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罗纳尔多退役了,巴西足球8年没缓过来;齐达内退役了,法国足球12年没缓过来;巴乔退役了,意大利足球16年没缓过来;克鲁伊夫退役了,荷兰足球20多年没缓过来;普斯卡什退役了,匈牙利足球30多年没缓过来;高俅退役了,中国足球1000多年也没缓过来”。
这样的段子以前也层出不穷,著名的还有“十几亿人挑不出十一个踢球人”,“中国是足球创始国却不会踢足球”之类。
本人不是球迷,对中国怎么就“十几亿人挑不出十一个踢球人”的原因没什么研究。但要说“中国是足球创始国却最不会踢足球”是怎么回事,倒很有兴趣,翻过些书。对中国古代足球“蹴鞠”何以在近代踪迹全无这样无奈而有趣的问题,有了些心得。
蹴鞠的起源,曾有“传言黄帝所作”之说,但毕竟太过玄幻。但在战国时期就已经风行各国,比如齐国的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这蹋鞠便是蹴鞠。到了汉代,正式被称为蹴鞠,所踢之球“以皮为之,实之以毛”,因此叫做“毛丸”,而“毛丸谓之鞠”,踢毛丸,也就是蹴鞠了。
汉魏时代,蹴鞠是被作为练兵的手段,颇有今日“足球是没有硝烟的战争”之谓,汉代的刘向便说蹴鞠是“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今军无事,得使蹴鞠”。这种讲究体能、技巧和团体合作的项目,确实是练兵的好方法。不过,承平日久,练兵的意义不大,蹴鞠便成了人们体验刺激的娱乐方式。于是,在战争年代,蹴鞠用于练兵,“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到了太平年代,便“康庄驰逐,穷巷蹴鞠”,成为大众娱乐。
到了唐代,蹴鞠有了长足进步。首先“鞠”不再是“以皮为之,实之以毛”的实心球了,而是“皮球中不置毛,而皆砌合皮革,待其缝砌已周,则遂吹气满之,气既充满,鞠遂圆实”——已经与现代的皮球无异。因为更为轻巧,不但男子,连女子也开始玩蹴鞠。加之李唐皇室对这项运动热爱和唐朝开放的国风,蹴鞠更为风靡。可也从唐代开始,蹴鞠用以练兵的意义已经减弱,而向娱乐大踏步前进。乃至被认为是恬嬉误国的东西,诸如“场无蹴鞠之玩,野绝从禽之乐”之类劝谏皇帝的言辞开始出现。
因为《水浒传》中对高俅踢球得赏识的描写,人们总把宋徽宗看成爱踢球甚过爱江山的皇帝,其实在他之前,唐朝便出现过一位,那便是唐僖宗。这位皇帝“好蹴球、斗鸡为乐”,而且“自以能于步打”,曾对伺候他的优伶石野猪道:“朕若作步打进士,亦合得一状元。”石野猪虽是优伶,却有忧国之心,趁机进谏道:“或遇尧、舜、禹、汤作礼部侍郎,陛下不免且落第。”可唐僖宗只是一笑置之。结果,唐朝在僖宗当国之时爆发了黄巢之乱,连长安都被攻陷,僖宗亡命四川,大唐也正式走向衰亡。这则故事被收于《北梦琐言》一书中,在结尾,作者叹道:“原其所好优劣,即圣政可知也”,直接将蹴鞠视为亡国之好了。
宋代市民社会比唐朝发达,蹴鞠达到顶峰,因“精神爽”、“消长日”、“度永年”等好处而为人推崇,光是不同种类的球就有四十余种,民间开始大量出现蹴鞠“俱乐部”,如圆社、齐云社、打球社等,并涌现出不少球星,比如黄如意、范老儿等,而有的球星因为球技出众还能当官,除了著名的高太尉,还有一位柳三复,也是因为球技好而被宋真宗时的宰相丁谓授予官职。
不过,与唐朝相比,宋朝的蹴鞠已经不太注重竞技而偏重表演,只有单球门之“筑球”和无球门之“白打”表演两种,不再呈现唐朝那种激烈对抗的比赛。有学者认为这是宋朝“崇文抑武”政策的表现,体育多为象棋、围棋、投壶、秋千等非身体激烈对抗性体育项目,而蹴鞠这样的对抗性项目也随之发生变化。
及至元代,蹴鞠之风仍然很盛,当时的首都大都“游玩无虚日, 上自内苑, 中至宰执, 下至士庶”都爱蹴鞠,“香风并架, 花靴与绣鞋同蹴, 锦带与珠襦共飘。纵河朔之娉婷, 散闺闱之姽妮, 此游赏之胜事也。”但此时的蹴鞠已经完全轻视竞技和对抗而专注观赏性,成为皇室及达官显贵宴饮时的娱乐项目,流风所及,民间也以观赏技艺为妙。这使得蹴鞠“阴盛阳衰”,身体轻盈的女子成为蹴鞠主角。元曲中有大量女子蹴鞠的描写,如“谢馆秦楼, 散闷清愁, 惟蹴鞠最风流”,“红尘两袖纤腰倦, 越丰韵, 都妖软,罗帕香匀粉汗妍, 拂落花钿,若道六片儿香皮做个姻眷”等等之类,都是香艳无比,球场上已少见阳刚,多是阴柔。
于是乎,正人君子们更对蹴鞠口诛笔伐。例如元武宗喜爱蹴鞠,曾赐给一位有着高超技艺的蹴鞠者十五万贯的重赏,但丞相阿沙不花顿首进谏道:“以蹴鞠而受上赏, 则奇技淫巧之人日进, 而贤者日退矣, 将如国家何。臣死不敢奉诏。”
既然是奇技淫巧,待到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蹴鞠立即便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严禁军人蹴鞠,下令“在京但有军官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蹴圆的,卸脚;作卖买的,发边远充军。”明太祖之后,明朝进入承平,蹴鞠又重新恢复起来,但禁令仍不时出现,如天启年间,便有“严禁民间举放花炮流星,击鼓踢球”的诏命。已经以观赏性为主的蹴鞠艺人生存艰难,豪门大户不再以观赏蹴鞠为风雅,仅是作为自己偶尔的娱乐,蹴鞠艺人在城市里已无演出的地方,只能靠走江湖卖艺糊口,娱乐层次下降,社会地位低下。蹴鞠再也回不到当年的盛况了。
明清易代,世间已经少见蹴鞠艺人的身影,只在妇女儿童的日常消遣中能偶尔一见,并很快被更容易掌握的踢毽子所代替。
流行千年的蹴鞠终于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梳理下来,蹴鞠的衰亡是因为什么?恐怕就在于竞技走向表演。
体育还在于竞技,在对抗中寻求技巧和美感才是王道,才能传承不息。而竞技则是可以全民参与的。蹴鞠从竞技开始向观赏转变时,它的命运也就岌岌可危了,因为这限制了其参与性,从无论贵贱老少偕宜的运动,成了艺人独专的技巧。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岂能不逐渐式微,走向衰亡?就如当今的中国足球,如果要不是因为各种腐败导致假球黑哨泛滥,比赛成了表演,就算一时进不了世界杯,也不至于有今天的局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