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迷思,到底让还是不让?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末年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中平初(公元185),举高第,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后因得罪董卓,转为议郎,被派往黄巾军动乱最频繁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公元195)领青州刺史。曹操迁献帝都许昌,把孔融召回,迁少府。但因孔融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孔融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不仅屡屡反对曹操的决定,而且多次在公开场合使曹操难堪,如反对恢复肉刑、讥讽曹丕私纳袁绍儿媳甄氏、嘲笑曹操征乌桓、反对其禁酒。再加上他忠于汉室,上奏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来增强汉室实权,此举更是严重激怒了曹操。因此,在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壬子(二十九)日(9月26日),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时年55岁。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孔融让梨’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笺疏》:

1.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四世孙也。高祖父尚,鉅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2.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3. 普及版: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某月某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4.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教导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孔融让梨’白话翻译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七岁的时候,一天他祖父正好六十大寿,宾客满堂。刚好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孔融按照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孔融把最小的一份留给了自己。父亲好奇地问: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为什么反而你自己却拿最小的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低,人有老小,尊敬老人和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听罢很是高兴。

对’孔融让梨’的另类解读及批评

1. ‘孔融让梨’是资源按照实力分配的必然结果

网络上有一个有趣的解释方法。有人觉得弱小的孔融把大梨子让给年长体壮的哥哥是必然的事情。孔融不这样做,事后肯定挨哥哥揍一顿。因此在弱肉强食的家族里,把大梨子让给哥哥是明哲保身的办法,这是屈服/韬光养晦,而不是谦让。(编者按:这个解释是恶搞居多,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实际上生活里常有这样的例子,一种行为,背后不尽是同一个动机;还是要从多方搜证辩论,才能下结论。)

2. ‘孔融让梨’和约翰争苹果-勇于面对竞争的决心

西方流传着一个和’孔融让梨’相近的故事,但情节却截然不同:

“In the west, there is also another story of John fighting for the best apple. There were three bothers in the family, John was the oldest. When they were kids, one day his mother brought back some apples of different sizes. She held the biggest and reddest one in her hand, “This apple is the biggest and reddest and should be the most delicious one, who wants it?”

All three boys wanted it. John’s mother decided to ask three of them to mow a third each of the family lawn and the person who did the best job within the least time would get the apple. John did the best work and won the apple. And John became hugely successful in his business as well when he grew up.”

故事大意是约翰通过和兄弟们的公平竞赛,从母亲手里赢取了自己想要的大红苹果。约翰没有拿礼让作为借口放弃机会,反而正视自己的需要,迎难而上,勇于接受挑战;在竞争里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也是相当正面的信息。(编者按:如果约翰在获胜后和弟兄们分享成果,或是教导弟兄们怎样在下次把工作做得更好,那故事会更圆满。)

3. 有关’孔融让梨’典故对小孩的教育

网上流传有西方学者对类似话题进行了实验。学者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然后让一群被测试的小孩子去挑选,并重复实验若干次。完成后,让家长表扬那些选了小苹果的孩子,但批评那些挑选了大苹果的孩子。研究人员发现,在实验开始的时候,选小苹果的孩子也是想选大苹果的,只是后来学会了选小的更能赢得大人的青睐,因此在接下来的实验里便违背自己的本意选了小苹果。这样很可能间接教会了孩子们撒谎。然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另一个情景,却有不同结果。家长鼓励挑选小的苹果的孩子,赞扬他们的友爱精神,并且表扬挑选大苹果的孩子,称赞他们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这些孩子长大后都有了不一般的成就。 (笔者按:在网络上简单搜了一下,没有发现相关的研究报告。不过确实能启发我们,同样是教导让梨,方法不同有可能导致不一样的教育结果;可能最主要还是要让孩子们明白’孔融让梨’的可贵,而不是单单从形式上要求孩子们跟从;可能孩子挑了个大的,不过是想藏起来送给父母呢!)

网络上还有另外一个故事,说是一个犯人的自白: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总而言之,’孔融让梨’表扬的是一种重视伦理、推己及人的高尚内在情操,而不是在于外在形式;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模仿,往往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