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大规模影响朝鲜文化之前,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朝鲜半岛的武器依然有着非常独特的异域风情,与中原地区的兵器有着显著差别。这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朝鲜青铜短剑。
在春秋时代,中原和江南地区的青铜剑都是一体铸造的,剑柄和剑刃都是一个模子出来的,融化的青铜往模子里一倒,出来的就是完整的青铜剑,之后去除毛边,在柄上缠线,打磨锋利,就可以使用了。
但是朝鲜的短剑则是将剑柄、剑刃分开制造,并且剑刃呈现出一种曲线,最夸张的甚至呈现出一种琵琶型,故而也称琵琶型短剑。另外还有一种细型短剑,虽然曲线不同,但也是剑柄剑刃分开制造。这种类似的短剑除了朝鲜半岛,只有中国河北、辽东等靠近半岛的地方有零星出土,但是细型的短茎青铜剑,目前只在朝鲜半岛有发现。
上图:朝鲜半岛的琵琶型青铜剑(剑刃部分),该型剑在中国境内也有发现
上图:朝鲜半岛的细型青铜剑(剑刃部分),该型剑只在朝鲜半岛发现过
上图:朝鲜半岛青铜剑的全貌
客观说,这种武器实在是非常原始的,使用中也容易出问题。也可以看出当时朝鲜半岛在文化和科技上是较为原始的。
公元前194年,中国人卫满带领一千多人进入朝鲜境内,并且取代了箕准成为朝鲜半岛北部的统治者,建立了卫满朝鲜。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氏朝鲜,在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了四个郡。虽然在魏晋时期,这四郡被高句丽吞并,但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已经不可磨灭。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在朝鲜半岛扶持了李氏朝鲜王朝,并赐国号“朝日鲜明之国”,即朝鲜国。李氏朝鲜几乎是照抄了明代的制度和文化。到了明成祖永乐年间,因为中越关系恶化,朝鲜得以成为大明的头号盟国,并且为朝鲜提供军事援助。
故而在武器装备上,原本就已经深受中国影响的朝鲜进一步向明朝学习,当时的朝鲜军队几乎是明朝军队的翻版。
上图:朝鲜王朝的《武艺图谱通志》目录
可以看出当时朝鲜在装备上和明朝军队高度一致。而这部书也基本上就是明代《武备志》、《武备要略》等书的翻版。
但是在相同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这些不同,大多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因为国力和作战环境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同。。
比如说长枪。明代以二十万士兵北伐蒙元时,便是以长枪起家。之后一直与北方草原时战时和的状态,作为在广袤地形中克制骑兵的利器,长枪也一直受到重视。小编在之前的一些文章中就提到过,明代长枪长度在一丈六尺到一丈八尺之间,动辄五米多长。见于记载的最短长枪也有一丈三尺,也就是四米多长。
上图:明代长枪兵
而与超长枪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代长枪的枪头则很小,刃长只有三寸三分到七寸,重量只在四两上下。折合成今天的计量单位,即刃长10到22厘米,重量150克左右。因为明军枪杆多为一次性,刺中来袭的骑兵后,通常就会折断,所谓“一枪换一马”,过长过重的枪头纯粹是无意义的浪费。
上图:传世明代枪头,全长仅24厘米
但是朝鲜半岛多丘陵地形,主要作战任务是协助明军镇压、控制山区的女真部落,而且朝鲜的国力也无力装备太多超长的一次性枪杆。
所以朝鲜长枪的枪头比明朝的大了一倍有余,枪头长大约为一尺五寸,即48厘米,简直是一柄短剑;但是枪杆只有十尺长,整枪的长度大约为十尺三寸,即330厘米上下。
上图:手持长枪的朝鲜王国士兵
