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走私商人竟是倭乱祸根?不光带路,还帮倭寇造大船!

“嘉靖大倭乱”前期,之所以倭寇大兴,关键一点是明军船只特别是大型海船方面不占据优势。而这正是因为当中国走私商人参与倭寇之后,给日本的造船业带来了蓬勃发展,倭船也开始大型化。

《日本图鉴》中记载了倭乱前后日本造船技术的变化“日本造船与中国异。必用大木取方,相思合缝,不使铁钉,惟联铁片;不使麻箸桐油,惟以短水草塞罅漏而已。费功甚多,费材甚大。非大力量,未易造也。凡寇中国者,皆其岛贫人。向来所传倭国造船千百只,皆虚诳耳。其大者容三百人,中者一二百人,小者四五十人,或七八十人。其形卑隘,遇巨舰难于仰攻。若于泥沉,故广福船皆其所畏。而广船旁陡如垣,尤其所畏者也。其底平不能破浪,其布帆悬于桅之正中,不似中国之偏桅帆常活,不似中国之定惟使顺风。若遇无风逆风,皆倒桅荡橹,不能转戗。故倭船过洋,非月馀不可。今若易然者,乃福海沿海奸民,买舟于外海,贴造重底,渡之而来。其船底尖能破浪,不畏横风、斗风,行使便易,数日即至也。”

▲日本古代船型

所谓平底船体,是日本式木船中的大板构造,起倒式桅杆上挂横帆扬帆驾驶船只,也正好表现了日式船舶帆装特点。日本古代造船技术学自朝鲜,船体构造并非中国的隔板接连,而是用横杆相连,铁片插入船板和横杆之间固定,船板和船板之间用草木填塞。虽然中国没有大批的造船工匠前往日本,制造纯粹的隔板中式帆船相对困难,因此日本的造船工匠只能在倭寇中的中国人指导下,改变船身结构来做船只调整,在船身外面加造重底,使之变尖,因而具有和中国帆船相同的凌波性和耐久性。然后仿造中国的舱面建筑,以适应和明朝水军作战,从而在外表上类似《倭寇图卷》中所描绘的中国式帆船。

▲新罗船和日本船舱内结构对比图

这种倭寇船也叫八幡船,八幡是八幡大菩萨的简称,是日本在奈良时代神佛混淆而制造的崇拜对象,。前身八幡神是指八幡宫的祭神,也是弓矢神,是武士的守护神。东大寺创建时在奈良变成了佛教的庇护神,因此之后叫做八幡大菩萨。自元寇袭来全国范围内的宗教强化,八幡大菩萨信仰和天照大神,以及春日大明神等信仰,在日本人的心中固定下来。现在大三岛大山神社中,还保留有日本战国时期的三岛水军旗帜,上面写有伊势大神宫(天照大神)、八幡大菩萨、三岛大明神等三种神的名字。

▲八幡大菩萨旗

因此当时战国时期的倭寇,乘打着八幡大菩萨的旗号,以其作为自己的守护神,也是不足为奇的。祈祷神明的祝福,以神国之民讨伐秽土非人,给自己贴上正义的标签,在天诛同时顺便发财,这就是相当一部分日本倭寇的思维。这种行为颇为类似当年的十字军东征,用宗教给自己披上神圣的外衣。日本人在宗教的极端性上,也可以从德川初期的天草之乱看出,在宗教领袖天草四郎被杀之后,其母还拒绝相信天草已死,说天草是天上的使者,幕府是杀不了他的,他已经到达天堂。香西成资的《南海通记》中写到倭寇问题时,也提到了倭寇的宗教思想。“我国贼船皆立八幡宫旗,到海上侵犯西番贸易,抢夺财产。以故这种贼船称为八幡船”。

▲二战日本军队中使用的八幡旗

此外,日本天文年间出现了大型军舰“安宅船”。安宅船是一个大型水面火器作战平台,其船体上面是楼阁式建筑,因此叫安宅船。其仿制对象还是处于楼船模式的明中期福船。当时朝鲜水军也曾仿制了倭寇的船型,因为船体上面是木板造屋,所以朝鲜叫这种大型堡垒式战船为板屋船。因此倭乱爆发之时,明军和倭寇水面船只大小大致相同,但是在数量上则大为不如。

▲板屋船

▲板屋船复原图

▲安宅丸结构和绘图

▲木津川海战中的安宅船(大船)和关船(小)

于是为了能更有效地攻击倭船,明军开始对现有战船进行武备改进,其表现在于明中期战船在火力上,相对与明初大大加强。

首先,这种变化从福船的形制上就能看到端倪。福船的形制并非一成不变,从现有明代兵书绘图上可以看到,明中期绘图上的福船和明末的福船有了很大的不同。在《筹海图编》中,对福船的形容是高大如楼,其尾高耸,设楼三重为其上,中为四层。人员从第三层进入,而这一层除了设立水柜,下碇起碇均在这一层。而古代中国船锚的操作都是在甲板面进行的,这表明第三层其实就是甲板层,只是左右两边树立了掩体工事,从而在船上建造了两层高的木楼而已。

再仔细观察绘图,在甲板面这层的侧面,有类似方木的横梁结构跨出。参考福船战术要求中有居高临下,投掷火药桶到敌船上。如果楼体紧挨船体,投掷火药桶这种大型爆炸性火器,将非常危险。因为手臂力度有限,难以投掷到敌船上,即使投掷到敌船,手臂投掷的距离并不长,这样爆炸后不可避免会损伤到船体。参考朝鲜板屋船、日本安宅船和中国古代船只构造,此时的福船楼阁式建筑是横跨船身,突出于船舷之外的。这样,一来不阻碍投掷爆炸性火器,二来也可以方便操作船桨,并给划桨的士卒提供了掩体。

其次,虽然倭寇已经能够获得大小不逊色明朝水军的船只,但是葡萄牙人并不能给人数高达数十万的倭寇提供充足的火器。刚刚接触火器制造的日本人,当时也只能制造少量火绳枪,大型火炮则完全没有生产能力。对比可以大规模批量生产大型火炮的中国来说,倭寇的舰载火力就显得颇为贫弱。因此,明朝水军就借助国内强大的火器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了舰载火力,用质量来弥补了数量上的不足。发熕在倭乱开始之时即被大批量生产,除了大型战船外,最后连守备河口的轻型船只,如八桨船之类都装载了发熕,这也许是最早的“小船扛大炮”。同时也有将木筏上装载大型木制火炮,瞄准水线进行射击,以破坏船身结构,达到消灭倭船的目的。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梁小天。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