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国学教育之"毋自欺”,反思急功近利的教育现状

《大学》第三章,谈到了“所谓成其意者,毋自欺也。”

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底线问题。中国的传统教育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此,教育关怀和人文关怀往往关注最深刻的地方。做人的底线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焦点,于善恶无关,只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最柔软,最坚持的地方。

古人认为,一个人有丰富的学识,不一定是一个有节操的人。一个明事理的人也许在某一个问题上,节操碎了一地。

这个标准已经超越了善和恶的界限,就是不自欺!

古今中外,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是不会在意什么是高压线,甚至高压线的制定者更加无视高压线的存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光就像一把杀猪的刀,公平公正的拨开一切人的伪装和自持。后人可以肆无忌惮的评价任何一位古人,至于他是帝王将相还是乞丐,都没人会在意,大家在意的是曾经发生的,或者编撰的故事,作为谈资或者经验。

一个人如果想有真正的成就,必须经历内心的化茧成蝶,否则无法打破传统的桎梏,或者科学认知的迷雾!

这种质上的飞跃,不是基于学问,不是基于经历,不是基于荣誉,而是“所谓成其意者,毋自欺也。”

作者真的是在读到《大学》的这一段的时候,被深深的震撼了!

本文以一首古诗做结吧: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