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原名《本战奇法》,是一部以论述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为主旨的古代军事理论专著。关于他的作者是谁众说纷纭,曾有人将它托名附会于明人刘基刘伯温,但更可信的说法是这本书出现在北宋神宗期间颁定《武经七书》为武学必读课本之后,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百战奇略》与《武经七书》,特别是与《孙子兵法》的渊源关系。该书所援引的百条古代兵法(即“法曰”引文),有八十七条出自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颁定的《武经七书》,而其中引自《武经七书》之首《孙子兵法》的达六十条之多。所以明人李赞在《武经总要·百战奇法序》中说它“其命名立法,多出孙武子、《武经七书》,盖以《孙子》为经”。它是一部“解经”的兵书。
?
《百战奇略》从“计战”到“忘战”归纳出了100款作战原则,每款更以古代战例证明之,利害得失昭然于目。现存史料中岳飞领导的战例肯定找不到100例,即使部分战例因为不同侧重点可以重复使用,也不能凑齐100例,这些部分看来只好留白了,如果想得起来,就用同时期其他将领的战例来填补 。
岳飞后期领导过的大战役,史料中对其具体过程都没有详细描述,考虑到刘锜在绍兴十年顺昌大战中的精彩表现全都被详细地记录了下来,我十分相信岳飞战役中具体描述的缺失与秦桧制造岳飞冤案后篡改历史、制造白色恐怖有关。也许一些高手还能从现存史料中留下的地理情况、人员任用、战役次序看出当年岳帅战略部署的痕迹,但也恐怕不太容易将这些内容归结到百战奇略提供的框架之中。
1。计战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百战奇略》
”大凡用兵之道,都以战略谋划放在首位。开战之前,先要判断敌将是贤明还是愚钝,敌人的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兵员的数量是众多是寡少,战地是险峻还是平易,粮草供应缺乏还是充实。把敌我双方这些情况都判断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没有不胜利的。正如兵法所说:判断敌情,研究制胜计划,考察险要阻塞,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将帅指导战争所必须掌握的法则。”
岳珂在《金佗粹编·遗事》中概述其祖父岳飞的用兵习惯“先计后战,务出万全”。南宋杨简的《慈湖遗书》中描述得更为具体:“岳飞用兵,有胜而无败。闻其欲有所举也,必尽召诸统制官,环坐饮食之,而与之谋。先谋夫敌之所以败我者,至于六、七,备谋、详虑、竭智,共攻而终于无败也,乃行,故飞每战无败。”
这段史料,初读起来似乎平平无奇,什么“备谋”、“详虑”、“竭智”统统被我当成褒赞的套话,直到某一天重温久违的孙子兵法时,《形篇》中的一句话突然就让我想起了这段史料。孙子说:“昔善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一般人的战胜之道,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千方百计地寻找敌人的弱点和衅隙上,的确,一旦找到敌人致命的弱点往往可以一招制胜。然而,大多数的失败者并不是因为他们看不到敌人的弱点,而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自己的疏漏,在还没有获得机会制服敌人之前,自己很可能就先被一个小小的疏漏陷于被动的困境,有时这样的疏漏甚至是致命的。
孙子却说得明白: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要做到不被敌人打败,然后才寻求战胜敌人的机会。不被敌人打败的主动权操控在自己手中,而战胜敌人则要看他们是否有机会可乘。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却不一定能使敌人为我所战胜。所以孙子又说:“胜可知,而不可为。”显然,岳飞尽管起身田野,却对于战胜之道有天然的洞察力和信仰,他深谙“善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哲学原理。慈湖遗书中的这段记述,关键词就在于:“尽召诸统制官”“先谋夫敌之所以败我者,至于六、七”。岳飞在战前通过与诸军统制官详细讨论 、脑力激荡,直到详虑竭智、“务出万全”的程度,将本军可能存在的疏漏全部找出来,首先使自己处于“不可胜”“不败”的境界,正是孙子所说的“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啊。
