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为何刘备得俩儿还是败了?

水镜先生司马徽有句名言,影响颇广:“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是,仁德之君刘玄德,得到了诸葛亮和庞统两位大贤,却依然没有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后人有了许多联想。有的人认为是诸葛亮忌妒贤能,故意打压庞统,于是1+1<2,甚至1+1<1,蜀汉集团一蹶不振,只能龟缩在川蜀之地了。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和庞统关系还凑合,关键是庞统早死,如果庞统多活几年,那刘备的结局就应该大不相同了。下面说说我的观点。

演义夸大了卧龙凤雏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不过是小说家罗贯中编出来的,为的是铺排被神化的诸葛亮闪耀登场。实际上,庞统和诸葛亮确实是才华出众,不过其他国家的谋士终究也不是花瓶。同期还在生的贾诩、司马懿、程昱、荀彧、荀攸、周瑜、陆逊等都有经天纬地之才,与卧龙凤雏是旗鼓相当。而且一统天下的大业本来就受很多因素影响,天时、地利、人和、兵将、生产力、粮食、武装等等,甚至还要看运气,这些都不是单靠拥有卧龙凤雏就能百分百得到的。

凤雏庞统早死
演义中落凤坡凤雏损落的情节相信大家都知道,即使是正史,庞统也差不多是在同期进攻雒城的时候被流矢所杀。对刘备团队来说,凤雏死得太早了,才华基本上都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

隆中对的始料未及
那么可以说,在卧龙凤雏当中,刘备团队主要是依赖卧龙。诸葛亮为刘备所献的计谋里,最有名的就是隆中对。可是隆中对也有不少疑似破绽,受到后世的质疑。比较有名的一个,是毛泽东批评说:”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不错,西蜀、荆襄可以对中原成钳击之势,可是问题也在于两地距离太远,山路崎岖,互相支援的时候很不方便,指挥起来也很费时间和资源,就更不用说人事上的问题了。孙子兵法曰:并敌一向,千里杀将。这说的就是要集中兵力攻击敌人。后来荆襄被袭,刘备远在西川也是无可奈可。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矛盾便是东吴。东和孙权、北拒曹操毕竟是个美丽的憧憬。现实是在东吴的二分天下之计里,根本没有刘备团队的位置。当关羽镇守荆州时,东吴君臣清楚意识到让猛虎占领自己的上游是多么的危险,蜀国军队随时可以仗着长江顺流而下,突袭吴国。因此,东吴从来就不相信蜀国,夺回荆州也就成为东吴君臣自保的头号目标。那么,三分天下之计就出现矛盾了。本来东和孙权、占领蜀地荆襄是计谋的核心,可是占了荆襄,便和不了孙权,那岂不自相矛盾?失去荆州,大概是刘备团队低估了东吴夺回荆襄决心的结果。

夷陵之战大败
不管刘备是一时冲动,还是衡量了魏吴实力后作出的进攻决定。先不论伐吴是否正确,第一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执意自己亲自到前线,而不是按常理先派小部队去试探敌人虚实。第二就像陆逊所说,蜀军最大的优势是水陆并进,弃水军而零散地在林中扎寨,等于暴露了相当大的破绽。这一场败仗,除了失去了黄权、冯习等将领,在兵力、器械装备、钱粮、甚至心理上也对蜀军造成莫大的损失,狠狠地挫了蜀汉的锐气和国力。此后蜀汉国力迅速衰退,不得不完全放弃夺回荆襄重振三分之计的计画,这是诸葛亮也无法挽回的结果。

蜀国积弱
到了蜀汉后期,即使诸葛亮还在,也无法完全扭转蜀汉的弱势。当时刘备伐吴所损耗的国力未完全恢复,蜀中又没有几个大将,加上后主不见得特别的励精图治,而且蜀国版图比魏吴小,恢复自然也比魏吴慢。因此诸葛亮逼于无奈下,只好兵行险著,多番带兵北伐。不料在种种原因下均无疾而终,使得本来已经积弱的蜀汉更是每况越下。

毕竟,战争里的变量太多了,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百分百左右的。

不知各位有何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