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四春”的性格及命运解析,谁的结局最好?

根据相关学者的统计资料,《红楼梦》中有多达近五百个的有名有姓的人,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有不少于几十个。可以说,《红楼梦》所得到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其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特别是对于那些典型人物的塑造,关系就更为密切。红楼四春是贾府中具有代表性的四位千金小姐,“元迎探惜”的谐音“原应叹息”已揭示出四位豪门千金的悲剧人生,也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摧残。

1.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

1.1元春的出身及性格

元春是贾宝玉同父同母的长姐,是二老爷贾政正室王夫人的嫡长女,也是贾府四春姐妹之首,元春拥有庶出小妹探春所羡慕不已的嫡女位分。在原著中交代了元春在入宫之前也是同宝玉等姊妹一样由贾母教养长大,后来因为贤孝有德被选入宫中为女史,再后来又被选聘为贵妃。元春是封建名门淑女的典范,既然能够“才选凤藻宫”,元春必然具备古代后妃的贞德淑静、温柔贤惠之嘉言懿行。元春在小说中唯一的正面出场是“省亲”一节,这也是小说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章节。元春的出场虽然不多,但在“省亲”一节中作者可谓是费尽笔墨,这也向读者交代了元春的重要地位。元春晋升贵妃的喜讯传来,贾府上上下下一片欢腾,对于贾府而言这是获取荣宠的又一个契机,但于元春本人而言这却是噩梦的开始。贾府沿袭近五代的富贵至此已逐渐显现出衰败颓废的趋势,元春晋升为皇妃为贾府带来了一时的荣耀,也令这座摇摇欲坠的公府大夏保全了最后的光辉。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贾府可谓是大费周折,耗资巨大营造了富丽堂皇的大观园,竭力营造出一派盛事风流的景象,所到之处无一不是文采辉煌,连元妃都忍不住慨叹“好是固然好,只是太过奢华糜费了,若明岁天恩仍许归宁,万不可再如此耗费。”省亲时也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处处是都是粉饰太平的景象。

元春本非贫门窘户的荆钗裙布之辈,富贵优渥的出身为元春提供了优越的家庭条件,也为入选后宫提供了可能性。元春秉性温柔仁慈,在“省亲”一节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是身为皇妃的雍容华贵,也不是飞上枝头做凤凰的春风得意,而是红杏青墙幽闭长门的孤苦无奈,以及不得畅叙天伦的悲苦之叹。元妃名为高高在上的皇妃,实则“一入宫门深似海”,沦为了豢养的高级金丝雀。在从小教养自己长大的祖母和母亲面前,元妃满脸垂泪却不敢过露悲戚,唯有手挽亲人相对而泣而已。“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尽管幽居深宫中的生活并不如意,但皇妃的地位已经不容改变,元妃必须竭力保全自己和娘家的权势。元妃在此处的一颦一笑皆符合皇家风范不敢有任何的过分之举,这也向读者展现出一个敏慧通达的封建淑女形象。