关于“计战”,有关岳飞史料的援引就到此为止。不过,我们不妨也探求一下,召集诸统制官“备谋”、“详虑”、“竭智”地进行战略谋划,到底包括了哪些具体内容呢?先看孙子的教科书,他说用兵的基本原则:“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就是说,第一步是要对战地的地理情况进行测量,判断,这是“度”;第二步是根据地理地形情况来估计战场容量的大小,也有说是双方物力资源的大小,这是“量”;三步是根据第二步的结果来估算双方兵员数量的多寡,这是“数”;第四步是根据敌我兵员多寡来衡量开战后敌我军事实力强弱的“称”;第五步才是根据以上的权衡和计算,来判断这一仗是否能取胜,以及如何取胜。
孙子的时代距离岳飞也有遥遥的1500多年,在这1500年中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巨大变化都使得仅用以上五条法则来衡量宋金时期的战场显然是不够的。比如,用更近的观点来说,也应该包括对双方精神能力的估计、双方的民族特性、将领的性格特点等等。但高度抽象并凝练的孙子兵法,其哲学层面的基本原理直至今天也依然闪耀夺目,直到19世纪的一位军事家还说着类似的话:“军事科学是一种能使所有可以预见的机遇有利于自己的艺术,不过这种艺术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变化无常的命运。”
这一点最后,我不免画蛇添足地补充一句,对于军事科学来说,“计”的过程就是“算”的过程。
2.谋战
『凡敌始有谋,我从而攻之,使彼计衰而屈服。法曰:“上兵伐谋。”』
----《百战奇略》
“凡在敌人开始对我进行战争图谋的时候,我要及时运用谋略戳穿它,使其阴谋无法得逞而不得不屈服。诚如兵法所说: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挫败敌人的战争图谋。”这是《孙子兵法·谋攻篇》的根本精神。孙子主张“上兵伐谋”,而且认为“谋攻”的最佳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因为这样可以使军队不致疲惫受挫(“兵不顿”),而胜利却能够完满地获得(“利可全”)。
岳飞在际遇他生命中的一位伯乐,当年的河北招抚使张所时,张所问他:听说你曾经跟从宗留守,勇冠三军,你自料能抵挡几个人?岳飞答道:“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谋。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 。张所本是一个文人,听完岳飞的这番话后惊视岳飞片刻,然后霍然起立道:“公殆非行伍中人也!” 岳珂在《金佗粹编·遗事》中也提到了他祖父的名言:”为将无谋,不足以搏匹夫”。总之,岳飞是主张谋攻的,除了言论上的主张,他在平杨么战役中对“谋”的使用,则堪称军戎层面“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
在展开之前,想顺便提一句:早期的历史教科书从政治需要的立场,都称岳飞平杨么一役为“镇压农民起义”,近年出版的历史论著已经证明这种说法显然是早已过时了。杨么当时阵势很大,占据民田、占夺租课,壅遏漕运,格塞形势,到了『为腹心害,不先去之,无以立国』的程度,而且还有传闻说他窜通金人扶持的伪齐政权,意图腹背攻击宋廷,不论是否证实为信实,光是凭杨么的所作所为和这个传闻,都足以促使宋廷发动一场战争来拔掉这根肉中刺了。
以上话题不拟深入,言归正题。在岳飞受命讨伐杨么之前,宋廷数次派去讨伐杨么的官军统统以惨败收场。而岳飞在真正抵达战场之前,首先制定了三个具有方向性的战略,成为他日后胜利的关键:
1. 接受当时的右相、兼知枢密院事,以都督诸路军马头衔监临战役的张浚的建议,将进攻时间从以往常规的秋冬改为春夏。因为杨么窃据洞庭多年,已大成气候,过去朝廷以为夏季多雨水,更利杨么的水军,所以屡次在秋冬季节用兵,结果都不成功。张浚提出自己的观点说这群贼寇总是春夏耕耘,秋冬收粮后才有时间和精力四处作乱,所以这次应该『盛夏讨之,彼众既散,一旦合之,固已疲于奔命,又不得守其田亩,禾稼蹂践,则有秋冬绝食之忧,当与携离,必可招来。』
2. 确定了『且招且捕』的战略,即先招安,招安不成再讨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因为这个战略实施以后,为后来的战术推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 吸纳了幕僚的意见:扬长避短,以水寇攻水寇。也就是『因敌人之将,用敌人之兵』以寇攻寇,减少了自身战斗力的损失。
除了这三个具有战略意义的“谋”,后来发生推进的种种战术也都充满了谋攻的趣味。
