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弹弓,一般人的印象中就是小孩子玩的玩意,找个树杈,剥皮,拴上皮筋和布兜,就能拿石子打鸟。在以前物资贫乏的年代,弹弓是很多男孩都能拥有的玩具。总之,几代人小时候玩的弹弓都长这个样。威力也不过是最多能够到20米左右树梢上的小鸟而已。
不过,在小说里,弹弓却不少见,而且是作为有威力的武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就有弹弓,在古龙先生的《欢乐英雄》中甚至还有一个用金子当弹弓弹丸的金大帅,《西游记》中对于二郎神出场的描写是这样的:“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可以看到,大名鼎鼎的二郎神杨戬也是使用弹弓作为远程武器的。笔者本人小时候看到这些描写的时候,认为古代弹弓大抵也是树杈栓皮筋做的,并且脑补古代没有皮筋,大约也是用兽筋而已。然而在后来笔者见到了中国传统的弹弓以后才发现,原来古代的弹弓和现在的弹弓样式差别非常巨大,而且出现的时间相当的早。
中国传统的弹弓是和弓箭用的弓一样的,只是弓箭的弦是一根直绷绷的线,而弹弓的弦正中间加装了一个可以包裹弹丸的皮兜。这种弹弓相比树杈形制的弓身弹力更大,弦也能拉得更开,威力自然要大得多。与现代弹弓使用皮筋作为动力不同的是,这种弓形弹弓与弓箭所用的弓一样,是以弓片形变储能释放作为动力来源。而且,与一般人所认为的弓弦需要弹性不同,弓片作为动力来源时,弓弦是绝对不能有任何弹性的。弓弦如果有弹性,则会降低弓的效能。所以清代传下来的弓形弹弓的弓弦甚至要用的硬质竹条。
▲中国传统弓形弹弓
这种传统弓形弹弓在发射弹丸的时候,姿势与射箭差别不大。只不过如果是射箭,开弓时箭头已经超过了弓柄,箭是在持弓手的前方。古代把拉满弓的标准定为触镞,就是持弓手的手指伸出去要碰到箭镞。这么一来箭是不可能伤到持弓手的。但是弹弓的弹丸从持弓手的后方向正前方弹出,这样会直接打在弓把或是持弓手上。所以在发射弹弓的时候,拉弦手撒放的一瞬间需要将持弓手向外翻腕,把弓把翻开,为弹丸让出弹道。这样就不会打到自己的手了。流传至今的清代《弹弓谱》中,概括射弹弓的要领《八法歌》是这样记载的:“未开弓先看拿手,未持弹先看扣手,未开弓先看拉手,未定式先看入手,开圆弓先看后手,打完弹先看前手。”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弹弓术队练习中国传统弹弓术
东汉时代的《吴越春秋》记载了弹弓的起源:“音曰:「臣聞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起古之孝子。」”这里记载弩来源于弓,而弓又来源于弹弓。这说明弹弓的出现甚至早于弓箭。《弹歌》则说:“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宍”即是“肉”字。大意是说:把竹子砍下来做成弹弓,用它把泥制的弹丸发射出去猎获禽兽。传说这是神农黄帝时代的歌谣,但无法证明。不过说弓箭来源于弹弓倒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对于箭矢制作的复杂性,早期原始人最早用石子做弹丸来发射显然更加方便和容易。而考古界也发现了实物的出土。在西安半坡村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以及安阳殷墟当中,考古工作者都发现了不少石球、陶球,推测它们就是作为弹弓弹射的弹丸之用。大小形状于早年售卖的弹丸几乎一样。甚至东汉王符写有《潜夫论?浮侈篇》记载:“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或取好土作丸,卖之夫弹。”这说明了在汉代,就已经有人在卖弹丸。而甲骨文中弹弓的弹字,也形象的描绘了一把准备发射弹丸的弓形弹弓的形象。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左氏春秋传》也有弹弓的记载:“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之后晋灵公因肆意伤人取乐的作死行为,导致他被手下的臣子杀死另立新君。可以算是一把弹弓引起的血案。
在《战国策》里,有一段谏臣庄辛劝诫楚襄王的话:“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黄雀)颈为招。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这段话的意思是:“黄雀不知道那公子王孙,左手拿着弹弓,右手拿着弹丸,把它的脖子当着靶子,将在十仞的空中射杀自己。顷刻之间,就落在他们手里。”这段描述虽然是劝谏楚襄王不要只顾享乐而忘记忧患。但是其中描述也可以看到,即便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公子王孙们也用弹弓打黄雀给自己加餐。
▲班超出使西域
其实,弹弓在古代也并非是打鸟作为娱乐狩猎的工具,也曾一度是古代军队的配备,《汉记》载:“班超使于外,愿将三十六人,以为蒿矢弹丸之用。”说明弓矢与弹丸曾并用于战争,是最初的武器装备之一。元代蒙古人占领中原后甚至禁用弹弓。《元史?顺帝纪二》:“禁弹弓、弩箭、袖箭。”但是显然弹弓并没有因此失传。不但清代还有《弹弓谱》,即便现在在云南的乡下还有竹片做的弹弓在使用。
▲云南金平县的竹片弹弓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