1.2“虎兕相逢大梦归”结局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康熙字典》中对“元”字的解释为“始”,元者,始也。元春从十几岁被选入宫,起初出于自愿还是作为贾府传承富贵的政治筹码被父辈强行送入宫内已不得而知。同胞弟弟贾宝玉生得一表人才、俊逸风流,可想而知,能够在三千粉黛中令皇帝垂青的元春必然也有着过人的容貌才情。作为荣府二老爷的嫡长女,元春有义务担负起振兴门楣的重任。贾府的第一代老祖先贾源、贾演俱是凭借真才实干为皇家立下的赫赫战功的公侯,这份荣耀传至子孙却逐渐难以保全,宁荣二公子孙的官爵却越做越小,且多为皇帝体恤旧臣的额外恩赏甚至是花钱捐的一官半职。荣国府大老爷贾赦的官爵是世袭而来,贾政与贾珍的官爵是由于当今圣上念及当日功德荫封而来,而宁府长孙贾蓉的龙禁尉一职则是买通了大太监戴权花钱捐的,不可否认这个传承近百年的富贵大家族已经面临“忽喇喇似大厦倾”的穷途末路。贾府统治者一味的豪奢淫逸不知振兴家业,后辈中也几乎寻觅不到可以力挽狂澜的优秀子弟,偌大的家族传承到第五代只能靠向皇帝进贡美色维系荣宠,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家族的悲哀。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从判词中可以看出元春的结局很悲惨,极有可能是青年早逝,一个才貌双全的封建淑女在原本如花似月的年纪被摧残。“榴花开处照宫闱”,石榴花开娇艳无比,象征着元妃的荣宠盛极一时,元春被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容貌出众、性情温顺的元妃肯定也享受过一段时间的圣宠,但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从来伴君如伴虎,南柯梦断月沉西。后宫里从来就是一个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的地方,高高在上的九五至尊不可能长久地垂青一人,他注定会有数不尽的佳丽三千、三宫六院。得宠与否不仅关乎着嫔妃自身的命运,也关乎着其身后整个家族的命运。元妃对自己的娘家自然是时刻挂念,尤其是对于一母同胞的小弟弟贾宝玉更是珍之重之,在省亲时候看到小弟弟为大观园的题词,不禁喜气盈腮赞道“果然是进益了!”临行之前千叮咛万嘱咐贾政夫妇“千万要好生教养!”。贾府子弟依仗元妃权势,不仅不知勤政爱民、洁身自好,而且更加作恶多端、骄奢淫逸,卖官鬻爵、霸占民妻、草菅人命如此天怒人怨之举最终激怒了皇帝,与贾府针锋相对的忠顺王府等也趁机火上浇油,“虎兕相逢大梦归”,虎兕都是猛兽,所以元妃应该是在残酷的后宫倾轧与前朝斗争中不由自主地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儿命已如黄泉,天伦呵,须得退步抽身早!”这是元妃最后的心愿也是她几年幽居深宫生涯的亲身体会,一切荣华富贵终究不过是黄粱一梦,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般可望不可即,她希望自己的娘家人也能够顿悟富贵荣华不过是一场春梦,须得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尽享天伦。可惜,即便是失去了元妃这一强大的保护伞,贾府依然没能做到“退步抽身”,最终才落得抄家削籍的凄惨下场。

2.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迎春

2.1迎春的出身及性格

迎春诨名儿“二木头”,是贾府四春中最平庸无为的一个,也是四春中下场最凄惨的一个,元妃虽然惨死宫中,但好歹也享受过几年荣华富贵,也曾经有过无忧无虑、众星捧月的贵族小姐生活。迎春虽然同为贾府小姐,但几乎没有多少地位。迎春是大老爷贾赦的庶女,生母过早离世,父亲贾赦是一个好色成性、见利忘义的无耻之徒,自己只知道沉迷于享乐根本无暇顾及这个可怜的孤女,迎春又秉性木讷不会讨人欢心,所以嫡母邢夫人也不过是脸面上淡淡的亦非真心疼爱。迎春性格软弱,用原著中旺儿的一句话就是“二姑娘诨名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道哎吆一声的。”也许是生母过早离世无人疼爱的缘故造成了迎春逆来顺受的性格,小说中检抄大观园一节中,查出迎春的奶母王嬷嬷偷偷抵押了迎春的首饰攒丝累金凤,区区一个奴才竟然放肆到光明正大地拿主子的贵重首饰去赌牌,迎春竟以“她是我的奶母,如何有我说她的理”为由不敢辖治,大丫头司棋看不过与王嬷嬷之媳迎春奶嫂拌了两句嘴,柱儿媳妇也明欺迎春耳根子软好性儿大放厥词“姑娘不是我说,哪个奶奶嬷嬷不仗着主子姑娘的得些好处,偏咱们就这样丁是丁卯是卯的。”身为主子没有自己的主见不说,还要被奴才牵着鼻子走,迎春性格的懦弱可见一斑,探春不满姐姐被欺发威使厉害,迎春竟一言不发只知在一旁拿起一本《太上感应篇》看,如此软弱的性格,纵然嫁为人妇身为正室夫人也难以统御奴仆打理家业,难以讨得公婆丈夫的欢心,所以迎春的悲剧人生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2.2“一载赴黄粱”结局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朝赴黄粱。”迎春的人生短暂而又平庸,她既没有林黛玉的旷世奇才,也没有薛宝钗的圆滑世故,更没有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她有得只是时时处处对不公正待遇的逆来顺受,是对悲苦命运的隐忍不发。迎春生命中唯一能够称得上平静祥和的日子也就是在贾府的十几年小姐生涯。迎春的父亲贾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赌徒,他竟然见利忘义到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卖给孙绍祖抵押债务,全然不顾及血肉之情和女儿的幸福。女孩子出嫁是第二次投胎,选对了婆家和丈夫就是一生的幸福,选错了就是一辈子的悲哀。孙绍祖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豺狼之辈,他对迎春也不过是三两天的新鲜劲。迎春嫁给这样一个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的虎狼之辈无异于是羊入虎口,孙绍祖不仅不把迎春当做正室看待,更是经常性地对迎春非打即骂“醋汁子里拧出来的老婆子,你也别跟我充什么夫人娘子,你不过是你父亲卖给我的”云云,迎春懦弱不敢为自己分辩只能每天盼着娘家来接自己回去,贾赦夫妇不闻不问,王夫人等亲人冷眼旁观,可怜的迎春虽名为孙府少奶奶,实则连一个下人丫头都不如,好端端的一朵豪门娇花备受摧残,即便是重病在身孙绍祖也丝毫不顾及夫妻情分任由迎春自生自灭,甚至在她过世之后也只是草草了事,“觑着那侯门艳质如蒲柳,作践的王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一缕悠悠。”迎春的悲惨结局表面上是中山狼孙绍祖的残害,实质上抨击得是以贾赦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包办婚姻的罪恶。