首先像岳飞的名将当然不会忘了在杨么的后勤上动脑筋,『分遣兵马,扼贼要路,断其粮道』,同时还在市场上禁止百姓与杨么寨出来的人进行交易,这样就能使杨么军及其家口很快陷入物质匮乏的尴尬境地。然后,有一次岳飞的手下与杨么的部队对阵的时候,竟然是『以交易诱贼』『遂俘数百人』(显然,杨么寨里的老老小小已经被岳飞搞得有点抓狂了),接着岳飞找俘虏谈话说:“你们本来都是良民,国家战乱多年,你们是遭到杨么驱胁才落到这步田地的,朝廷是派我来救你们的。”又问:“你们在寨中有什么快乐吗?”俘虏们回答说“荒索愁苦”。于是岳飞故意放归了这些俘虏,且命令手下『厚犒之』。俘虏们拿到钱立即就去市场购买生活必需品,岳飞事先已『阴戒市人贱取其值,而自偿之』,贼寇们兴高采烈地扛着大包小包回到寨中,相互转告说外间丰乐如此,其他人听了竟然『为之欢动,皆有愿归之心』。
舆论制造完毕、心理基础也打好之后,接下来就是真的招安了。杨么这个小王国系统里最薄弱的环节是一个叫黄佐的人。史料中没有透露岳飞招安他用了什么特别的计策,只记录了黄佐在准备受招安之前,对其部属说『吾闻岳节使号令如山,不可玩也。若与之敌,我曹万无生全理,不若速往就降。岳节使,诚人也,必善遇我』,于是就率其部众到潭州投降了。显然岳飞的威望起了作用,后来高宗给岳飞诏书中也暗示了这点,高宗的手诏中写道『非卿威名冠世,忠义济世,先声所临,人自信服,则何以平积年啸聚之党』。
不费一兵一卒地收了黄佐后,岳飞十分礼遇他,又是封官又是厚赏的,还盛赞黄佐『子姿力雄鸷,不在时辈下,果能为朝廷立功名,一封侯岂足道哉!』黄佐很是感激岳飞,于是受命前去招降其他的杨么部属。黄佐去后,没几天就有几百、数千的叛军主动前来接受岳飞招降。在接下来的四月,黄佐袭击了杨么的重要部众周伦的寨子。『杀死及掩入湖者甚众,并投到统制陈贵等九人』,贼首周伦败逃。岳飞以水寇攻水寇的谋画开始实施了。
杨么的部属中最厉害的,是个叫杨钦的家伙,史书记载『(杨)钦在贼中最悍,所至常先诸贼,杨太(按,即杨么)恃以为强』。开始黄佐其实曾经代表岳飞到杨钦寨中招安过杨钦的,不过杨钦自恃强悍,没有答应,看来打一仗是不可避免了。岳飞于是用任士安为饵兵,扬言『岳太尉兵二十万至』, 诱使杨钦徒众并兵来攻。岳飞则预设伏兵等到任士安军『战垂困』时,才『伏兵乃起,四合攻之』,又加追击,『所杀获不可胜计』。不过,杨钦虽然大败,却依然不肯投降!杨钦果然不是一般人,意志非常坚定。根据收录在《金佗粹编》中的《湖寇捷奏》,杨钦最后投降的时间为六月二日,而且是受招降的。那么,又是谁四两拨千斤,最后成功招降了杨钦呢。
岳飞派出了一个有胆有识的重要幕僚,名叫黄纵。黄纵只以两名不起眼的小卒陪同,大大方方地进了龙潭虎穴。他在杨么的寨中转了一圈,发现他们都以茅竹为舍,密比如栉,若是用火攻只需几支火箭就可焚荡干净,对杨钦说:『宣抚与太守、监司待于城上,立表下漏,以俟公来,过期即进兵,董统制已列强弩、火箭以俟命。公今迟回未往,某固一死,公军亦无噍类矣。』 黄纵果然捕捉到了要害,这时经过岳飞心理战、口水战、遭遇战,已经身心俱疲的杨钦遂率全寨老小一万多人出降,其中有战士三千多人。到此时为止,洞庭湖寇的大部分已被解决,而岳家军还未与强敌展开过己方官军不那么擅长的水战,连大规模的战斗都没有发生过。然后,就该轮到杨么本人了。
岳飞招纳杨钦后,当然很是礼遇了一番。于是『钦乐为用』,向岳飞献策说『么所恃者舟楫,如望三州、大、小德山(按,大型楼船的名称)之类,非一丈水不可行……乞以青草数千百万束散之湖中,其轮必有窒碍。』这里,以水寇攻水寇的战略又生效了。岳飞命令『多为巨筏,塞湖中诸港。又以腐烂草木,自上流浮而下。择视水浅之地,遣口伐者二千人挑之,且行且詈』, 二千人隔水齐声辱骂杨么,这个声势想像起来也是十分巨大啊。杨么徒众受不了了,『不胜愤,争挥瓦石,追而投之。』贼军车船护板中的翼轮果然被腐枝烂草缠住,胶滞不能行。这时岳飞指挥牛皋、傅选等将乘机急攻,叛军见情势危急,企图由港口突围,又遇官军巨筏拦截。官军的巨筏上张挂了牛皮,遮挡矢石,又用巨木撞坏敌船。山穷水尽之时,杨么望见插着“精忠岳飞”大纛的战船进逼自己的座船,便先将钟子义投入水中,自己也紧接着跳水逃命, 终究没有逃脱,最后被押到岳飞面前,当即作为首恶枭首示众。首恶被诛后,剩下的贼子也就如惊弓之鸟,相继归降。有个顽抗到底的夏诚寨也被攻破,史料上所载的战术几乎与杨么本人的那场水战完全相同。
平杨么一役,对于南宋的国防部署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所谓『上流既定,则川、陕、荆、襄形势连接, 事力增倍』;而从战争的境界来讲,这场战役的过程堪称『不战而胜,善之善也』,时人对此的评价是,『半月之间,谈笑以平群贼,使有船者不能远去,有寨者不能坚守,几于不战屈人』,这正是“谋攻”的效果。
本文出自北朝论坛,作者:云中曦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北朝论坛公众号beichaoluntan。
获取更多军事历史方面的知识,北朝论坛欢迎您。