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为何仅靠几千人就敢复辟?溥仪同意吗?

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五千‘辫子兵’,借‘调停’为名入京。在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并于7月1日撵走黎元洪,把十二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史称的‘张勋复辟’。不过,仅过十二天后就被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

张勋是谁?为何复辟?

出身贫寒却平步青云

张勋,字绍轩,是江西奉新人,出生于1854年。父亲是一个小商贩,家境一般。但他八岁丧母,十二岁丧父,成为孤儿。为了混口饭吃,张勋去帮地主家放牛。因乖巧可爱,不久改为书僮,伺候东家少爷读书。1879年 (光绪五年),张勋参军入伍,成为了清军的一名士兵。五年后,他随部队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次年在镇南关大战中战功卓著,越级提拔,官至参将,管带广武右军各营,驻扎广西边防。

甲午战争爆发后,张勋投奔了袁世凯。

不久因随袁世凯赴山东征剿义和团,升任总兵。次年调至北京,宿卫端门,算是九门首领之一,多次担任慈禧、光绪等人出巡的扈从,开始受到清政府的重视。

1911年,擢江南提督。武昌首义后,奉清廷之令镇守南京,统领第九镇新军。江浙联军围攻南京,张勋兵败退往徐州,皇帝授他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仇视革命

武昌起义后,张勋为表示忠于清廷,命令本部人马均留发辫,人称“辫子军”。1913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张勋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十一月,任中国孔教会名誉会长。

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命,率部往南京镇压讨袁军,大肆迫害、捕杀革命党人,留日同盟会员韩志正北走北京,老同盟会员周仲穆被杀于王陵母墓,王少华被逼坠楼自杀,一时间,徐州腥风血雨,阴霾密布。随即被袁世凯授为将军府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调往徐州,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1915年,拥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公爵,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满清政府。

“张勋复辟”

1917年,张勋借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伪装成调解人,企图坐收渔利,同时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拼凑实力,积极策划清室复辟。

黎元洪见段祺瑞手握重兵,就电召驻守在徐州、统领定武军的张勋进京当中间人。

张勋毕竟是老北洋,进京之前,他偕同新任命的国民政府总理李经羲先去了天津,拜码头,访名流。在段祺瑞位于日租界宫岛街(今鞍山道38号)的家中,张勋邀段赴京,“共筹国是”,段祺瑞拒绝了。张勋又跑到徐世昌家,关门进行了长时间密谈。

6月,隧率辫子军入京。

经过一阵紧张的策划,张勋于同月30日夜潜入清宫,决定当晚发动复辟。凌晨1时,张勋穿上蓝纱袍、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瓴,率领刘廷琛、康有为、陈毅、沈曾植、王士珍、江朝宗及几位辫子军统领共五十余人,乘车进宫。

废帝溥仪在养心殿召见张勋。张率领诸人,溥仪行三拜九叩礼。

第二天,溥仪发布“即位诏”,称“共和解体,补救已穷”,宣告亲临朝政,收回大权。他公布九项施政方针,一连下了八道“上谕”,大举封官授爵,恢复清朝旧制。

参加复辟的重要分子,均被授以尚书、阁丞、侍郎等要职,康有为任弼德院副院长,张勋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并被封为忠勇亲王。

张勋通电各省,宣布已“奏请皇上复辟”,要求各省应即“遵用正朔,悬挂龙旗”。

当时京城龙旗飘荡,旗人喜形于色,商人却忧心忡忡。中行、交行的纸币断不收受,吃饭、购物只认大洋,一时物价上涨,人心惶惶。

张勋的劣行,遭到了全国各界的强烈反对。

总统黎元洪、副总统冯国璋,第一时间通电全国,声讨张勋的倒行逆施;总理段祺瑞立即组建讨逆军,7月3日在天津马厂誓师,兵分三路,直捣北京。张勋逃入荷兰使馆,溥仪退位,被通缉,继逃到天津德租界地区。

张勋没有背景,没有后台,家境贫寒,还是孤儿,二十五岁才从军,一步一步从底层做起,成为大清股肱之臣。他对大清朝一往情深,忠贞不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