3.熟谓莲社之英才,独许须眉——探春

3.1探春的出身及性格

三姑娘探春是小说中塑造的入木三分的一个经典形象,虽同为庶女却与迎春截然不同。探春一出场就不同凡响,借助林黛玉的眼睛观望三姐妹,二姐姐迎春“身材合中,鼻腻鹅脂,观之温柔可亲”。小妹妹惜春“形容尚小,身量不足”,而探春“身材高挑,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林黛玉本身也是倾国倾城的大美人,在她的眼里寥寥数语就为读者呈现出一个身段窈窕、容貌美丽、灵气逼人、气质出众的美人儿,探春是四姐妹中的佼佼者,她性格里最突出的成分是敏慧而又自尊,“我们三姑娘诨名儿玫瑰花,又红又香,只是有刺儿扎手。”旺儿的话语也从侧面反映出探春的“厉害”。探春是贾宝玉同父异母的妹妹,是赵姨娘的庶出女儿,与赵姨娘母子的粗鄙猥琐不同,探春实在是一个先声夺人、处处流光溢彩的形象。在封建宗法制下庶出子女的地位与嫡出子女有着天壤之别,大户人家的妾侍名义上是半个主子实则仍旧是伺候老爷太太的奴婢,而妾侍所生的子女都要寄养在正室的名下,尊正室为母亲而对生母只能呼“姨娘”。所以探春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庶女地位而烦恼,而生母赵姨娘又的确是“烂泥扶不上墙”,她刻意与自己的生母赵姨娘保持距离就是想讨得嫡母王夫人的欢心,一心想挣得个“嫡女”的位分,为此她甚至不惜同王夫人统一战线打击自己的生母。在赵姨娘的亲兄弟探春的亲舅父赵国基过世后,赵姨娘想通过此时暂代凤姐管家的女儿多为兄弟讨得一些丧葬费,“现如今他是你亲舅舅,你就是多给一些又如何了,别人也不敢争个什么。”面对生母的要求,探春表现的十分冷淡,“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早生了九省的提督了,我哪里又多出这么一个舅舅来!赵国基既然是我舅舅,他平日里跟着环儿上学,怎么不拿出舅舅的款儿来”探春这里提及的舅舅是王夫人的亲兄弟王子胜,在探春的眼里她只认同王夫人为母亲认王子胜为舅舅,与赵姨娘同为奴才出身的亲舅舅赵国基她从来就没有放在眼里。探春虽然才干出众但庶出的尴尬身份却令她如鲠在喉,她虽然嘴上说着“不管什么骗的庶的”,但实际上她最在乎得仍是自己的庶女地位。为了争得一个“嫡女”的位分,可以狠心到不认自己的生母,这不仅是探春的个人悲剧也反映出封建宗法制对人性的戕害。

