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特别羡慕那些“别人家的孩子”:
“你看谁谁家孩子学习多好!”“那个谁家的闺女舞跳得多好,我闺女也这么棒就好了。”“谁谁家小孩儿怎么那么乖,我家这个怎么那么闹?”
我们习惯于拿自家孩子跟别人对比,即便,通过对比使自己进步是正常且积极的人生态度,把这些对比用在教育孩子方面真的受用吗?
这种对比只会让我们自己更加焦虑,孩子更加失落。越比较,越惶恐。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这样的教育方式了?
01-
前天晚上,给孩子读完故事准备睡觉。
她躺下睡不着,就开始跟我聊天。
“妈妈,你除了会讲故事,还会干什么呀?”
我回答:“妈妈还会做很多事情,你问的是哪方面啊?”
她说:“真真的妈妈会做各种各样的蛋糕,她说想吃什么样的,妈妈就能做出什么样的来,妈妈你会做蛋糕吗?”
这可把我难住了,我不讨厌做饭,但从没尝试过做蛋糕点心之类。一是自己不喜欢吃也不喜欢做,二是嫌麻烦。
只好实话实说,妈妈不会做蛋糕,如果你喜欢吃,妈妈可以学,有时间给你做。
她说,那我以后跟你一起做吧。
这个问题就这样有惊无险的过去了,仔细想想,除了这些,孩子还曾问过别的问题。
比如,XXX同学的妈妈会扎麻花辫,你会吗?
XXX同学的妈妈会画画,你会吗?
XXX同学的妈妈会做红烧肉,你会吗?
我们大人经常有意无意的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殊不知,孩子年龄虽小,也在悄悄比较着父母。
02-
同事的孩子上三年级,学习成绩中上,属于比较乖但成绩不是特别突出的那种。
他的同桌则是典型的学霸,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前两名。
每次考完试,同事看一眼自己孩子的成绩单,都会顺便问一句“你同桌考了多少分啊?”
当孩子说出对方的成绩,她都会来一句“你看人家,同样是学习,人家怎么就学的那么好,你可得多向人家学着点。”
孩子虽然不乐意听,但也不会反驳什么。
直到最近一次,她又让孩子跟同桌学着点。
孩子本来成绩考的不理想心情就不好,妈妈又数落他,他大着胆子说:“你总让我跟他学,你怎么不跟他妈妈学学。”
同事一听急了,这孩子,学会跟大人犟嘴了,“你不好好学习,还那么多歪理,学习好不好跟他妈妈有什么关系?”
孩子不服气,小声辩解道:“他学习的时候,他妈妈从不玩手机,就在另一个房间里工作或者读书,他妈妈每年看的书比我们的课本还多,你呢,你就是个只会玩手机的妈妈。”
同事被孩子说的哑口无言,事后专门反思了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某些行为影响到了孩子,并减少了看手机的时间。
她说,自己做的什么样,在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杆秤,要想要求孩子,首先得要求自己才行。
03-
我们楼下有个健身房,下班回家经常看到一个30多岁的女子匆匆走出来。
见的次数多了,再见面就微笑或者点头算是打招呼。
一个周六下午,去买菜的时候又见到了她,这次没有那么匆忙。
出于好奇,就跟她搭了个讪。
一聊才知道,她本来在一家公司上班,待遇什么的都不错,生了孩子后,没有人帮着看孩子,就辞了职,专心在家带孩子。
等老大三岁,又一口气生了老二,四五年的时间一直在家带孩子,不自觉的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老大幼儿园开放日前,孩子跟她说,妈妈你能不能瘦一点,这样就好看多了,自己的好朋友的妈妈就很好看。
因为孩子一句话,她决定减肥,于是就在家附近找了个健身房。
每天下午孩子爸爸接回老大,看着老二,她就来健身一个小时,然后回家做饭带孩子。
她说,等老二上了幼儿园,自己也要重新出来上班,或者找点别的事做,不然到时候连两个孩子也看不起她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子不嫌母丑”,后来才发现,其实孩子也希望自己的母亲更好看一些。
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开始的时候把父母当作天,认为自己的父母无所不能。
后来,孩子接触的人更多,懂得更多,慢慢的也开始拿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比较。
如果觉得自己的父母更美、更优秀,孩子心中也更自豪。
相反,如果觉得自己父母大不如别人的父母,孩子心中也会产生自卑感。
等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看到父母的状态,心里也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并不是父母就值得孩子的尊重。
要想赢得孩子的尊重,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要做的是要不断提升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和进步,做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