扇一合,打躬作揖,扇,是风流年少不可缺的行头。

▲簪花仕女图局部

今天老刘选取4种最典型的扇子,谈一谈它们的文化和美学意蕴。

羽扇:名士之风流,隐者之高操

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东周、战国铜器上刻画的两件长柄大扇,以及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

从使用方面看,由奴隶仆从执掌,为主人障风蔽日,象征权威的成分多于实际应用。

▲羽扇

“羽扇”前期本由鸟类半翅制成,后来用八羽、十羽并列,且加了长木柄。最著名的羽扇用户,自然是诸葛亮。

魏晋时期,以羽扇指挥战争的,除了诸葛亮,还有顾荣。西晋末年,陈敏叛乱,占据江东,顾荣手执白羽扇,麾军击败陈敏。

▲十九世纪 玳瑁羽毛折扇

用仙鹤等毛羽制成的羽扇,色白质轻,很受文士赏爱。在古代文学世界中,羽扇常与纶巾、芒鞋相提并论,象征着名士之风流、隐者之高操。

团扇:深闺之寂寞,淑女之妩媚

自西汉至明代,在被折扇取代之前,团扇广为使用。

▲团扇

团扇状为圆形或椭圆形,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用竹木做架,以优质素纨做成,又称纨扇。

团扇深得闺阁喜爱,古代诗词中多有反映,如“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团扇形状

借团扇刻画出少女种种情态或愁思,可见扇子的功能已大为扩展。

男性当然也用团扇,不过,团扇的审美属性及其体现出的文化心理,使其更与女性关联在一起。

折扇:斯人之必备,文人之标配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审美形象往往是头戴方巾,手摇折扇。当下学术界基本认定,折扇源自日本,北宋时期经朝鲜传入中国。

▲清 玳瑁描银人物纹折扇

早期扇骨较少,后来才用细骨收放自如,携带方便,更兼适合写字作画,可以彰显学养才情,因此为读书人所喜。

文人好扇,遂将其美化、雅化,除了扇面上的书画,还有那附着的扇骨、扇坠、扇囊、扇盒,都极讲究,使之更近于工艺品

▲十九世纪 玳瑁彩绘贴画人物折扇

蒲扇:日常之所需,民众之美学

宫廷与豪贵所用扇子,材料、工艺及装饰皆极考究,常以象牙、玳瑁、乌木、紫檀、红木、黄杨为扇骨,又经名工巧匠之手精雕细琢,华丽名贵,以彰显其主人身份地位。

▲蒲扇制作

普通民众则只能因陋就简,向自然取材,制作日常所用的扇子,最常见的便是蒲扇。

蒲葵为常绿乔木,生长南方,以广东新会为著,叶子最宜制扇,质轻价廉,便于使用。

蒲扇并非只有平实无华的葵叶,有些蒲扇上会绣上花样,如待嫁的闺秀般秀丽婉约。

▲蒲扇烙画

有些用炽热的铁针烙上画,人物栩栩如生,一张张扇面瞬间立体起来。那蒲扇所承载的,还有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忆。

炎炎夏季,找一荫凉,三五乡人,围坐一起,手摇蒲扇,喝点粗茶,谈天说地,谈古话今。

▲蒲扇工艺

或如白居易:“坐把蒲葵扇,闲吟三两声。”那样的生活,是缓慢而舒适的;那样的日子,是悠闲而惬意的;那样的心境,是沉潜而欢畅的。

刘哥胡(壶)论

扇子,在我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人们发明了扇子。

现代社会,扇子早已不是日常必需,但其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依然值得我们咀嚼回味。

END

本期关键词:扇子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