探春性格中第二个特点是豁达,这一点从她所居住的宅院就可以看出,《红楼梦》当中的人物描写不乏与环境有密切关系的画面。当中的环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物之间共有的生活环境,而是个人所处的独特环境。在封建末世、大观园作为人物的共同生活环境,但是就每个人而言,又有各自所处的独立环境。宝钗和蘅芜院,宝玉和怡红院,李纨与稻香村,黛玉和潇湘馆等等,人物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都是十分和谐的,而居住的环境正好就塑造了他们性格中的另一种外观。比如说,林黛玉的忧郁与潇湘馆的凄冷幽静对应;秦可卿放荡风流的性格与其卧室中的陈设布局相称;李纨冷淡的性格由稻香村的朴实衬托出来,贾惜春孤傲不合群的性格跟卧室中的小巧玲珑相得益彰。一个整洁的人,周围的一切都应该是干净有条理的,而懒散的人正好相反。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也能凸显其性格特征。《红楼梦》也是如此。薛宝钗的蘅芜苑“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子上仅有一个装着菊花的土定瓶,还有几部书,几个茶杯。床上的被褥和帐幔也是很简单。这样的陈设与宝钗冷艳、素雅的气质也比较符合。但是贾探春居所就不一样了,连在一起的三间屋子,当中是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上面放着各种颜色的笔筒,名人字画,还有几十方的宝砚。通过描写两个人物各自的房间,就可以看出薛宝钗的性格是淡泊和安静的,而贾探春则透露出豪气与爽朗。探春虽然是一个久居深闺的千金小姐,但她的性格里多了些许男子的豪爽英气,她曾经不止一次地流露出对于自己身为女孩的叹息,若探春不是一介女流他会一个于江山社稷、百姓民生都有匡扶作用的济世能臣,可惜天不遂人愿,在封建势力构建的铜墙铁壁之下,探春想通过小修小补改头换面的理想最终只能是空想,这也映照了判词中的“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探春性格的第三个特点是自尊好强、优于才干。探春博学多才,见识不菲、胸有谋略、大智若愚,这一点从她暂代凤姐管理家务就可见一斑。凤姐由于小产体力不支不能料理家事,只能由李纨、探春、宝钗三人暂代,起初奴仆并不把三人放在眼里“大奶奶是出了名的菩萨,宝姑娘是外人不便多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干己事不说话,一问摇头三不知;就是添了一个三姑娘,料着她是一个未出阁的腼腆小姐,能有多么厉害。”但两三件事情下来,众人皆觉得探春不过是言语温柔沉静而已,精细之处并不亚于凤姐。吴新登家的、周瑞家的等一干有头有脸的当家娘子仗着王夫人不在家,探春一个姑娘家年轻没经过事,便凡事敷衍塞责草草了事,探春竟也一一料理周全。从包种园圃、裁剪支出等事情中皆可以看出探春出众的理家才干。难怪连凤姐都忍不住连声赞叹“好!好个三姑娘!我素日里就说她不错!她又读过书,比我更厉害一层!”在检抄大观一节中,探春面不改色主动开门,并且十分有先见地剖析了抄家的利害性“我们这样的大家子是一时杀不死的,须得一层层的从里到外抄家,现如今还未等得上面来抄,你们自己倒先动起手来!”“我的丫头都是贼,我就是个为首的贼头。我们做贼的人嘴里一般都有个三言两语的。”王善保家的自恃是邢夫人的陪房有些脸面,竟去掀探春的衣襟,探春兜头就是一巴掌,登时花容失色怒从心起“你算是个什么东西,也敢掀我的衣服!”这一点探春与姐姐迎春迥乎不同,作为主子小姐的威严亦展露无遗。

