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可能更“水”的未来,你要搬家吗?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减灾安安科普团队 黄凯程 徐培培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气候变化,以及潮汐、海浪、风暴潮、大气低压等诸多因素对水位影响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到21世纪中叶,目前50年一遇级别的洪灾袭击沿海城市的风险将会翻倍。

科学界一般认为,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山融化等原因,全球海平面在未来几十年内将上升10厘米至20厘米。

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说,如果海平面上升5厘米,印度的孟买、戈奇以及科特迪瓦的阿比让等城市遭受洪灾的风险就会大幅上升;而如果海平面上升10厘米,上海、伦敦和纽约等城市也会受害。

目前海平面上升速度约为每年3毫米到4毫米,小幅度的上升就会大大增加洪灾风险。他提出,可能的应对方案包括向内陆迁移、增加投入建设海岸防护工程等。

看来,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似乎在不断逼近研究人员提出的预估值,作为住在沿海地区的娃,看到这则新闻,我开始觉得担心沿海城市的洪灾威胁,已不再是杞人忧天。

走,一起搬家去新疆!

事实上,全球变暖带来的区域性洪灾趋势,不仅仅威胁到沿海城市。气候变暖使极端天气增多,也可能导致某些内陆城市出现洪涝灾害。

更“水”的未来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区域性的洪涝灾害有增多增强的趋势。今年世界气象日主题“直面更热、更旱、更涝的未来”,旨在呼吁公众正视气候风险,关注气候安全,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理论上,气候变化对洪水灾害存在直接和间接作用两方面的可能影响。

从气候系统变化的直接作用来看,一方面,大气环流系统的异常(如ENSO,季风变化等)对全球大尺度水汽分布和降水格局带来深远影响。这种大尺度降水格局的变化将给区域极端降水变化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区域热动力过程来看,大气饱和水汽压与温度之间存在指数增加的关系,在相对湿度不变和全球增温的背景下,蒸散发加强,大气中的水汽总量呈上升趋势,而大气水汽含量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降水的频率和强度。

从气候系统变化长期的间接作用来看,气候变化背景下,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壤的物理性质与结构均会产生一定变化,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剧,这种变化将会影响流域的降水—径流过程,带来更大更快的洪峰流量。

洪涝灾害的“蝴蝶效应”

在全球气候持续异常的背景下,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影响。由此带来的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隐患也将凸显,包括经济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以及重大工程安全等,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洪涝灾害的风险源自极端降水事件与城市这一承载体的脆弱性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仅仅与极端降水事件有关,还取决于城市的脆弱性。气候变化加剧了洪涝灾害,其所在地区的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服务将面临危机。这就意味着,停电、交通拥堵、供水紧张等情况将更加严峻。
曾经给我国带来严重损失的暴雨事件,如济南2007年的“7?18”、北京2012年的“7?21”强降雨。

从全球来看,1980年到2009年洪涝灾害的损失为158.1亿美元,2010年到2015年洪涝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3.5亿美元,增加了130%。

积极防“涝”
在气候变化加剧洪涝灾害的背景下,提高防“涝”能力越来越紧迫。我国处在东亚季风气候区域,呈现三级阶梯的地形,决定了我国是一个降水分布不均、极端事件频发的基本状况,再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可以预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特征,以及旱、涝频发,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都会进一步加重。
认识到这些危机后,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措施缓解与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可持续地管理自然生态系统,把气候变化风险纳入到了规划、设计、管理等方方面面,通过社会、政府的共同努力建设气候抗御型社会。

表里不一 新华社 徐骏 作(图片来源:新华社)

从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的视角来分析,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站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高度,积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二是建立合理的城市暴雨内涝评估模型,为合理决策提供依据;三是提高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准确率,做好城市暴雨内涝的早期预报警报;四是积极宣传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促进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御配套机制建设。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