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十七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清朝政府与沙皇俄国在黑龙江中游雅克萨(俄称阿尔巴津)等地发生系列军事冲突。在此过程中,一些被清军俘虏或者投降的俄罗斯哥萨克(即俄国史籍上的所谓“阿尔巴津人”)被迁入京,成为了俄罗斯旗人。
最早归附的俄罗斯人有顺治五年(1648年)的伍朗格里,其次是康熙七年(1666年)归附的伊番等人,第三批人数较多,是企图进入牛满河地区被清军兵船截获的31名雅克萨城俄罗斯人。在康熙皇帝授意下,他们被编为八旗满洲镶黄旗下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这些人及其后裔就是清代北京的俄罗斯旗人。
▲雅克萨之战地形图
因为最初俄罗斯壮丁数目不足编为一个整佐领,所以康熙二十二年编设的只是“半个佐领”。直到收复雅克萨城后,不愿回俄国的战俘加上原有俄罗斯壮丁才凑够一个佐领。
对俄罗斯降人,康熙皇帝一直优待有加,这很大程度上缘于在黑龙江流域对俄作战的需要。这些被编入八旗的俄罗斯人在前线侦查敌情、劝降同胞,这种攻心战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奇效。据《俄国驻北京传道团史料》记载:“阿尔巴津人看到敌营中已有自己的同伴,又看到对方兵力雄厚,所以非常害怕不自动投降就会遭到覆灭的下场;而且他们还设想,如不抵抗就投降也许会得到中国皇帝的赦免。于是他们便听从了叛变投敌者的话。就这样,他们把自己的全部武器集中起来,运至制定地点。郎谈收缴了武器后,即刻下令烧城。”
因此在俄国史籍中,这些俄罗斯旗人被称作“叛徒”、“俄奸”。中俄边境关系缓和后,他们被视为叛国者,再也不能回归故土。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规定已经在中国生活的俄国人和已经在俄国生活的中国人均无需返回本国,这批俄罗斯人便在中国扎根下来。
这些俄罗斯人不仅被编入待遇最高的满洲八旗,还是上三旗的镶黄旗,享有与满洲人的等同的优渥待遇,以当兵为生,领取粮饷。部分人还被授予官职,还有一部分在衙门担任翻译工作。
与其他被纳入八旗的异族人一样,俄罗斯旗人的文化风俗也日益向满洲人靠拢。男子将头顶四周的头发剃去寸余,中间长发分三股编成长辫垂于脑后。服饰上也是满式衣冠,着“马蹄袖”袍褂,袖口狭窄,开襟袍子,布带束腰。而姓氏也改成了满式。加之俄罗斯人定居北京之初便被赐满人女子为妻,他们与其他旗人的距离慢慢缩短,直至消弭于无形。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郭廷春。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