3.2“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远嫁结局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可怜侯门绣户女,千里东风一梦遥。”在高鹗版续书里探春的结局是嫁到了海疆,与贾府的世交结为姻亲过着相夫教子的平淡生活,这个结局禁不起仔细考究。在87版《红楼梦》里,探春的结局是被南安太妃认为义女远嫁外藩和亲,这个结局比较有合理性。在小说中众姐妹行酒令的时候,探春抽到的一支签上面画着一枝红杏,一侧写着“日边红杏倚云栽,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宝钗等姊妹大笑,一齐打趣道“大喜,大喜,我们家已经有了一个王妃了,难道你也要是王妃不成?”《红楼梦》中的匠心独运处就在于没有一处废笔墨,但凡作者提及之处必然能够与后面的部分相互照应。从花签和众姊妹的玩笑中也可以分析出探春的结局并不平庸,不是普普通通的嫁为人妇而是远嫁他乡并且是做了某位藩王的妾侍。在前面元妃制灯谜一节里,众人的灯谜也预示了各自的归宿,探春的灯谜为“风筝”,这也是其结局的谶语预示着探春日后的结局也是像风筝一样远走高飞。

笔者认为探春应该是在南安太妃的儿子南安郡王征讨某个藩王的时候吃了败仗,南安太妃不舍得送亲女郡主远嫁而找了探春当“替死鬼”。元春在残酷的后宫倾轧中死于非命,迎春被中山狼折磨一载命丧黄泉,惜春在贾府抄家之后落发为尼,只能沿路乞食为生,巧姐儿被亲舅舅王仁卖入娼寮,凤姐惨死又遭贾琏休弃,李纨“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红楼十二钗皆不得善终。相对于其他人而言,探春的结局应该还算是比较好的,最起码保全了一条性命。并且依照探春出众的容貌才情,和亲外藩应该很容易获得藩王的宠爱,甚至为藩王生下继承人做太后都是比较有可能的。不过不管怎么说,在封建时代远嫁的姑娘就等于一辈子失去了娘家的依靠,舍弃亲人故土只身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内心的苦楚可想而知。试想,如果探春没有远嫁他乡,在贾府破败之后势必也将受到牵连,以探春的性格必然会椎心沥血一般痛苦万分。

4.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

4.1惜春的出身及性格

惜春本不属于荣府的一支,她是贾敬的女儿、贾珍的小妹妹,因为贾母的疼爱一并也接过来抚养。贾敬在小说中是一个只知道炼丹求取长生不老的人,最后在道观中因长年累月服用丹药而猝死,小说中也寻不见贾敬对自己这个小女儿一星半点儿的慈父情义,亲哥哥贾珍对于这个唯一的小妹妹也并没有过多的怜爱,嫂子尤氏也没有尽到长嫂的义务。所以惜春实际上跟迎春一样可怜,打小就缺少亲情的温暖。《红楼梦》中,薛宝钗圆滑世故极力融入社会,林黛玉清高自许努力挣脱社会,而小妹妹惜春则竭力撇清社会。

