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辐射能致癌?辐射:臣妾做不到啊!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通信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头条:手机辐射致癌!少玩手机,远离辐射!”想必很多人都看过类似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虽不知真假,也不免人心惶惶。可随着科技进步,手机俨然成为低头族的“第二条命”,因此在得到百分之一万的定论之前,哪怕它可能真会要了我的命,也不能阻止我们低着头过马路!

图片来源网络

要说远离辐射,我们首先得知道辐射是什么——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温度零度以上,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种传送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物体通过辐射所放出的能量,称为辐射能,简称辐射。

但是,辐射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到太阳,小到手机,可以说想要完全远离辐射的可能性为零。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对辐射加以区分——既然辐射无处不在,那我们还能安然无恙,一是人类福大命大,没那么脆弱,二来辐射本身有多种类型,大部分辐射也没有那么可怕。

就像太阳将光能传递到地球,火焰将热能传向周围一样,辐射能被体物吸收时发生热的效应,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不同,所产生的温度也不同。因此,辐射其实只是一种能量向外传播的现象。

辐射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像原子弹、日本核泄漏、切尔诺贝利产生的辐射,就叫做电离辐射,一般称为射线,比如: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X光-伦琴射线等,也就是人们平时谈之色变的真凶。它会破坏生物体的细胞结构,是诱发癌症的原因之一。

相对于令人恐慌的电离辐射,日常生活中的电风扇、手机、电磁炉等电器,以及通信基站所产生的的电磁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的范围。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热效应,人体70%以上的水分子,受到电磁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体内器官周围的温度。

第二是非热效应,电磁辐射会打乱和干扰人体器官和组织中存在的微弱电磁场,如被X射线过多照射后,虽然身体不会发热但会影响身体健康。

第三是累计效应,即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久而久之产生的累积性的影响。

不过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少量电磁辐射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只要我们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使用电器物品适当的方法以及一个正常的心态,便大可不必担心电磁辐射的问题。且这些辐射的效果实在微乎其微,我们可以通过下表来做一个了解:

可以看出,我们就算睡在别人旁边,或是晒晒太阳,也都会受到辐射,至少现在还未听说过这样的辐射能够致病,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谈辐射色变。至于文章开头提到的为了远离辐射而不玩手机,其实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探索手机辐射是否致癌。研究纳入13个国家的万余名受试者,其中包括2765例脑胶质瘤、2425例脑膜瘤、1121例听神经瘤、109例腮腺恶性肿瘤和7658例正常对照者。最后的研究结论是:使用手机并未增加罹患上述肿瘤的风险。生活中常见的产生非电离辐射的包括微波炉、无线WiFi、手机、雷达、电视、电脑等。非电离辐射不会杀伤细胞或破坏DNA,而是产生热效应,这和晒太阳导致体温升高是同样的原理。

既然手机本身的辐射微乎其微,那我们不妨追根溯源——手机信号来源于通信基站,若没有基站,我们的手机只能是一块防身板儿砖。随着通讯发达,基站也越来越多,于是有人会在担心完手机辐射后开始担心基站辐射。其实,基站的辐射也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小——

如今的通信基站建设经历了如下过程:

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采用大区制基站建设,基站覆盖几十千米的范围,发射功率大,因此辐射也很大。

第二代(2G)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采用蜂窝小区制基站建设,基站覆盖范围几千米,辐射相对较小。

第三代(3G)和(4G)移动通信系统:沿用蜂窝小区制基站建设,但采用了更多的新技术,一个基站覆盖只有几百米,发射功率较小,这样辐射也就更小。

如果这种距离性的表述不够直观,那么我们可以从数据上了解通讯基站的辐射到底有在什么程度:城区基站的辐射功率一般是30-300W,依据人体受到的辐射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300W的辐射功率在10m距离上的辐射功率面密度只有0.2387W/ m2。物理学家早已算出地球上太阳光的辐射功率面密度大约是1000 W/m2,太阳光辐射是基站辐射的上千倍,因此在电磁辐射上基站远小于太阳光。既然太阳光在一般情况下对我们没有致命性的影响,那么基站的电磁辐射就更不用担心啦!

不知看到这里,各位客官是否可以安心地与爪机玩耍了?不过,小编依然要提醒大家,手机辐射虽小,长期低头和用眼却会引发其他疾病,大家可不要因小失大哦!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