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记不起小时候发生的事情?

好像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爸妈调侃起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但是自己常常会想:什么?我当年做过这样的蠢事?为什么我一点记不起来?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童年遗忘症”。如果让大家回想自己最早的记忆,想想那时的自己大概有多大,没有人会回答说记得自己在母亲肚子里是什么样的,或者记得自己刚生下来的事情。大部分人对自身真实的记忆都要始于3、4岁。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失忆”呢?

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一家酒店式公寓的话,那一件件值得我们回忆的事情就是长期住在这栋公寓楼的顾客。假设这家酒店的总经理——你——决定在纪念公寓开业20周年之际寻访所有的老顾客,所有开业之初就光顾、支持本公寓的忠实住户。你召集公寓各部门就此事的实施方案进行动员。只可惜,当你把这个绝佳想法传达给会上各位时,大家都面露难色,纷纷表示几乎就没有什么最初的忠实客户存在,假如真的有,要找到也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工程部负责人首先起身道歉,承认是他的责任。回想酒店刚开业那几年,完全是试运行状态,大厦还未盖全,连门厅都没有装修好,没有酒店的模样。刚出生的婴儿就是这样一块璞玉,身体的感知觉还未发育完全,看人都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子,更不要说去记忆。同样的,婴儿的大脑也仍在生长。从刚出生的350g,到成人的1500g,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家酒店基础设施都没建设完全,可以留下来的顾客自然少之又少。(生物学—知觉系统不成熟)

人事部的认知加工小姐接下话茬子,说这也有她的责任,这是我们(他们)第一次创业,对标准的流程不甚清楚,当年招聘的第一批前台实习生业务都不熟练,可以接待的顾客数量连现在标准员工的一半还不到,那些记忆先生可不是愿意等待入住的主,如果入住队伍排的长了当然甩手就走。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在5-9个单位,而3岁的幼儿只能达到3.9个单位,要知道想要将河中的水(发生的事情)舀进我们自己的木桶(长时记忆)里,瓢(短时记忆)的大小很关键,要是瓢非常小的话,多余的水也只能任其溢出了。(信息加工—输入载荷)

档案馆的总管推了推眼镜,把一大摞客户资料摊在你面前,说道,其实也不怪他们,早期其实也是有很多客户住下的,只不过……实习生还没有学会使用登记表,或者更高端的数据库去储存入住人员的信息。面临的状况往往是一位先生入住了,可是我们这些后人不知道怎么去找到他——这等于把这位住户给丢了。婴幼儿记忆事物的方法仍然比较原始。成人若想要记住一件事情,往往会记住事件的前因后果,将好几件事情通过某种线索串在一起,必要的时候还会画思维导图、逻辑框架。而小孩最先发展起来的记忆手段,也只是不断重复背诵重复背诵,记忆效果可想而知。即使真的通过复述将信息材料记进了档案,将来再次打开文件,发现全是乱码完全看不懂也不是不可能。相比较而言,后来公寓把高端设备补充完备后,数据库里根据关键词一一搜索就能知道住户住在几层第几间房,他的具体背景有哪些,搜索住户信息变得轻而易举。(信息加工—提取失败)

这样想来,市场部的Mr.Ego解释到,这也和我们公寓的转型史、运营理念有很大的联系。为什么是这些经历留了下来,而不是其他那些?为什么我们需要记忆?在真实世界中,现实公司总会为了迎合特定人群的口味设计宣扬独有的产品理念与文化,而在记忆这栋公寓中,正好相反——认知中的自我是什么样的人,与之相关的经历才会被留下。这是一个自证的过程,正是因为我们需要这些记忆作为实体相组合,拼凑成一个主角是自己的传记式故事。着眼为什么找不到早期住户的问题,故事的主角——认知中的自我产生之前,虽然可以进行学习和记忆,但是这些经历都不可能组织成为与“我”相关的信息,而只能作为片断的、不完整的一般学习经验存储在记忆中。内心如果没有独立自我的存在,这些可能会入住的顾客——我们所经历的事就没有组织的参照点,也就不能产生记忆。研究就发现,早期的婴儿不能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仍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的环境区分开来,如果在孩子脸上画个红点放在镜前,他会触摸镜中那个人而不是自己脸上的红点。而对于特殊儿童(聋、哑儿童)来说,记忆的出现与年龄无关,但与“认知的自我”的出现年龄密切的相关。(认知自我的建立)

和各部门的同僚讨论了这么多,作为经理的你也只能取消这个美好的计划了。没关系,谁能保证刚开始创业就能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正因为如此,能留下的最初记忆都是异常珍贵的,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与价值观,这也是许多心理学大师所关注的话题。回想一下,你最初的记忆是怎样的一段经历呢?(本文作者为墨小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