惜春跟三姐姐探春相较并没有过多的出彩之处,小说中比较明确的描写也就是写她善于作画,而贾母命令惜春做得《大观园行乐图》似乎是到最后也没有划上尾声,这对于惜春而言也不过是曾经的一个美好回忆而已。惜春小小年纪就失去了本该拥有的纯真娇憨,她极力想撇清周围肮脏社会对自己的影响。惜春想“出淤泥而不染”,并非是像林黛玉一样诗意的“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也不是像妙玉一样的“预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淖中”惜春的“出世”有些不近人情,由于年纪小没有生母调教,惜春并不懂得人情世故。在检抄大观园中,一直如姐妹的大丫头入画被搜检出贾珍赏给其兄的衣物,任凭入画如何苦苦哀求惜春也是枉然。惜春并没有丝毫顾及素日的主仆情分,她不容许自己的奴才败坏自己的声誉,生怕被别人连累了。朝夕相处的入画被撵出去,她也并没有任何的留恋不舍,惜春的孤介已经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4.2“独卧青灯古佛旁”结局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侯门绣户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最后的结局是在贾府破败之后侥幸留得一条性命落发为尼,这一结局在小说中多处都有提及。王夫人打发周瑞家的给众位姑娘送花儿,惜春与水月庵小尼姑智能儿打趣,“我才和智能儿说要铰 头发跟她一起做姑子去呢,这可巧又送了花儿来,可怎么戴呢!”惜春羡慕妙玉的超脱,一心想摆脱肮脏的家庭环境出家为尼。本是身份娇贵、锦衣玉食的千金大小姐,有花柳之姿水月之貌,一朝繁华已逝,红装变缁衣、三千烦恼丝皆落尽,只落得个沿街乞食的凄惨下场着实令人慨叹。且不说月落黄昏下青灯黄卷的凄苦,饥一顿饱一顿的寒素贫窘,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尼姑形单影只难免会有遭遇地痞流氓欺辱的时候,偶尔回想昔日春绮绣丛中、簪缨诗礼族、温柔富贵乡的优渥生活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对红尘断了所有念想才会不得已迈出出世的一步,“可怜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楼青楼朱梦阑。”青灯古佛最是枯燥无味,红颜易逝、韶华难归,小楼昨夜又东风,梨花海棠伴孤灯,转眼红颜似枯槁,往事不堪回首了。在童年时期就缺少父母的关爱,在成年时期本应该择一良婿佳偶夫唱妇随,过着相敬如宾的平淡幸福的生活,但这于普通女子而言唾手可得的幸福却与惜春无缘,目睹家族的衰败灭亡,自己也一步步走向毁灭,这种震撼人心的结局令闻者痛心、说者伤人、见者寒心。

5.性格迥异,结局同悲

红楼四春的性格虽各有差别但结局却殊途同归,从对红楼四春的塑造中也能提感受到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红楼梦》与其之前的中国古典小说存在差异之处。主要表现在:古典小说通常都是来源于纪事录闻,一般都围绕着事件来进行,其叙事的过程中涉及到人物的写作,换句话说,古典小说多数都为情节型的小说。相比之下,现代小说一般都是以人物描写作为研究的重点,对于事件的叙述则属于退居其次,以叙述事件作为人物描写的铺垫,因此,现代小说又被成为人物型小说,反映出现代小说的典型特质所在。《红楼梦》集中了人物小说和情节小说两方面的特色,可以被认为是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型的过度阶段。《红楼梦》在前人小说对人物塑造的艺术经验上,成功突破了传统的僵化思维,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艺术描写。也因为以一部后出之书的身份当上了古典文学上的巅峰。《红楼梦》四春的结局也暗示了贾府的悲剧结局的“起承转合”。“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是《红楼梦》的悲剧色彩所在,四春的结局恰好与这一主旨相互照应。元春得宠是贾府重新获取帝王宠幸的开端,在失去了元妃这一保护伞之后贾府不知急流勇退最终善恶到头终有报,触怒了龙颜被革职抄家面临灭顶之灾。迎春在贾府尚苟延残喘的时候被折磨致死,这也抨击了以贾赦为代表的贾府家长的罪恶。探春在贾府土崩瓦解前夕远嫁外藩为妃,虽远离亲人故土却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惜春在目睹家族失势之后心灰意冷为这个延续百年的大家族唱响 了最后一曲挽歌。“元迎探惜”的谐音“原应叹息”,是对贾府四春不幸遭遇的慨叹,也是对贾府命运的哀叹,贾府四位小姐的境遇为这部小说笼罩上了一层更为深厚的悲剧色彩。

结语

从上述几个方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在继承传统古典小说的优点上,成功开拓了全新的人物艺术创作,使中国的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时代。没有一部小说能实现《红楼梦》中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对人物进行刻画的效果,同时《红楼梦》还有反复渲染人物肖像、景物和心理变化的特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突破。

其作者曹雪芹比较善用各种艺术方法之间的调动,把这几个方面进行灵活的配合使用,因此,对于肖像的描写、动作的描摹、人物语言的安排、心理状态的变化和景物与环境的营造等几个方面都成功向读者展示出良好的艺术效果。可以看出,《红楼梦》在任务描写艺术方面不仅对正面人物皆为善、反面任务皆为恶的传统模式有所创新,而且还在环境写人、以诗词写人等独特人物描写艺术等问题上向读者展现出个性化的艺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