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瑰宝』刺绣,一绣千年怎可只观艺而不知史

所谓刺绣(embroidery),又称丝绣,俗称“绣花”,古代称之为针绣。

“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属于"女红"的一个重要部分。

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有“绣缋共职”的记载。

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

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规模很大,民间刺绣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产了苏绣、粤绣、陇绣、湘绣、蜀绣,号称“五大名绣”。

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

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

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传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绣,与唐代宗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有不少唐绣佛像。

此时刺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

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有密切关系,唐代绘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

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

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作风。历代迄清各时代之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之关系。

宋代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

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台湾雇故宫博物院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观之,仍承继宋代遗风。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不如宋绣之精工。

明代刺绣始于嘉靖年间上海顾氏露香园,以绣传家,名媛辈出。至顾名世次孙顾寿潜及其妻韩希孟,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此即传世闻名之顾绣。

清代刺绣,多为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

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等、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

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又称为“四大名绣”,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

苏绣

穿过小巷子,在荷花满池的边上,纤细柔弱的女子们在细雨中,撑着油纸伞,望着雨滴拍打荷花叶的场景,这是他们绣花灵感的来源地。

生在江南,长在婉约里的她们,绣出来的花儿、鸟儿总是有着秀丽的图案、巧妙的构思、细致的绣工、活泼的针法和清雅的色彩。

湘绣

印象里的湘妹子总是特别不怕辣,他们的性格也是火辣辣一般的热情。他们善于学习,善于发现美的实物并加以改良。

他们凝聚了其他刺绣门类的优点,又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以丝绒线绣花,那些绣出来的花儿放佛能闻到香味、鸟儿似乎在叽叽喳喳的“歌唱”、老虎可以在森林里奔跑……一个个绣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蜀绣

在四季如春的蜀国之地,孕育了一群朴实善良的人们,他们勤勤恳恳,他们热爱生活,也热爱绣花。

他们在丝绸上完成绣品,那些图案都在他们的针线下惟妙惟肖的活跃着,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都令人喜欢不已。

粤绣

锦绣繁华,大概说的就是粤绣。谁让他们地处沿海,最新鲜的实物都是他们先了解到的呢!

他们会用羊皮金做衬,金光闪闪,格外明艳。他们也会用孔雀的羽毛做绣,金翠非凡。

继承刺绣的传统特色,顺应当代人们的审美,刺绣也被呈现在了各大秀场之中,成为时尚界的一大宠儿,充分表现出了刺绣风格的华丽之美与古雅之美。

他们的绣品随着大海的漂流,到达海外,让世人看到中国人的伟大。

刘哥胡(壶)论

中国刺绣,这一心手合一的传世绝技,其高超技艺、时间厚度、文化深度、人情温度,都使之成为他国无法超越的经典。

中华之美在其根深蒂固的魅力,韵味无穷。知其是史,方能固其本,刺绣不可只观艺而不知史。

?END?

本期关键词:日本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