上图:朝鲜兵书也明确提到中朝长枪的不同
还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朝与朝鲜的铠甲。到了明代实战铠甲多为对襟的身甲,多为内衬铁片的棉甲。而且发展出了环片式臂手甲,兼顾了防护力和灵活度。
上图:身穿对襟棉甲、环片式臂手甲的明朝边军(油画)
朝鲜的铠甲,与明朝一样,也是以对襟甲为主,但是没有环片式的臂手甲,防护面积相比较明朝铠甲也有很大的缩水。
上图:朝鲜王朝的铠甲
第二,朝鲜靠近日本,日本有着相对先进的锻刀技艺,故而朝鲜武器也受到了很多日本影响。
朝鲜人将他们的刀称之为云剑。当然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标准,云剑是不折不扣的刀,和剑没什么关系。云剑在造型上就极具日本风格,整体曲线和日本的太刀、打刀几乎没有差别。
上图:极具日本风格的朝鲜刀
但是,朝鲜刀与日本刀的刀条非常类似,但是在装具上却和日本刀有着很大的不同。
日本刀一般都是插在腰间的,所以刀鞘的装具简单。在日本战国后期开始流行的打刀,刀鞘干脆就是个直愣愣的棒子,完全以插在腰间作为携带方式。
上图:日本打刀
而朝鲜刀则是和明朝刀一样悬挂在腰间的,所以刀鞘上有两个环。这种两点悬挂的方式,也让刀在腰间更为稳定,不会乱晃。
另外,朝鲜刀还吸收了中国刀剑的一个优点,那就是柄部可以穿挂手绳。在使用中,手绳悬挂在手腕上,可以防止刀剑脱手,或者敌人夺刀。
上图:朝鲜刀的手绳穿孔
上图:《搜山图》(局部)中二郎神的宝剑
除了短刀以外,日本的长兵器薙刀也传入了朝鲜,朝鲜称之为“长剑”。薙刀在造型上和中国的大刀有相似之处,但是却有本质的不同。日本薙刀是一种轻型长柄武器,多为僧兵或女人使用。中国大刀是一种重型长柄武器,力大之人才能使用。
上图:日本薙刀
上图:手持打刀的明朝锦衣卫“大汉将军”
朝鲜的“长剑”,总长度约为270厘米,刃长80厘米,规格与日本的“大薙刀”十分类似。
除了深受中国和日本的影响外,朝鲜也有一些反过来对中国形成影响的武器。正如日本刀影响明朝一样,朝鲜的“高丽弓”也曾经出口到明朝,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据东晋成书的《魏氏春秋》记载:“句丽别种……出好弓”,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已经对高句丽的弓矢印象深刻。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出使朝鲜的明朝大臣董越,也曾经在他所写的《朝鲜赋》中盛赞朝鲜弓矢的精巧:
为武所尚者桦皮之弓。弓比华制稍短,然甚发箭。(朝鲜的武士非常崇尚他们的桦皮弓。这种弓臂中国的弓短,但是发箭非常迅猛。)
上图:短小精致的朝鲜弓
这句记载点明了朝鲜弓的最大特点,就是短小、迅猛。在材质和做工一样的情况下,短小的弓在回弹的时候,自身消耗的能量就少,输出到箭的能量就大。故而一般情况下,短弓具有更高的射程。在韩国古代的武举考试中,步射的考核便是射远靶,距离达到了一百步,即145米。今天的韩国传统弓比赛,其比赛射程依然是145米。
上图:韩国传统弓的比赛
朝鲜弓不需要太大的仰角,即可达到145米的射程。另外,朝鲜弓也是一种筋角木复合材料的弓,需要做好防潮措施。中国弓之前通常的做法是刷漆或者包动物皮,而朝鲜则是贴桦树皮。厚重的漆和动物皮也会消耗弓回弹时的动能。桦树皮不仅有绝佳的防水性,而且更轻,对能量的消耗也更小。
上图:后来的清代角弓也是贴桦树皮防潮
所以在明朝的文艺作品中,“高丽弓”甚至一度是良弓的代名词。比如徐祯卿的诗《观田魏二廷尉射歌》中,第一句便是“魏子手挽高丽弓”。
另外,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武备要略》中,也出现了一种小巧的弓形,称之为“太平寨弓”,书中也明确提到这款弓是与“高丽弓”有关系的。
注:本文为中华冷兵器原创稿件,作者冬郎,任何自媒体或公众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