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越南的饥荒真的是因日本而引起的吗?

1884年,法军即占领越南全部领土,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

20世纪3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侵华战争步伐的加快,其侵略野心进一步扩大,在越南的活动也不断加强。越南成了日军在东南亚攻取的首个目标。

1940年6月,面对纳粹德军的铁蹄,轮到法国品尝沦为阶下囚的苦涩了。不过,德国人还算给法国面子,没有瓜分法国的殖民地,因此在距法国万里之遥的越南,法国海军中将让·德古仍然继续当他的“印度支那”(指中南半岛上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总督。

两国签订了《共同防御协定》,名为“共同防御”。在法国本土的维希政府对日军在越南的行动也只能忍气吞声。就这样,越南一时间呈现出日军与法军双头统治的局面。

日军侵入越南后,实行“统制经济”,把越南变成了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燃料”来源。大米、橡胶、煤炭等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运往越南北部。当时的越南南方名义上由法国殖民政府控制,日军取得这些战略物资,便是假法国殖民者之手。

按日军的“统制经济”政策,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大米供应量从15公斤骤减至7公斤;越南人在一省范围内一次不得运输超过50公斤的大米;收购大米的行动由各省银行和大米协会垄断……

越南近代著名学者阮恪炎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日占时期,越南人民最不堪忍受的重负中,“义务售粮”制度居于首位。阮恪炎称,在日军控制的越南东京地区(指越南北部),1943年越南人民以极低的价格向日军“义务”售卖了13万吨大米,而到了1944年,则猛增到18.6万吨。有的农民因交不起规定的大米数量,被迫以3倍于“义务”售卖的价格购买大米,然后再交给日军。

根据日法1941年签署的协议,每年有超过100万吨的大米从越南被日本运走。而且这一数字以后每年都在增加。日军规定,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大米供应量从15千克骤减至7千克;越南人在一省范围内一次不得运输超过50千克的大米;收购大米的行动由各省银行和大米协会垄断……

大饥荒在1944年春夏之交悄悄地降临了。

1943年,受旱灾和虫灾的影响,越南北部的粮食大幅减产,不过这时日军的征粮力度还没达到顶峰,加之人们家中还有一点余粮,因此勉强应付。

可到了1944年,由于很多人在前一年将留作种子的大米吃掉,导致水稻的播种面积缩小不少,越南的粮食供应顿时紧张,北部沿海的部分地区开始有人饿死。而到了八九月份,台风给越南带来暴雨,涝灾导致很多地方粮食绝产,从1944年10月开始,饥荒终于在越南北部爆发了。

面对这种局势,日本和法国当局非但没有积极赈灾,反而各自疯狂地囤积粮食。尤其是日本,对越南北部粮食的掠夺变本加厉。在粮食本就缺乏的东京地区(越南北部),日本通过这种方法在1943年掠夺了13.03万吨粮食;在1944年掠夺了18.61万吨,而1944年的越北粮食产量比1943年降低19%。大饥荒一直持续到1945年5月。

对于1943年到1945年这场大饥荒究竟导致多少人死亡,说法不一。越盟领导人胡志明在1945年9月2日发布的《越南民主共和国独立宣言》中,宣布总计有200万人死于这场严重的饥荒。

二战后,日本曾为此向越南赔偿3900万美元,但这实在是无法弥补越南人民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