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一提到西方的刀剑,首先就会想到军刀(saber)、迅捷剑(Rapier)一类的形象。这些刀剑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刀柄和刀刃的连接处都有护指。西方刀剑的护指呈盾型或者D型,对持剑手可以提供很大程度的保护。
上图:西方刀剑的护指
迅捷剑发展成了击剑,军刀一直到二战时期依然是骑兵的主要装备。今天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指挥刀,也是以西式军刀的形象设计的。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刀剑基本上都没有那样的护指,只有剑格、刀镡之类,似乎比起这些武器要落后了不少。
上图:中国65式骑兵军刀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差异呢?
其实,古代的西方刀剑也没有护指。比如上古时期的罗马短剑、中世纪的德国手半剑,都是没有护指的。最早大规模使用有护指刀剑进行作战的,大概是十七世纪晚期的波兰翼骑兵,他们配备的波兰军刀,也是后来其他西方国家军刀的模仿对象。
上图:波兰翼骑兵
客观说,护指不是什么高精尖的发明。其实中国古代就有一些刀剑配有护指,只不过没有装备部队罢了。下图左边的那柄剑,便是出土的一把带有护指的汉代长剑。这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把带D型结构护指的刀剑。
除此之外,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一把有护指的古代腰刀:
在汉代的一些画像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护指剑的人物形象。
既然在刀剑上加护指不存在技术难度,为什么中西方的军队在早期都对有护指的刀剑并不感兴趣呢?其实这和士兵们的作战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
对于古代骑兵来说,主要任务是搅乱敌人阵型并且在乱军之中反复突击,所以古书常有几进几出的说法。切换武器对这些骑兵来说是家常便饭,也许刚刚还来了一次长矛突刺,这下就得拿弓进行骑射,再一会儿撞到敌人冲到又得拔刀劈砍。(玩过电脑游戏《骑马与砍杀》的读者应该都深有体会。)
所以对于这些古代骑兵来说,能够迅速的拔刀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刀柄上有护指,无疑会阻碍拔刀的速度。
步兵的弓箭手弩手通常也会配刀,也存在紧急情况下拔刀速度的问题。对于刀盾手或者剑盾手来说,基本上不需要用刀剑进行格挡的,格挡交给盾牌就好了,装备护指有些浪费。如果装备的是双手长刀长剑,那么护指又会影响运刀的灵活。
上图:古罗马剑盾兵
所以,用来决斗的非作战武器反倒先装备护手,因为不存在上述顾虑。比如欧洲决斗用的迅捷剑,以及极少部分的汉剑。
同样是骑兵,为什么波兰翼骑兵的军刀就配上了护手呢?其实,波兰翼骑兵也是携带多种武器的。一个标准的波兰翼骑兵携带的装备大约是一杆骑枪,两把手枪,一把军刀。
但是,波兰翼骑兵的骑枪是一次性的,捅一次杆子就断了;那时候的手枪都是装好子弹带着,一次打一发,打完了就没了,不可能在作战中进行第二次装填;所以,当他们拔出军刀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最后的作战阶段,不需要再切换武器了。
而且当时火枪已经十分流行,淘汰了坚实的全身板甲,大部分士兵都只身着保护胸腹的胸板甲和一顶头盔,裸露着四肢和脖子。这也是骑兵军刀开始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和武器的构造和招式也有关系。
迅捷剑、近代军刀都有个特点,就是前细后粗。尤其是迅捷剑,本身整体就很细,前部更是又薄又细。这样的武器有个好处,就是挥舞起来轻松,运刀速度快,对付无甲目标十分有效,所以才有迅捷之名。但是因此带来的一个缺点就是,格挡无力。
上图:细长的迅捷剑
所以近代军刀和迅捷剑都强调要用粗壮的剑刃后部进行格挡。但是这样格挡的位置非常靠近手,如果没有护指,格挡的时候会有很大的概率伤到手指。故而在近代,曾经不为军队看好的护指不仅大行其道,而且从D型发展为原型,为手指提供全面的保护。
上图:波兰刀术中的格挡动作
而西方大规模采用有护指的刀剑时,中国正处在闭关锁国的清代前中期。其实到了清朝后期,满清落后的不仅是热兵器,在冷兵器上也是落后的,甚至落后更多。比如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往往是洋人主动发动白刃战,而且往往洋人可以轻松在白刃战中取得辉煌的战果。就连参加英军的印度骑兵都非常放肆的嘲笑满清骑兵白刃战的能力:“他们很难抓,但一旦抓住就没什么危害了”。
上图:在英国军队中服役的印度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